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慧眼义乌招兵

经过慎重思考,戚继光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并提出具体招募的地方,就是浙江义乌县。

为什么去义乌县呢?这是有一定理由的。义乌县有一座山,叫八保山。后来人们传来传去,就叫成了“八宝山”。

八保山和八宝山本也没多大差别,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可是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永康县有个盐商,叫施文六。他路过义乌,听说了“八宝山”。施文六比别人多生了一份心,他一听这座山岭叫八宝山,便顾名思义地以为山里一定有金矿、银矿。

回到永康后,施文六到处大加宣扬。永康有许多矿工,靠采矿为生,他们听了施文六的话,信以为真,就推举施文六做首领,一同到了义乌八宝山。

八宝山本来谁也没说它有矿,可这百把人正儿八经地到此地开矿,反倒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莫不是这儿真的有藏宝之矿?

义乌县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报告给陈大成、宋廿六。陈宋两家是当地大户,陈大成是陈氏家族的首领,宋廿六是宋氏家族的首领。

宋廿六、陈大成为保卫家乡的山水,纠集了许多族人,将施文六一伙人围住。

施文六见势不妙,逃跑了。陈大成抓住一些矿工,送到了县衙。县令赵大河不愿把事情弄大,将人都放了。

事情这么处理,本来就算过去了。

可刚过几个月,施文六又纠集一千多人,开进八宝山占据了最高峰,树起旗帜,招起矿工,强行开采。

这更激起义乌县人的不满,他们组织几百人,在陈大成的率领下,到八宝山与施文六交涉。

官府也为陈大成撑腰,派兵前来支援。谈判不成,发生了剧烈冲突,最后发展成剧烈的械斗。

这次冲突中,施文六等三十多人被杀死,陈大成收回了八宝山。

流血惨案发生后,问题更复杂了。

永康县人要替施文六等报仇,纠集了许多矿工,又招集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共三千多人,再次打到八宝山,并且修起寨门,打出旗帜,像强盗占山为王似的,公然和义乌县人为敌。

义乌县人不甘示弱,也组织起来,手拿刀枪,甚至农具,向八宝山发起进攻。双方械斗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大。

自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

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

这些百姓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浙江,也引起戚继光的注意。

这种兄弟间利益争斗导致的自相残杀,是可悲的。但其中表现出的蕴藏在矿工和农民身上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呼百应的纪律观念,不正是训练军队所必需的吗?如果招募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很快会成为一支铁军的。

当时抗倭名将台州知府谭纶非常支持戚继光的设想,他亲自向胡宗宪写奏文,极力支持戚继光。

后来戚继光在一首《蓟门述》的诗里透露了这件事:

檄募婺越士,知交苦相留。

当日主此盟,唯有谭郡侯。

这次胡宗宪没有反驳,同意他罢去所部旧兵,前往义乌重新招募。正好这时,义乌县令赵大河也上书胡宗宪,建议官府到义乌县征兵,以提高军队素质。胡宗宪下令赵大河协助戚继光共同办好这件事。

九月,戚继光来到义乌县城。他拿着胡总督写的批文找到赵大河,商量一番后,张贴募兵告示,题为《谕以君父水土之恩》,号召农民、矿夫丢掉前隙,共同起来保卫家乡,抗御倭寇。

奇怪的是告示贴出几天,没有一个人应征。戚继光很疑惑,找到赵大河询问原因。

赵大河想了一会儿说:“之所以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那些矿夫因为一向被官府称为矿盗,对于招募民兵的事,不免心存疑忌,他们会想,这会不会是包括义乌县在内的官府用计,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呢?”

“另一方面,义乌的农民不肯投军,原因主要出在本县大族陈大成那儿。”

“陈大成是什么人?”戚继光问。

“陈大成是陈氏家族的首领,在全县老百姓中也很有威望。没人应征,可能跟他有关。”

赵大河沉吟了一会儿又说:“不过他是正直之人,你去跟他说明抗倭大义,他会支持你的。”

戚继光赶紧找到陈大成家,向他说明来意。

陈大成三十多岁,身材高大。多年来,他亲眼目睹官军的腐败,向来对募兵很不支持,在他的影响下,陈家很少有当兵的。

另外,陈大成乡土观念很重,不仅担心义乌农民大量应募入伍将会减弱本县保卫八宝山的力量,而且不愿意与曾经同自己对敌械斗的外地矿夫们共事。

所以陈大成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对于募兵不支持也不反对。既然这位在地方上有影响有势力的人物犹豫不决,一般群众虽抱有杀敌报国的壮志,也不敢有什么动静了。

不过,陈大成听说过戚继光的大名,这次戚继光亲自上门拜访,他十分感动。

戚继光说:“大成兄,当前倭寇横行,残酷杀害我们的同胞,我们铮铮男儿怎能视而不见?外寇不除,国家怎么能太平?这次来找兄长,是求你帮忙支持我的。这样兄长也能为报效国家尽一份力,不知意下如何?”

