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北疆

军队练习武艺,一定要学习实战的,不许学习花枪,这些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立志镇守北方边境

戚继光在剿灭倭寇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倭寇的骚扰基本被消灭之后,明王朝北方的威胁凸现出来。

隆庆元年,戚继光来到京城,等候朝廷任命。他有着伟大抱负,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使他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不久以后,他向朝廷上书,提出对北方军事的看法。

早在浙江、福建抗倭时,戚继光对北方形势就很关注,常和好友汪道昆一块谈论。

戚继光深谋远虑,汪道昆也很有远见,他们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一谈就是半天。

除了倭寇,北方的蒙古人也是明朝的一大问题,他们在抗倭同时,对中国北方民族问题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做了皇帝,原来的元贵族逃到北方,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地位,便组织蒙古骑兵,经常向明朝北方边境进攻。

16世纪中叶,蒙古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几十个部落中,最强的是俺答汗,他拥有十多万骑兵,领地在今呼和浩特一带,靠近长城。

俺答汗多次要求和明朝互通贸易,明朝政府却总以蒙古诸侯忽战忽和、不守信用为理由,拒绝俺答汗的要求。俺答汗十分气恼,时常派蒙古骑兵越过长城,骚扰边境。

戚继光好友汪道昆说:“北方不同于南方,北方黄沙盖地,大漠雄关,可以打大仗。不像这里,河湖遍布,道路狭窄,只能打小仗。要是有一天,能到北方打场大仗,指挥雄兵十万,纵横驰聘击败蒙古铁骑,那才叫千古风流!”

“可是,蒙古铁骑是很厉害的。这么多年了,‘北虏’还是一个问题,北方边境还是不安全。如果有一天能到北方征战,也不能小瞧了蒙古骑兵。”

“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中亚,威名千古。虽然今天气势不如以前,但也不能小瞧,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戚继光说。

汪道昆说:“我并不小瞧他们,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有支十万人的军队,定能大败蒙古军。”

戚继光说:和蒙古骑兵作战,很难啊!你想一想,北方那么多军队,那么多军营,边境还不是常被抢劫。即使碰上,我们军队也常常打败仗。

为什么呢?

首先是他们靠游牧为生,生活住地不定,摸不清他们行踪。北方防线很长,有好几千公里,防这里,防不了那里。而他们可以迅速集中兵力,专攻一路,长驱而进。

二是蒙古骑兵善骑马,来去迅速,不易抵挡。

三是他们善长射箭,箭法高,而我们打仗,常靠火器取胜,塞外风大,尘土蔽天,不利于火器应用。

四是骑兵飘忽不定,何时进攻,难以预料。这些都是蒙古骑兵猖獗的原因。

汪道昆连连称是,问道:“如果你去北方防守,你怎么防御蒙古铁骑呢?”

戚继光笑笑,说:“那我首先要修长城,修营房。

其次要自己训练一支军队,像训练戚家军一样,但这支军队起码要有十万,少了不管事。认真训练三年,而后编成一支车兵、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精锐部队。

对付蒙古铁骑要主动出击,以战车防守,以步兵应战,敌人后退时,用骑兵追赶。我不相信这样打不败敌军。

只要朝廷支持我,给我兵,给我用兵的便利条件,我相信我能打败蒙古骑兵。

汪道昆赞许地点点头。

昏庸的明世宗死后,新继位的明穆宗还比较开明,意识到国家所处的危险处境,决心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加强北方防御力量是很重要的问题。

明穆宗采纳了吴事来的建议,打算把在南方抗倭斗争中屡建奇功的谭纶、俞大猷、戚继光调到北方,以训练边防军,抵御蒙古骑兵。

调令传到南方,南方政府都不大愿意。谭纶、戚继光、俞大猷都是名震东南的名将,如果一齐调走,势必削弱南方军事力量。他们纷纷上书,请求朝廷不要一齐调走。

明穆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只调谭纶一人。

谭纶上任之后,目睹北方防务的松弛。长城年久失修,处处破烂不堪,几乎失去了防御功能。各地军营年久失修。士兵们松松垮垮,纪律松弛,许多都是老弱残兵。这样的条件,这样的军队,怎能防御蒙古铁骑?

