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铁军

赏罚是军队的根本,如果应该赏,就是与将领有不共戴天之仇,也要赏。如犯军令,便是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

小将军上书练兵

戚继光回到军营,脑子里尽想着俞大猷关于练兵的几句话。他任宁、绍、台三府参将以来,两次出击倭寇,结果都不理想。

为什么不理想呢?

那就是军队的素质太差。要是将士们都能奋勇作战,都能遇变不乱,那还不把倭寇打个落花流水,杀个干干净净!

通过这一系列的抗倭斗争经验,戚继光认定要战胜敌人,就必须有一支精兵。

如果无兵而议论打仗,就如同一个无臂膀之人同手执利剑者格斗一样,取胜简直是不可能。

当时明朝政府在抗倭战场上的土兵,主要有两种:一是外省来的客兵,另一种是浙兵。浙兵又有两种,一种是团练性质的乡兵,一种是国家正式招募的浙江兵。

在倭寇疯狂骚扰期间,由于海防军队不够,从外地调来许多兵,称为“客兵”。

客兵中有两广的狼土兵,山东的箭手,湖广的漕卒,河南的毛兵以及川兵。

本来浙江人民满心欢喜地接待他们,想方设法为他们筹饷,希望他们能奋勇杀敌,把倭寇赶出去。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客兵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主要是他们远离浙江,奉命开到前线时,往往倭寇早已大肆抢掠,开船离去,待他们返回本省,倭寇又乘机回来。

至于那些留下来的客兵,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却骄横异常,很难管教,甚至相互火并,有的还伙同倭寇一起残害百姓,有时甚至比倭寇更坏。

当时民间流传到这样的话:“宁遇倭贼,别遇客兵;遇贼还可逃,遇兵不保生。”可见人们对这些客兵的厌恶。

乡兵是地方团练武装,大多是地主家的佃农,身强力壮的多半留在家里干活,老弱病残的才凑数充作乡兵。

这样的队伍,连人员都没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把他们训练成为真正能战斗的勇士呢!

况且,乡兵只能保卫家乡,调他们到别处去,或是追杀倭寇离开了家乡,就不行。他们意识中只有保住本乡本土的观念,对于整个御倭战争,才不感兴趣呢。

当地浙兵由于受到军官的盘剥,生活困苦,缺吃少穿,打起仗来,连盔甲都没有。

平时由于毫不训练,所以在战场上,根本听不懂号令,一见敌人,只知道拼命逃跑。这种情况使戚继光非常棘手,要靠这样的兵战胜倭寇,极为困难。

戚继光率领的就是一支客兵。在龙山所附近的两次战斗,使戚继光开始显露头角,也使他认清了明军的弱点:缺乏必要的训练,战斗中畏缩不前。

戚继光认为:政府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而是把平倭的重任寄托在这么一支支七拼八凑、不堪一击的客兵身上,不仅对浙江抗倭大局无益,相反只有让那些倭寇更加猖狂,讥笑明军的无能,是很难取得抗倭战争胜利的。

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戚继光起草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正式向上级提出要求练兵的建议。

在这篇《公移》中,戚继光具体分析了明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改进办法。

第一是创立兵营。在军中置备帐篷,准备好行军用的物资和用具,做到进退无虞,行动自由。

第二是选兵。清理现有部众,裁掉老弱残,从所辖府、州、县的民夫、义勇中精选一批新兵。

第三是练兵。从所选兵丁中挑出3000名壮士,认真组织训练,习练武艺,严明军纪,专备本地区截杀、攻击倭寇用,一切行动听从督抚、参将的指挥。

戚继光提的建议都切中要害,是切实可行的。但他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公移》虽然递上去了,但上司根本不予理睬,练兵计划也没能实施。

戚继光并没有泄气,第二年春天,戚继光打算再次向上司提出练兵的建议。

这次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建议之前,还和他的部下商量过。可部下都摇头,表示不同意。