听了这番话,陈大成十分感动,但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倭寇横行霸道,我何尝不气愤。可我对明军早失去了希望,所以不愿自家子弟当兵,怕去时是个忠厚老实之人,回来成了兵油子。”

接着,陈大成仿佛有意无意地说起了这次招募军队的具体情况,他问:“将军这次募兵,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了?”

戚继光一听,连忙摇头说:“不,不。多多益善还可以说不错,合格的士兵当然越多越好。可来者不拒却绝对不是那么回事。兵不在多,而在精。募兵不能滥,贵在选。”

陈大成若有所思,又问:“敢问将军准备如何选兵?”

戚继光扳着指头,徐徐道来:“选兵主要看出身如何,履历如何,体格如何,武艺如何。这四个如何,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出身与履历为一方面,体格与武艺为又一方面。两者比较起来,更重要的还是出身与履历,因为这是关系到士兵思想与品质的。”

“不知将军喜欢怎样的出身与履历?”

“这倒不是个人喜欢不喜欢,而主要看实用不实用。我有这么两句话,叫做: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浮猾之人。”

“乡野老实之人。”陈大成沉吟道,“那不就是农夫和农夫出身的矿夫吗?”

“对了。所谓乡野老实之人,正是他们。选兵时,特别要挑那些脸色黝黑、躯体粗壮的,吃得起苦耐得了劳的,手面皮肉坚硬结实的,一句话,像个种田开矿强壮模样的,此为第一”。

“将军为什么要挑选这样的士兵呢?”

“这类人讲诚信,士气易于振作;他们比较质朴,所以经过教育,能以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又因为他们对倭寇有深仇大恨,所以作战时肯出生入死与敌人拼搏,”。

“有理,有理。”陈大成自己对此也颇有体会,所以连连点头。

“至于城市浮滑之人,大致上如浮猾的市井游民,靠吃官粮的兵痞流氓,以及——”戚继光说到这些,略一踌躇。

但戚继光还是很直率地说了出来,“以及在官府当过差、沾染了恶习的人。而我为什么把在官府当过差的人也算在第一切忌的行列,你自然明白,我就不必多说了吧!”

陈大成会意地笑了,补充说:“更不能有杀人放火的无赖之徒混迹其间!”

戚继光选兵强调出身与履历,并且制订出这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他的真知灼见。

经过这样的挑拣筛选,不仅保证了戚家军成份的纯洁,使日后的训练工作得心应手,而且由于戚家军的士兵基本上来自于普通老百姓,也为后来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创造了条件。

接着戚继光向陈大成说了另一方面的标准:“士兵的成份既然有了保证,另一方面的条件,体格与武艺,也就不必要求太高。体格强弱可以各有所任,武艺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戚继光这么说,陈大成有点不明白了,他问:“将军,依你之见,体格和武艺可以在所不论,那岂不只剩下出身与履历一个条件了?”

“不,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觉得,士兵能各方面都出色自然好,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咱们是选兵,不是选将。对士兵的要求,得一般点儿。如果问我评选的标准,我以为应当以胆为主。”

“胆?也就是勇气?”

“是啊!俞大猷将军说过:教兵之法,练胆为先。我对此也有同感。只有胆子大,才能发挥体格与武艺的优势,才能攻坚守固,克敌制胜。”

陈大成越听越有味,越想越有理,为自己先前没有支持戚继光募兵而感到内疚。他当场表示说:“这次将军为大义征兵,我信得着将军,愿意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戚继光十分感动,给陈大成深施一礼,“感谢兄长。”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为了作出表率,号召乡民,第二天,陈大成特意带着本族子弟多人回拜了戚继光,心说诚眼地表示希望允许他和子弟们应募入伍。

这件事一传扬开,义乌人民立刻掀起了投军的热潮。义乌人争先恐后地应募,也感动了处州的矿夫们。

一样是炎黄子孙,一样有御倭的义务,当地人本乡本土的都这么热烈应募,咱们是从别处跑到人家地界来开矿的,又岂能落在后头呢?

很快,募兵形势大变,应募的人很多,将县衙围了个水泄不通。原计划只招3000人,迫于人心难得,破格选拔了4000人。

这些人中,就有后来成为戚继光得意虎将的陈大成、王如龙。戚继光对应募者精心挑选,终于组成了一支由农民、矿工为主的军队,这就是后来驰名的戚家军的最初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