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太阳出来了,霞光照射在绿油油的山岭上,显得格外清晰苍翠,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南急奔。在一个山脚转弯处,几个女战士迎着走过来的行军队伍,手拿竹板,放开清脆的喉咙说起了快板:

今天路程七十多里,年轻小伙算不了事。背的东西五、六十斤,走起路来飞毛腿。明天开个评比会,那个同志没掉队。

是谁互助帮别人,给他记在功劳本。

女文工团员中有一位扎着两根齐肩小辫子的高个姑娘,她面庞清秀,肩上还背着两支枪。听她那响亮的声音,看她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神情,人们不会想到她连日来,也一直同部队一样一起行军,一起翻山越岭,一样身背几十斤重的背包和武器。战士们从入朝以来,对她已十分熟悉,她那婀娜的身影总是不断地出现在行军队伍的前面,她那优美动听的歌声总是在战士们极其疲劳的时候环绕在他们的耳畔。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行军队伍中一位战士对战友们说:听她的名字,就像一首诗,解秀梅:其意就是我们解放军中一枝秀丽的花,一枝傲雪的梅。

看到文工团员们的身影,听到她们热情洋溢的快板和优美的歌声,战士们浑身像注入了兴奋剂,充满了力量,昼夜行军、攀山越岭的疲劳便一扫而光。连续 18 天的行军,解秀梅同文工团员们的宣传鼓动,像指挥员有力的命令,像阵阵冲锋的号角,鼓舞着队伍战胜困难,战胜疲劳。她们旺盛的斗志和精神,感染了行军队伍,队伍像一股铁流奔向三八线。

解秀梅所在的部队进入了战斗,在空前激烈残酷的现代战场,志愿军战士们同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美帝国主义展开的浴血拼杀。前方志愿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她。她想到,她虽然不能和前线将士们一样拿起武器打击侵略者,但前线的将士们需要她们这些文艺战士,她们应当到前线去,用歌声和文艺节目宣扬他们的英雄事迹,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她和文工团员们注意收集前线指战员的英雄事迹,把这些英雄事迹编排成大鼓书、快板、歌词等,进行排练。1951 年 11 月,她们奔赴阵地前沿,慰问阵地上的官兵。在堑壕里、在掩体内、在指挥所,她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优美的歌声回荡在阵地上空,同炮弹隆隆的爆炸声,汇成一支“战争交响曲。”在阵地上,战斗开始了,她们就立即投入到搬运弹药、抢救伤员的战斗中,战斗间隙,她们就拿起乐器,为指战员们演唱。为了慰问坚守在阵地上的战士,战士们不能集中,她们就从这个堑壕,转到另一段

堑壕。从这个掩体,跑到另一个掩体,她和战友们时常侧卧在掩体内,为战士们演唱。乐器被敌人的飞机大炮炸坏,子弹盒、脸盆、碗筷等就伴奏起她们的歌声。她们在阵地上,歌唱歼敌 500 余名的特功班,一级英雄李风林, 赞扬反坦克手李瑞山,军政双全的指导员魏振宗⋯⋯,他们的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斗志。她们带去了上级首长对阵地上指战员的关怀,带去了后方战友对前方勇士的慰问。她们不怕牺牲同前线将士共同战斗的勇敢行动,使阵地上指战员深受感动。前线将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又深深地教育了她们。使她们敬佩英雄,学习英雄,带着对战地生活体验的真情实感去歌唱英雄。17 岁的解秀梅,经受着战火的磨炼,净化了灵魂。使她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加美丽。

一次,她们来到了前线的一个救护所慰问演出。救护所的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她们一会慰问演出,一会帮助抬伤员,洗衣、做饭,给伤员喂饭。这里的人手太少了,许多伤员等待着处理。看到这种情景,解秀梅同文工团的几名女同志向上级领导请求留在这里帮助做护理工作。她们的要求得到了领导的批准,她们高兴地投入到救护伤员的工作中。

救护所设在离阵地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十几间茅草房就是病房和手术室。朝鲜的冬天,东西海岸的海风席卷着这个狭长的半岛,使这里雪特别大, 气候特别严寒,解秀梅真正体验到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艰辛,每一个伤员来到这里,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好像这里就是他们生命的希望,她们, 就是帮他们解除伤疼的天使。她们没日没夜地给伤员包扎伤口、换药,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院子里洗晾绷带,接从前线下来的伤员。