有个比较谨慎的人对他说:“我认为这需要三思而行,许多人都提出过练兵的想法,可谁也没有试过。这事不是小事,关系的人很多,将军还要三思而行。”

戚继光想了想说:“我们从军之人,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如果有好的方法能够制敌,而不去努力争取,那就有失于军人的称号。”

“可是,俞大猷将军、胡宗宪总督都练过兵,效果也不怎么样。”一个对练兵了解比较多的军官说。

“那谭纶将军练习了一千多人,不是成为一支劲旅了吗?你大概没听说过吧。”戚继光反问道。

“可是,胡宗宪总督怎么就没练出好兵呢?他是一省长官,有许多有利条件。如果他还做不到,说明练兵是不切合实际的。我常听人说,江南人柔弱,练不出精兵的。”

“我认为这是偏见,江南人与江北人只是生活习性上有区别,百人的小村,还有忠义的人;这么大一个浙江,怎么没有勇士呢?”

“兵贵练,不练是出不了精兵的。你们看咱们的士兵,缺乏纪律性,士气低落,对于军令知道很少。盔甲军衣都缺,有的只好光着膀子打,身上没有盔甲,以这样的军队和那些不怕死的强盗对战,怎么能行?”

“士兵们都爱花架子,对杀敌的真本领却不愿学习;行军没有车马,做饭没有灶台,打仗没有号令,防守没有堡垒,怎么称得上军队?”

“这样下去,就是打上几十年,倭寇也消灭不了。为长远计划,不练兵是不行的。”

大家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许多人都点头,说:“确实,这样的兵,再打100年也荡不平倭寇。”

戚继光接着说:“这次我提的练兵建议分三步:第一步是建立坚固的兵营,这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第二步是选兵,选精干的兵,淘汰老弱残兵;第三步是练兵。三步若都能实现,倭寇指日可平。”

大家都点头,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被采纳。

戚继光又找同僚们商量,结果他们哄堂大笑。

有的人甚至说:“抗倭的事,自有总督、巡抚管,你何必操心?而且,从未听说过倭寇是可以消灭的。咱们只要等他们捞足杀够,退回海里时,在后面追杀一阵,就可以立功了。只要有油水可捞,管那么多干吗?”

戚继光听了这话,心中有说不出的凄凉,他心想:“军中有这样的主将,怎能打胜仗!”

戚继光长叹一声,说:“统帅三军的主将,一定要知道练兵。这个‘练’字,就是把生丝练成熟丝,以便织布的那个‘练’字,巧匠能把生丝练成熟丝,而将官却不能把有知觉的人练成有战斗能力的兵,能不惭愧吗?”

“如果倭寇不能全部消灭,谁能确保他们以后不卷土重来。如果不练好兵,又怎能彻底消除祸患呢?”

戚继光不顾别人的议论,毅然上书。

在这份建议中,戚继光尖锐地指出明军的弊病:“现在,官兵们都不听指挥,很少训练,军心不稳,军令不知。行军也不带军粮和炊具,打战时又没有号令,驻守时也不筑营壁。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抵挡武艺高强、身经百战而且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呢?”只要认为正确的事,戚继光就会毫不犹豫地坚定去做。所以,我们要敢于坚持正确的主张,并努力去实现它。

戚继光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抛开原先的旧军,重新练就一支新的军队,以御倭患。

戚继光还作出“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的保证。

建议书给了总督胡宗宪。他看完后,十分气愤,将它往地上一扔,说:“我自己又不是没练过兵,浙江人要是能练出勇敢的士兵,我自己早就练了,还要等你来。”

原来前几年,胡宗宪曾招募一千多浙江兵,日日训练,结果没有成效。

不过,胡宗宪是个圆滑的人,他转念一想:“戚继光要练兵,浙江人可能早知道了。如果我不答应,他们可能就会归罪于我。还是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试试吧。”

胡宗宪同意了戚继光的建议,练兵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可是由于官场办事拖延的积习和其它种种原因,练兵的建议虽早已批准,却未能尽早实现,一直拖了近一年。

