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严格教育

戚景通老年得子,自然爱如掌上明珠,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却丝毫没有放松。

很早他就教戚继光识字读书,练习武艺,还时常给他讲保国安民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继光少年时,父亲经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

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对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为了使儿子成材,戚景通从小就教儿子读书、识字、习武,还经常教导儿子,长大以后为国家尽力。

戚景通对戚继光生活上要求也很严格。戚继光10岁时,戚景通退休在家,对他的教育更加严格。

戚景通为使儿子成为将才,从小就教他练武。他常向戚继光讲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希望他向祖逖学习,苦练本领,报效国家。每天很早,父亲就把戚继光叫醒,教他练剑。

为锻炼戚继光的耐力,戚景通每天让他跑十多里路,一趟回来常常大汗淋漓,呼呼喘气。为练他的臂力,让他练习举石锁。有时练完武,走路都困难。

母亲见了心疼,求父亲放松一点。戚景通说:“子不教,父之过,我不想让他平庸一辈子,只能这样要求。”

戚继光天性聪明,很快就能自己读书了。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

戚继光十分佩服历史上的军事家,如孙膑、管仲、诸葛亮、岳飞等。他们用兵如神,屡战屡胜,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永远为后人怀念。

特别是文武双全的岳飞,更让戚继光佩服得五体投地。戚继光想:“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在父亲的教诲下,戚继光健康成长。十五六岁时,他各方面就已相当突出。

戚继光的武艺十分了得,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搭箭射中目标;力气很大,能单手举起石锁耍着玩;他刀法也相当熟练。

当地一些习武的人都与戚继光有交往,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还常常比武,比来比去,还是戚继光武艺最高,没人能敌过他。

戚继光的学业也有很大进步。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阅读了《武经七书》和许多古代名将传记,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戚景通看到儿子有这么大的进步,十分高兴,有一次竟在梦中说:“我有财富了!”

妻子推醒他,问:“你刚才说你有财富了,是梦话吧?”

戚景通答道:“别人视家产为财富,我把光儿当财富。光儿勤奋好学,我戚家后继有人,这不是最大财富吗?”

妻子称赞丈夫言之有理。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戚继光从小养成了良好品质:有强烈的上进心,能吃苦耐劳,立志继承父亲的事业,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我的将领。

戚继光的童年和少年并不是全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10岁的时候,他亲生母亲去世了。这时继光已经有了一个弟弟继美,还有一个小妹妹。

当时家里生活困难,有时甚至穷到无米做饭。在穷困的生活磨炼中,戚继光逐渐经历了许多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也逐渐懂得许多过去不懂的道理。

在戚继光成长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戚继光的触动很大,直到晚年,他还常提起这两件事。

戚继光10岁那年,戚景通告老还乡,当时戚家祖居的房屋已近二百年,非常破旧了。

于是,戚景通打算修缮一下,命工匠安设四扇楼花门户。

因为家里有工匠修理房屋,年幼的戚继光趁机出去玩耍,从村西跑到村东,似乎什么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戚继光玩累了就往家走,刚进门,发现那几个工匠,正在修理家中的门户,把旧的卸下来,换上一种雕花的新门户。

戚继光走上去,摸着上面精致的雕花,特别喜欢。

工匠们逗他玩:“小公子啊!那门户好不好看?”

“好看!”戚继光回答说。

“那你怎么不让你父亲多安几扇,像你们这样的将门世家,可以安设12扇雕花门户啊!我们去别人家,一般都安12扇,那多气派!公子家是将门,家大业大,应当里外门户都设雕花的,一共12扇,这才和公子家的声望相配,公子家这么有钱,怎么能只安4扇呢?”

戚继光觉得有理,就向父亲提出了这个建议。当时戚景通正在书房读书,戚继光闯进去说:“咱们怎么不安12扇门户呢?安12扇,多气派!”