一天,从前线送下来一名伤员,解秀梅把这名伤员接到病房后,替伤员处理伤口。这名伤员腿部负伤,血顺着腿流下来,流进了袜子里,流进了鞋里。寒冷的气温将血水同鞋袜冻沾在一起。解秀梅费了好大劲把伤员的鞋脱下来,但袜子和皮肤冻在一起了,伤员的整个脚像一个大冰血砣子,解秀梅看到这里,十分心疼,她毫不犹豫地解开上衣,将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血水融化了,一滴一滴流下来,浸入解秀梅的内衣,伤员冰脚凉透了解秀梅内衣,冰得她前身麻木了,他的嘴唇直打冷战。冰血砣化尽了,解秀梅体温使伤员的脚有了知觉。伤员在医生的抢救下醒了过来。当得知一位姑娘为抢救他,为保住他的脚所作的这一切时,他望着这位曾给予他们鼓舞和力量的“护士”,不知说什么才好,两眼望着解秀梅,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美军到处狂轰滥炸,不放过朝鲜北部的每一个村庄。一天下午,解秀梅从山上扛着一大捆柴火往回返,快要到家时,敌机来了,敌机向救护所这十几间草房一阵轰炸扫射,顷刻,几间草房被打着了火。解秀梅看到此,立即放下柴捆,飞也似地冒着敌人的炮火向草房跑。冲进着火的病房,向外抢救伤员,这间房子的伤员撤离了,她又跑入另一间病房。她架着伤员从火里冲出来,接着又冲入火海里。她在背伤势严重的一位排长时,这位排长见他们已被大火围困在屋内,时刻有被大火吞没的危险,大声喊道“你快冲出去, 我已是不能动的人了,死了不要紧!”解秀梅哪管这些,不知那来一股劲, 一下把排长背起,找准房门,几步冲出了火海。她背着他继续向安全地方跑, 这时,凶狠的敌机又照准着火的病房投了两枚汽油弹,大火“腾”地冲天而起,汽油带着火球向四处飞溅,火飞到他们的身上,衣服被打着了,解秀梅仍不顾一切地带着火向前飞跑,她边跑边回头,看到排长的身上起火了,猛向前一扑,排长身躯重重地砸在她的身上,她一个翻身,脱下上衣,捂灭了

排长身上的火,又背上他向山上跑。敌机发现了这个目标,向他们俯冲扫射。子弹打在他们身边的雪地上,溅起串串白烟。排长大声喊:“快放下我,你赶快跑,不然都没命了!”

“我不能丢下你不管!”解秀梅也在喊着。

他们的头顶上一声刺耳的尖叫,排长大喊一声:“快卧倒!”

解秀梅顺势扑倒在身旁的一个洼坑内,猛一翻身,趴在了排长的身上。“轰隆”一声,炮弹爆炸了,土石夹着雪落下来,砸在解秀梅的身上,她只觉得头部“嗡”的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刺骨的寒风夹着雪片吹醒了她,她觉得有人喊她的名字。行动不便的排长被她压在身下,她用身体掩护了他,他感到背上的她一动不动,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她不是受了重伤就是震昏了,他动弹不得,焦急地呼喊着她的名字。

她感到混身酸疼。强站起来,身子晃了晃,脚下一用力,站住了。

她抖落身上的泥土,将排长扶着坐起,望着天空消散的硝烟,说了声: “真险!”

排长为她的英勇行为所感动,既不能责备她不顾自己安全的行动,又无法表达冒着生命救他掩护他的感激之情。解秀梅从这位排长那含着眼泪的神情里明白他要说的一切。她说了声:“走吧,咱们也进山吧。”说完,背上排长,沿着崎岖的冰雪道,顶着凛冽的寒风一晃一晃地向山谷中的防空洞走去。

解秀梅为她能够真正同美国侵略者斗争而感到自豪。一个 17 岁的姑娘, 这样勇敢的行动,使全体志愿军战士敬佩,她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很快传遍了阵地。经过战火的考验,解秀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52 年 1 月,她被光荣地选为 170 名英雄模范组成的志愿军第二批归国代表团。在临回国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为她们送行,彭总握着解秀梅的手说:“小鬼,不简单呀,有点花木兰的味。回到祖国,向人民汇报一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生活吧。”

在祖国,解秀梅受到祖国人民对英雄的热烈欢迎,受到郭沫若、彭真、沈均儒、邵力子、马叙伦、马寅初、张奚若、许德珩等党政军各界领导人的接见,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5 月 23 日,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志愿军代表团,解秀梅代表志愿军代表团向毛主席献了花,毛主席接过鲜花,握着解秀梅的手说:“中国自古多巾帼英雄,你是志愿军中的花木兰代表,辛苦了。”解秀梅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毛主席说:“谢谢毛主席,志愿军的全体同志们让我向您问好,祝福您身体健康。”说着她向毛主席递过了笔记本,毛主席拿起笔,高兴地在她的笔记本上写到:“志愿军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人民感谢你们”。

她向党和毛主席,向人民汇报了志愿军战士们受人民嘱托,在朝鲜前线同美帝国主义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事迹。向党和毛主席,向人民表示了志愿军将和朝鲜人民一道,不辜负祖国的重托和希望,坚决把美帝国主义打败,为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

祖国人民为有他们这样的英雄儿女而自豪,《人民日报》、《志愿军报》多次分别介绍了解秀梅的事迹。她的事迹感染了千千万万个祖国的优秀儿女。许多大中学校女学生纷纷写决心书,有的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要求到

抗美援朝第一线去经受战火的考验,为保卫世界和平、打击侵略者而贡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