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走进中国社会

我们平时与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有个别几个中国学生来找我们接触,但他们都会说英语,他们来的目的是为了练习他们的英语。我们也曾向学校反映,希望帮我们学习汉语,学校也曾为我们组织了一些和中国青年的联谊活动,使我们得到了几次锻炼口语的机会。但是我们发现,这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

在西方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外国的留学生进入该国社会都不成为问题。在法国,不论是来自哪里的留学生,都可以租法国公民的房间,住进他们的家里;都可以参加学校里法国学生间的任何一种活动,同样也可以参加法国人能够参加的任何一个社会活动。这些似乎并没有人特意安排,而是很自然地形成的。外来的留学生和法国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没有区别的感觉在踏上法国土地的那一天就会感觉到,一个留学生可以把法国当作自己的家。但是在中国,做到这一点却太难了。

在中国,你经历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你是一个外国人,走在路上会有人对你格外注意;走进餐馆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转过身来看你;主动和一个中国人打招呼他们立即会神情紧张;没有哪个中国人会想到把自己的房间租给外国人,姑且不管他们是不是有房屋可供出租;在学校里外国留学生也有专门的食堂和宿舍;走在街上,虽然没有几十人围观的场面,但尾随的事情并不少见⋯⋯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并不少,但中国人似乎普遍有一种对外国人的陌生感和新奇感,他们难以做到对外国人“视而不见”,难以把外国人视作

往往不是“这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而是“这是一个来自外国的人”。进而,中国人便会对之采取一种不同于对本国人采取的态度。

这样将外国人和自己分得很清楚的中国人几乎是中国人的全部,这样便自然形成一种总的社会气氛,那就是将外国人和自己分开的社会气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的气氛远比行之于文的规则来得更厉害,它称散于学校、商店等各个领域,并且决定着这些领域中的人在任何事情上对外国人所采取的总的行为方针。当一个留学生处于这样一种社会氛围时,他便绝不可能走进这个社会了。这不决定于他自身,也是他个人再多努力都无法改变的。

我的同学中也有试图靠自己的努力走进中国社会的人。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男孩子在一个周末的傍晚勇敢地只身闯入一个中国学生的舞会,当他进去时,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跳舞,呆呆地看着他。舞会出现了至少两分钟的冷场。据说中国最活跃、最西化的人便是大学生,但在大学生的舞会中还会有这样的场面,你可以想象如果那位奥地利男孩子闯入的不是学校舞会,而是社会上的舞厅,将会出现什么场面吗?这位奥地利男孩儿面对众多中国学生的围观并没有感觉尴尬,他是个喜欢冒险的青年。他当时用汉语大声对中国青年说:“我想成为你们的朋友,成为你们中间的一员,请允许我像你们一样参加舞会,我请求你们不要把我当作外国人。”他说完这番话后,等待着学生们的反映,沉默了 5 秒钟之后,舞厅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很长时间。

这位奥地利男孩子从这掌声中受到极大的鼓舞,他知道自己进入中国社会的愿望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在那次舞会上,他结识了一个中国女孩儿,他们一起跳了很多支曲子,舞会结束的时候,男孩子约女孩子第二天一起去吃饭。他很怕她会拒绝,但她却答应了。于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便开始了一段友谊。

这位奥地利同学的经历对我们每个留学生的震动都很大,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并不是一块铁板,它是可以走进的;中国人也不像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那样难以接近,他们的心中未尝不想接近外国人,但是似乎很难指望中国人采取主动。西方人无疑在许多事情上都是很主动的,但身处异邦为异客, 主动进攻的心态不自觉中收敛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以后,许多同学都试图去主动接近中国人,凭自已的努力进入真正的中国社会。我的一位法国女友和一个中国女孩交上了朋友,她向中国女孩学习古汉语,中国女孩儿则通过和她的接触练习英语,她还到中国女孩儿的家中吃饭,亲自动手包饺子。这无疑是很成功的经历。

法国人以浪漫著称,因此我也将有所举动,在校园里遇到中国人时,我已会主动向其微笑着点头。适合交谈的场合,还会与其攀谈几句。我发现, 刚开始以这种出击的方式接触中国人时,他们会一愣,很紧张,但大多很快会变得很热情,甚至诚惶诚恐。

仅仅是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留学生楼里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了,十几个人还有了比较固定的中国朋友。这无疑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也许远远不仅是使我们一点点走入中国社会。我们每个同学都被这场革命激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