戚景通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讲究起虚荣和排场来,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从小就爱慕虚荣,长大后会贪财贪利,向坏处走的。

于是戚景通便声色俱厉地说:“门面门面,就是讲排场。我生平只知道干实事。你是我的儿子,岂能这么爱虚荣!你要从小养成勤俭的品德,否则,连这四扇雕花门户也是保不住的。”

听父亲这么说,戚继光一下子脸红了,他也感觉自己这样想是不对的,所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戚景通严肃地冲孩子看了几眼,耐心地说:“孩子,我们是将门世家,应以国家事业为重。国家危难时,咱们必须首先冲上去,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如果从小就爱慕虚荣,爱排场,整天埋头在钱眼里,会消磨掉斗志的。咱们戚家人都是忠臣良将,不能出势利小人!”

戚继光起先还有点不理解,再仔细想想,是呀!父亲之所以关照只安设四扇雕花门户,就是反对排场,鄙弃虚荣。我同意工匠们的意见,明里看是为父亲着想,实际上恰恰违背了他老人家的意愿。这不说明我自己讲排场爱虚荣么!

这些话对别的孩子讲,他们大多是不理解的,戚继光少年老成,听了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印在心里。

戚继光自幼丧母,家境不富,经常穿破旧衣服,外祖父看见了不免心疼,便常送他些东西。

戚继光13岁那年,家里给他订了一门亲,外祖父家听说后,给他送来了一双缎面鞋子。

这双鞋子布料鲜艳,样子好看,戚继光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鞋子,十分高兴。可他记着父亲的教诲,不敢穿上。

有一次,戚继光的嫡母翻出这双鞋,坚持让他穿上,说:“再不穿就小了。”

戚继光只得穿上,他左看看,右瞧瞧,心里觉得挺美,不免在庭前多走了几个来回。刚好被路过的父亲看见,他极不自然地避开父亲的目光。

戚景通看到了他的缎面鞋,脸立刻沉下来,厉声说:“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你小小年纪就想吃好穿好,将来就会贪得无厌,怎能继承父辈的事业?”

“你一个小孩子家就穿这样讲究的鞋子,长大后,就会去追求绫罗绸缎。要是当了军官,说不定还会侵吞士兵的粮饷。后果不堪设想啊!”

嫡母出来说明情况,戚景通还是不让穿,严厉地说:“从小爱面子,图虚荣,长大后会养成骄奢的恶习,甚至急功近利,推委过错。”

戚继光听后,默默地脱下鞋子,交给了父亲。戚景通接过这双漂亮的缎面鞋,狠了狠心,把它撕裂了,他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这时,戚景通看看戚继光难受地低着头,又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戚景通想了想,又问儿子有什么想法。

“想法?哪来什么想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小养成朴素节俭的习惯,长大了才能受用不尽。大人对我严格要求,不正是为着我好吗?”

戚景通高兴了,理着胡须说:“好孩子,好孩子!说实话,穿不穿丝履其实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才是最要紧的!”

从此,戚继光再也不追求奢侈了,直到担任了朝廷的大将军,仍过着俭朴的生活。

这件事戚景通可能处理得有些过火,可这事对戚继光的影响却很大,起码使他有了这样的信念:千万不能爱慕虚荣。

树立远大志向

戚景通在军官任上时,不贪污不搜刮,所得的薪俸,也都用于养家活口。自从他卸了公职,家中的经济就益发一年不如一年了。

有时,这位世代军官人家,甚至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但是戚继光人贫志不短,照样用心读书,用功练武。

在贫寒的磨硕中,戚继光还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懂的东西,这对于他后来与士卒同甘苦共生死是很有益处的。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

一次,父亲问继光:“儿呀,你志向何在?”

