刻意求变的明晚期珐琅器
我国金属胎珐琅器的生产,到16世纪中后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嘉靖之后、尤其是万历年间的作品为代表。
明嘉靖时期,工艺美术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瓷器、漆器和纺织品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实物遗存十分丰富,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的烧造虽然并不十分景气,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嘉靖年间的掐丝珐琅器特点是釉色对比强烈,图案风格粗犷豪放,与嘉靖时期的瓷器、漆器风格一致。
如一件明嘉靖掐丝珐琅龙凤纹盘,高5.1厘米,口径24.2厘米,足径16厘米。盘圆形,撇口,圈足。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勾云纹作锦地,盘内心圆形开光内一条黄龙蜿蜒腾飞,神态威猛,空间点缀彩色流云纹。
盘边彩云间瑞凤、仙鹤成双展翅飞翔。盘外壁饰云龙、凤鹤纹,盘底鎏金,正中镌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直行款。
此盘原来自于民间,因土蚀较重,盘上的珐琅釉色和镀金表面多已失去光泽。从盘底镀金的锈蚀斑驳状况看,此器显然是墓中之物,尽管锈蚀较重,但红、黄、绿、白、蓝等珐琅釉色仍不失纯正艳丽之美,尤其是镀金,仍有个别地方可见光泽闪烁。
盘通体掐丝较工整流畅,填釉准确,尽管珐琅釉已失去温润的光泽,但此盘是国内唯一一件有明确嘉靖款的金属珐琅标准器,因此弥足珍贵。
嘉靖时掐丝珐琅还发现有云龙纹圆盘,掐丝跌宕无羁,而稍显潦草,珐琅色调类似景泰器,而黄珐琅略淡,大红珐琅、墨绿珐琅又显深邃并有一定的透明度。
这时,炉瓶之类的室内清供增多。其珐琅色调、掐丝风格、造型图案与景泰掐丝珐琅有不少区别,如暖色调珐琅稍有增强、掐丝粗放、吉祥图案增多等,但其变化尚非十分突出。
如嘉靖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高10.4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4厘米,撇口高足;碗的整体为白色地,通体用鱼藻纹装饰;碗的外侧为天蓝色珐琅地,装饰的是西番莲纹。
掐丝珐琅器,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铜丝铆焊成图案,加填各种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最后磨光成器。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北京设立官办作坊,而由于宫廷的使用对工艺和器型的高水准要求,使得景泰蓝工艺制品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
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铜胎掐丝珐琅的制造有了新发展,风格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珐琅颜色品种丰富多彩,除蓝、红、白、绿、黄、紫等几种基本颜色外,出现了豆青色、松石绿色、茶褐色等新的颜色。
在色彩搭配上,器物的颜色除了继续以蓝色为地以外,盛行以白色、暖色或中间色等浅淡颜色的珐琅做地,还出现了在同一件作品之上,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做地色,这时的珐琅色彩偏淡,流行使用大面积的暖色或中间色。
如明万历掐丝珐琅花卉纹菊瓣式烛台,御用监制造,高9.6厘米,盘径18厘米,足径13.3厘米。烛台铜胎鎏金,圆盘形,菊瓣式边,盘心置一宝瓶式鎏金长阡。
盘内壁掐丝珐琅天蓝地上压缠枝菊花纹。盘外壁及底蓝地上饰多色釉勾云纹,盘底中心绿地长方框内朱红楷书“大明万历年造”6字款。
此烛台为照明用具,共用了红、紫、宝蓝、天蓝、海蓝、白、黄、绿、墨绿、藕荷等十余色釉料,鲜艳明丽,是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的标准器皿之一。
明朝后期景泰蓝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万历珐琅器的图案丰富,有龙戏珠、松竹梅、鱼藻、岁寒三友、蝠鹿、缠枝勾莲、牡丹、栀子等花卉。宫廷所制掐丝珐琅,器胎厚重,镀金足赤闪烁耀目。
如万历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栀子花纹烛台,通高9.6厘米,盘口径18厘米,盘底径为13.3厘米,样式如同一支圆盘子,折边,底承3个铜质镀金垂云足。
盘中央为一铜质镀金宝瓶,瓶上出蜡扦,盘内为浅蓝色珐琅地,装饰红、黄、绿等色的折枝花卉纹,折边以绿色珐琅为地。整个画面装饰着掐丝填红、黄、白色珐琅折枝栀子花纹,外底中心阴刻竖行楷书“大明万历年制”6字款。
万历珐琅一般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于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如铜胎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御用监制造,通耳高9.1厘米,盖面26.8×14.4厘米,底面25.5×13.2厘米。长方体,平盖面,朝冠式双耳,垂云形四足。器身四壁以灰白色釉为地,饰彩釉勾莲八宝纹。盖面无釉,边框为一周“卐”字纹,边框内饰绣球纹。
底部施珐琅釉彩花,中心处以掐丝填白釉如意云纹组成长方形框栏,框内绿地掐丝填红彩“大明万历年造”双行楷书竖款。