谭纶深深意识到,北方的军队太差了,和戚家军、俞家军根本没法比。

要使北方防务坚固,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军队。

在训练中,他发现更多的困难,这是靠他自己很难克服的。他想起了好友戚继光,他才华出众,善长练兵,把他调来,会帮自己的大忙。他立刻上书朝廷,请求调戚继光到北方,帮助练兵。朝廷答应他的请求,立刻下了调令。

在接到调令后,戚继光也上书皇帝,表示了自己的请求。他首先希望政府能给他一定权力,让他训练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戚继光保证把十万军队训练好,打几个大仗,使蒙古骑兵不敢轻易南下骚扰。

然后把十万兵分到北方各军事重镇,再让他们带动别的士兵训练,使北方守军全部成为虎狼之师。

如果不给十万,给五万也行;五万不给,三万也行;如果仍像过去似的,给他不到一万兵,说什么也是难有作为的。

其次提出了士兵的来源,他希望政府给予考虑。

由于边兵、京兵战斗力不强,所以要进行招募。一般的募兵都是无业游民,管理严了,就逃跑,不利于管理。他提出最好按照义务募兵的方式,由地方官分别招募当地农民。

招募的兵最初可以分散在地方上训练,等到有了成效后,再调到靠近京城的地方,集中训练,然后把这些军队分配到九边去,以练九边之兵,九边之兵必成劲旅。

为使更好、更快地把兵练好,戚继光建议把久经战斗考验的浙江兵调一万人来,作为骨干,以带动新兵。

军队所需的巨额粮饷,戚继光建议从练兵的省份拨发,这样既可免去军中缺粮之患,又可免去途中周转费用。

军中所需的各种器械,也不必一一仰仗于工部,可令各省份分别制造。

如广东善制藤牌,就做藤牌,福建刀好就造刀,浙江鸟铳精良则造鸟铳,战车、百子铳则就近由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制造。

造成后押送到各营地。如果不合用,就责成有关人员照价赔偿。

最后,戚继光还希望朝廷授权负责募兵、练兵的地方官,让他们放手去做,非有大过,别人不能随便指摘或任意阻挠。当赏者赏,当罚者罚。

这些建议,绝不是泛泛之谈。如果能够实现,边关防务会有很大起色的。而政府内部许多保守的官员对这个南方官充满敌意,对他议论不休,纷纷进谗言。

结果在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竭力推荐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继光总管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管制四镇,其权力和总督相当,自总兵官以下均受其指挥。

戚继光要去北方的消息传开后,戚家军将士和当地百姓都十分难过,人们都舍不得这么好的将领。

镇守广东的好友俞大猷听说后,因不能亲自送行,派专人星夜赶路给戚继光送来贺信。

信中鼓励他说:“大丈夫在世,要与一代豪杰竞风流,在东南就可以了,要与千古豪杰竞风流,应到北方!”

戚继光何尝不是这么想的。多少年来,一直梦想成为一个千古风流的大将,指挥兵车几千,铁骑上万,甲兵几十万,在西北大漠上纵横驰骋,一声号令万众应,一次长击直驱几千里,那该是多么雄浑的气概,多么壮观的场面!

戚继光要与朝夕相处的将士们和乡亲们告别,启程北上。他的好友汪道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戚继光含泪回首说:“汪兄,留步吧。”

汪道昆拉住他的手,勉励他说:“大丈夫当名垂青史,希望你能干出番大事业。”

望着这位宽厚的长者,戚继光使劲点了点头。在他面前,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他人生的篇章,翻到了镇守北方这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