戚继光正在读书,就放下书本答道:“志在读书。”

“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戚景通继续追问。

这个问题就有点深了,戚继光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父亲告诉戚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那怎样才是忠呢?”戚继光问父亲。

戚景通说:“忠于国家,就是要保卫国土,杀敌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就是要廉节奉公,兢兢业业办事;忠于朋友,就是要以诚待人,讲究信用情义。”

父亲的话,让戚继光连连点头。

那年,戚景通还专门请人,拓来了文天祥“忠”“孝”两字手迹,在后花园立起了“忠”“孝”两碑,并提笔为这“忠”“孝”两字分别作跋,镌刻于碑的背面,教育儿子要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做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戚继光常常在这“忠”“孝”碑前伫立凝思,深受启发。他想着父亲偌大年纪还关心国家大事,苦心研究备边方策,决心不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己任。戚继光从小胸怀大志,所以后来才会做出大事业。因此,我们也要立定志向,并努力奋斗,才能获得人生成功。

戚景通还经常用一些名人事迹,来教育戚继光,不断砥砺继光的心志,让他向前代的民族英雄学习。

有一次,父亲问戚继光:“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

“对,你要终生记住这句话,认真读书,苦练武艺,才能为国立功,干一番大事业!”

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这时,父亲正埋头著一部兵书,有人劝他晚年要多置办些田产以留给后代,戚景通听了后对继光说: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给你取名继光吗?”

“要孩儿继承戚家军名,光耀门第。”

“继儿,我一生没有留给你多少产业,你不会感到遗憾吧?”

戚继光指着厅堂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枝免饥寒;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

读了一遍后,戚继光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产业,孩儿从没想过贪图安逸和富贵,我只想早些看到父亲将来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

戚景通听了心中十分宽慰,笑着对儿子说:“我这部兵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传给你,这是我一生的心血,将来你用它报效国家吧!”

戚继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戚氏兵法》说:“孩儿一定研读这部兵法,不管将来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也不会丢弃父亲的一生心血。”

戚继光一面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继承父亲的业绩。他清晨勤练武艺,夜晚攻读兵书,常年坚持不懈,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并熟读了各类兵书。

三年之后,通过戚继光的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

年迈的戚景通看着儿子的长进,内心自然十分欣慰。戚继光的嫡母张氏,一次和戚景通议论家里之事,忧虑地说:“家里日后缺吃少穿怎么办呢?”

戚景通十分骄傲地指着戚继光说:“这不就是我们家里最大的财富吗?”

戚景通晚年一意埋头写作有关边事的论著,无心过问家事,弄得经济颇为窘困。

一次,有个朋友见到戚家生活困苦,就对戚景通说:“你为官廉洁,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你用什么东西留给子孙后代呢?”

戚景通把戚继光叫到面前说:“我留给你的就是国家的土地,你应好好保卫它!”

戚继光明白父亲的意思,立即躬身向父亲感谢,并大声说:“大人所留给的,儿当誓死保卫。”

戚景通又指着自己所写的大量备边军事论著说:“继光呀!我留给你的这些遗产十分丰富,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将来把这些遗产贡献给国家,贮存于朝廷吧!”

戚继光叩头说:“父亲大人留给我的遗产如此崇高博大,儿将来还怕什么盗寇呢?”

当时,戚景通关于抗击边境敌人的备边军事方策,已写成数百篇了,不过都还没有奏上朝廷。

戚景通想再待一段时间,以便使自己的作战方策考虑得更加成熟些,另外,他也想找个机会,由戚继光代为奏上。

嘉靖二十三年夏天,已经72岁的戚景通身患重病。由于多年征战,积劳成疾,留下了病根。年纪一大,旧病复发,倍受病痛的折磨。他已经卧床不起好几个月了,戚景通知道自己快不行了。

这年戚继光刚刚17岁。戚继光很孝顺,经常守在父亲床前,喂饭、熬药、端屎端尿,照顾得无微不至。

戚继光常和父亲聊天,聊国家大事,聊邻里小事,尽量转移父亲的注意力,以减轻父亲的病痛。父亲看在眼里,非常高兴。

不过戚景通有个心事,常使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自己的儿子已经17岁了,到了成就事业的年龄,应该及早让他去办理袭职手续,支撑起这个家庭。

戚景通的病越来越重,他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想乘自己在世,尽快让儿子办完这件事,孩子前程有了依靠,他也可以放心离开了。

于是,戚景通便催促戚继光赶快到北京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备边的军事方策也带去上奏朝廷。

戚景通哆哆嗦嗦地对戚继光说:“我是活一天少一天了,心里只有一件事放不下,你赶快到京城,办理袭职手续。”

“不,不,大人正待恢复健康,我要日夜侍奉汤药,怎么可以离开这里呢?”