作品以浅淡釉色作地,饰折枝小花和双线勾缠枝八宝纹,颇为新颖。胎体较薄,成型规矩,釉面比较平滑,砂眼细小。这些特征展现出万历时期珐琅烧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明万历时期,由于当时的宗教氛围,八宝纹、卐字纹等吉祥纹饰充斥在珐琅器的装饰中,此熏炉即是一例。
此时,图案中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于3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如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盆,平底、直壁、菊瓣式折边口缘。内外均施浅蓝釉为地,内饰彩釉如意云纹,其间有红、黄巨龙各一,在云天之际追戏一颗滚动的喷着火焰的宝珠。神态威猛。器外壁及底部饰彩釉缠枝莲纹。
底部中心处由红、黄、白、绿釉的如意云头组成长方形框栏,框内贴镀金铜板,上阴线刻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款。显然,这类镀金铜板是后来所加,铜板之下仍有“大明万历年造”珐琅釉款。
这件菊瓣口盆,形体较大,式样笨拙,釉色灰暗,砂眼颇多,图案装饰过于繁琐。
同时,万历珐琅器的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开始出现豆绿色釉,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也在这时期出现。
自万历年间始,仿动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丝珐琅器开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鹅形匙、狮式香熏、菱花式炉、梅花式缸等。
如万历时期由御用监制作的掐丝珐琅甪端香薰,头部内镌刻着楷书“大明万历年制”的款识,独角昂首,双目圆睁,四爪直立,足下踏蛇。
通体以豆绿色为地,填饰红、黄、蓝、白等色的纹样。这件摆放在宝座边的甪端同时也是一个香炉,它的头下有一个旋钮,能使头部转动开启以便放置熏香。
这件掐丝珐琅甪端明代万历年间制作,后藏于故宫之中,甪端在紫禁城宫殿中皇帝的宝座前多有陈设,使殿堂中的气氛更加肃穆威严。
与此类似的还有明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高20厘米,长17.3厘米。香薰鸳鸯式,昂首,直立,口微张,一掌踏在一片掐丝珐琅荷叶之上,作单腿站立状,背开一洞,上置镂空古钱式盖,用以放置香料和散香。
分别用红、蓝、绿、黄、白等颜色的珐琅釉装饰鸳鸯的羽毛纹。此香薰为一件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代表性作品。
这时常有将“大明万历年造”款挖掉,换成“大明景泰年制”6字两行款,但挖改的痕迹比较明显。不过万历年代款识的表现方法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多在器物的底部中心处,用彩釉如意云头纹组成长方形框栏,框内以绿釉为地,填红釉“大明万历年造”款。这种在款识周围装饰彩釉如意云头的方法是其他各时代所未见的。
如明万历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鼎,通高64.5厘米,口长45.6厘米,口宽32厘米,重24.9千克。铜胎,胎体厚重。口沿外折,上立宽大的双耳,长方形腹,直腹壁,底平,下设夔龙式四扁足。
梯形盖,盖顶为莲瓣座镂雕龙纹球形钮,盖四面镂雕云龙纹,四隅镶山形棱脊。器内露胎,器表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盖与立耳饰菊花纹。
口沿下分饰夔龙及凤鸟纹。器腹四隅及每壁中间均镶饰山形棱脊,腹面饰兽面纹,足饰夔龙纹。鼎底饰云纹锦地及双龙戏珠纹,中间镶嵌鎏金铜片,其上楷书阳文“大明景泰年制”双行伪款,四周饰以掐丝变形云纹。
此鼎纹饰华丽,用色丰富艳丽,共用红、黄、蓝、松石绿、白、墨绿、草绿等釉色。钮、盖、耳、口、棱脊及足露胎处皆鎏金。
根据釉色、龙纹及款识四周装饰掐丝变形云纹,具有万历时期的特点,其镶嵌款下应是“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
大红珐琅在明晚期更为鲜艳,使用较多,为天启、崇祯时所承继,在掐丝珐琅史上别具一格。这时的制作工艺,以双线掐丝技法的使用比较普遍,图案丰富,装饰题材更为广泛,龙凤、灵芝仙鹤、荷鹭鱼藻、松竹梅、山水人物、八宝纹等,成为时尚。
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梅瓶,明晚期。通高31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11.5厘米,重2.1千克。铜胎。侈口,短颈,圆肩,敛腹。圈足外撇。
器内露胎,器表施蓝色珐琅釉为地,颈部饰一周花叶纹,肩及腹部饰大朵缠枝蕃莲花,腹下部饰变形莲瓣纹。此瓶器形规整,纹饰略显粗糙,所用釉色有红、白、蓝、绿、黄及红白混合色,釉色略显灰暗。
如明晚期掐丝珐琅缠枝番莲纹葫芦瓶,通高39.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12.1厘米,重2.8千克。铜胎。口沿微侈,器身为亚腰葫芦形,底部有矮圈足,束腰,上下二腹比例适当,造型端庄。口及圈足皆镀金。器内露胎,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口沿下饰红色如意云头纹一周。
葫芦瓶的肩及器腹饰红、白、蓝、紫、黄、绿色大朵蕃莲花。腰部饰红、黄、绿、白色六瓣花叶纹。圈足饰红、白、蓝、黄色变形云纹。
器底饰五瓣花叶纹,中间以白釉为地,掐丝填红“大明景泰年制”双行6字楷书伪款。此瓶器型较少见,纹饰遍施器体,釉色灰暗无光泽,具有明晚期的特点。