直至冬季,胡宗宪把将兵佥事曹天佑所部3000人交给了戚继光训练,这支部队多数出身市井,军容虽然整齐,作战时却很懦怯,不能打硬仗。

戚继光熟读兵书,也有带兵的经历,具有了丰富的治军经验。3000名士兵拨到他手下后,他便着手训练。

戚继光的练兵是很科学的。他第一步训练士兵的阵法,认为士兵之间的配合是最重要的,行军打仗,万人行动好像一人,就会使自己坚定而有灵活性。

第二步是练胆气,使士兵能临阵不乱,勇往直前。

第三步是练耳目,使士兵能熟悉各种号令、旗鼓。

第四步是练手足,使士兵能熟悉各种杀敌技艺。

第五步是练营阵,先教练马兵、步兵各种队形;再教给行军队形和行军规则,野营布置和宿营规则;再就是作战纪律和注意事项;最后是战斗后的各种注意事项。

戚继光很注重训练的逐步进行。

对于明军,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练胆气,戚继光知道明军最大的弱点就是临阵怯敌,不攻自乱,这往往被倭寇利用。

夜晚作战时,倭寇常常在盔甲上装饰金银牛角或者各种颜色的丝,扮成鬼怪模样,手执明镜和雪亮的刀枪,光耀夺目,制造恐怖的气氛,来挫伤明军的士气。

戚继光对这一点十分警惕,采用各种办法来训练士兵的胆气。在浙江,流传着一个戚继光练兵的传说。

那是个漆黑的夜晚。狂风大作,闷雷轰鸣,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

戚继光秘密找来三个身材高大的士兵,让他们扮成魔鬼,潜到坟地中去。一切安排就绪后,吹响集合号角,士兵们很不情愿地爬起来,这么黑的天,还快要下大雨了,这时能有什么事?

不过军命难违,很快,教场上站满了满脸困惑的士兵。

将台上点着火把,微弱的光照在戚继光威严的脸上,戚继光大声宣布说:“这里有个特殊的命令,勇者重赏,后退者严惩,违令者斩。”

一道闪电,照亮了士兵们惊恐不定的脸。

“正前方坟地里好像有一丝火光,需要迅速查明,谁愿前往,回来重赏。”

队伍中一阵窃窃私语声,与雷电的轰鸣声混在一起,戚继光听不清他们说了什么。过了好久,还没一个人站出来。

“荣望!”戚继光喝道。

“到!”

一个身体魁梧的兵站出来,他有些站不稳,说话声音有些颤。

“命你去侦察,违令斩。”戚继光下令。

荣望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

50米,40米,30米……

越来越近了,荣望的心都快跳到了嗓子眼,他听到坟堆里传来阴森森的声音,不禁毛骨悚然。他轻手轻脚向前走,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坟堆。

忽然脚下一绊,他差点摔倒。再抬头时,一个白乎乎的魔鬼向他扑来。他“啊”的一声,吓昏过去。

好久不见他回来,戚继光料到他出事了。就派去第二个,第三个,也是有去无回。

“浦拔思!”

“到!”

“你去。”

这个浦拔思,虎背熊腰,很有力气。他知道自己去也是死,不去违令也是死。反正是死,还不如去拼死,或许还能死中求生呢!

想到这些,浦拔思振奋精神,向前走去。他脑瓜比较灵活,不停地扫视四周,注意任何可能的异样情况。

离坟堆越来越近,蒲拔思注意到,一棵树后好像有什么东西,便将手中的石头冲那儿扔去。

只听一声惨叫,蒲拔思胆子一下子更大了。他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扯住了魔鬼,魔鬼露了原形。

浦拔思和三个扮魔鬼的士兵回来后,戚继光说:“那几个魔鬼是人装的,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大家的胆气,没有胆子,打仗要败的。好!浦拔思,你这次有功,提拔你为旗官。”

在戚继光的精心指导和严密组织下,这支部队很快有了起色。不过训练不久,沿海的形势又紧张起来,于是,练兵一事只好暂时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