“孩子,别说假话了,我是不可能恢复了。至于侍奉汤药,你弟弟、妹妹在,他们可以尽责的。”

戚继光还是摇头。他想,父亲的病确实好不了了,既然如此,自己更不应该离开,万一去了京城,父亲有个三长两短……

“你还是去吧!明早就动身。”戚景通催促儿子下决心。

“不,大人,我不去。您老人家的病好也罢,不好也罢,我反正应该侍候在侧。至于袭职,大人百年以后,我还是可以去办理手续的。”

“唉!”戚景通叹息道,“朝廷办事,我比你明白得多。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去了,人情也就没了。我哪天撒手归了天,袭职的事啊!八成儿也就没了指望。”

戚继光低着头,心里十分矛盾。

袭职,就是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这是凭借祖上的前功当官。虽说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非常荣耀,但在戚继光眼里,却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光彩。

戚继光认为,凭自己的本事博得功名,或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升军官,那才是真正的荣耀和光彩。

但是,眼下家境这么贫困,能袭职,就有一份固定的俸禄收入,对于一家子的生活,可是太需要了。

再说,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式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也正是自己迫切期望的。至于博取功名也好,杀敌立功也罢,以后再努力不迟。

那么,父亲的病又怎么办呢?弟弟、妹妹虽然可以在家里侍奉汤药,可是,老人家如果咽气,临终时我不在身边,那怎么行?

所以,我宁可袭不成职,也不能不给老人家送终。父亲一生为国家执戈练兵,鞍马劳顿历尽险苦,晚年以后才有了儿子,如今他病已垂危,我怎么忍心离开。

戚景通瞧儿子愣愣地出神,真是知子莫若父,立刻猜出了儿子的心事。

戚景通说:“你听我说,你赴京城去办袭职,实际上并不尽是为你为我为弟妹,从根本上说是为国家。”

“你固然是戚家的子弟,但更是国家需要的人材。我已是将死的人,不必为自己的儿予讲什么谦逊。你应该成为将才,为国家建立功业……”

戚景通见儿子点着头,心里舒坦了一些,继续说:“至于在家里守着我,当然是尽孝道。但是,这毕竟是为我,为你,为咱戚家。一个是国,一个是家,你说,国与家,哪个重要哪个大?”

“当然国大了,国在家之上,国比家重要,有国才有家,爱家先爱国。”戚继光字顿句挫地回答。

“是啊!”戚景通虽说病体沉重,见儿子答到点子上,也不由得兴奋起来,“行了,我不必多说了,明天,你就出发,去京城。我这两天有点力气,已经写好了几封信,你带上,其余的,不用我一一关照。”

戚继光还想劝劝父亲,可父亲决心已定,一心让他快去京城。戚继光拗不过,只好点点头。老人家病中想得这么周到,做得这么地道,叫他好感动。

第二天,戚继光垂泪拜辞了父亲。

临行之时,戚景通拉住儿子的手,好像预感到什么,万分留恋。“孩子,这是你第一次出远门,一路小心。”

“嗯!”戚继光答道,眼泪在眼里转了几圈,没有落下来。

“父亲,我走了,您要保重身体”,戚继光说。

“孩子,我还有句话,也是常说的话。我们戚家世代为将,吃国家的俸禄,就该为国报效。你袭职以后,也是军中之人了,要永远记住我的话,别给祖先丢人!”

戚继光点点头,“我都记住了。”

说完这些话后,戚继光就到京城袭职去了。这位十七岁的少年,戚家的将门之子,甩着臂膀,迈开大步,走上了去京城的大道。

这可是戚继光第一次出远门,虽然有父亲重病这样的烦心事,他还是感觉天地格外宽广,一股豪气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