此外,这时还有许多将文字与图案相结合,寓意“福寿吉祥”的装饰纹样,如“福寿康宁”、“双龙捧寿”、“万寿如意”等,也开始盛行起来,并基本上是用双线勾勒技法来完成。
如明朝晚期的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通高10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4厘米。圆形,盖面微隆,圈足。盖面圆形开光,以白色珐琅釉并掐丝镀金勾云纹为地,上有掐丝填红色珐琅釉“福”、“寿”、“康”、“宁”4个字,周围点缀彩色杂宝纹。
盒盖及盒体外壁均以浅蓝色珐琅作地,饰各种掐丝折枝花卉纹。此盒纹饰有松、竹、梅、勾莲、灵芝及杂宝纹等。
明晚期还流行一种胎薄体轻,填釉不甚饱满,釉色灰暗不纯,砂眼较多,工艺比较粗糙的珐琅制品。多见盆、盌、盘、炉等器物,应是民间烧制的。
《新增格古要论》在论述“大食窑”时,末尾新增“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一句,这类水准不高的珐琅制品,或许与滇工制造有关。
如明晚期掐丝珐琅兽面纹方壶,通高29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10.6厘米,重2.15千克。器形仿战国青铜器的方壶形制。铜胎。方口,束颈,垂腹,方足外撇。肩部镶一对掐丝彩釉铺首衔环耳。
器内露胎,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四面纹饰均相同。自口沿至方足分为8个部分,其中第二、四、六部分均为五瓣花朵纹带,其余依次为蕉叶纹、凤鸟纹、兽面纹、掐丝云纹锦地花朵纹。外撇方足饰蕃莲纹。方壶形制古朴,所用珐琅釉有红、蓝、白、绿、黄等色。
明代晚期,由于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儒家思想更加深入士子之心,孔子的思想里把“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准则,在“仁者爱人”原则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里前代的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仁,仁者,人也。心之德,爱之理;
义,义者,宜也。心之制,事之宜;
礼,礼者,谐也。别尊下,序等级;
智,智者,知也。辨善恶,知是非;
信,信者,诚也。守诚信,实不欺;
在一件精品景泰蓝尚德尊花瓶中,其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2000多年前孔子的儒家理论思想中最为重要和最高的道德规范。
这件景泰蓝花瓶整体样式统一,颈部设德凤双耳,寓孔子圣德并兼五德之意,配两组象征仁德君子的玉璧图。
正面是“万世师表”之孔子像,背面每件各缀一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五德,除去主图的其他的画面是混有战国时期的各种图饰,包括战争、狩猎以及人与动物等情景。
明代晚期的珐琅精品还有掐丝珐琅摩羯纹双螭瓶、掐丝珐琅狮戏球纹炉、掐丝珐琅婴戏纹花觚、掐丝珐琅山水人物图圆盒、掐丝珐琅花卉鼓鹅形匙、掐丝珐琅鸳鸯形香熏、掐丝珐琅花鸟图方盖壶、掐丝珐琅五伦图梅花式大缸、掐丝珐琅池塘秋色图梅瓶、掐丝珐琅荷塘白鹭图缸等,均为精美绝伦的古代珍品。
[旁注]
松石绿 即绿松石的颜色,绿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据专家考证推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
八宝纹 又称“八吉祥纹”,是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吉祥意义的装饰纹样,指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种图案,分别代表佛法圆轮、佛音吉祥、覆盖一切、遮覆世界、神圣纯洁、福智圆满、活泼健康和回贯一切,被藏传佛教视为吉祥象征。
甪端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具有神异功能的瑞兽,号称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语言。重要的是,它好生恶杀,知远方之事,若逢明君在位,则奉书而至,护卫于侧。它的这个特点,自然会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于是,甪端被摆在了皇帝宝座的两旁,标示着当今皇上的圣明。
杂宝纹 一种典型的装饰吉祥纹样,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馨、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阅读链接]
万历款掐丝珐琅在器形、图案、釉色、款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
出现了烛台、甪端等新的器形;珐琅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款识改为“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釉款和“大明万历年造”阴刻双线款。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带有万历款的掐丝珐琅仅有20余件。掐丝珐琅双狮戏球长方盘,在珐琅釉色上具有万历朝珐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