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党员应端正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态度,建设学习型政党,使党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人民群众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应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遵循人民群众的认知规律。同时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创新作用,使其很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中介作用。

一、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在中国实现其发展,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犯过“左”或“右”的错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或者照搬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理解,这导致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血的教训,也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

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要端正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只有大量的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主流政治信仰。端正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首要环节,只有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

共产党员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共产党员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员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实践波澜壮阔,理论博大精深。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因而,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某些时期出现过偏差,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先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了阐述。邓小平曾经引述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活的灵魂”的描述,他指出,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有的态度,共产党员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是用来服务于实践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指导中国的实践。

共产党员应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彰显其理论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维方式及语言特点具有西方文化的印记,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依据是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素材,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理论。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的具体情况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到我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在中国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彰显其理论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彰显其理论的民族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

同时,共产党员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地变化,解决了已经存在的矛盾,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论对新矛盾和新问题进行解答。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应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而存在的,只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继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不会终结。这是共产党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正确原则,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因此,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就在于,准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且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实际情况大不相同,由于时间的发展和认识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者的个别论断在当今已经不合时宜,但经过众多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对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理论保障。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从未间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屡遭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意识当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宝库。此后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精神指导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尚未实现,国内还有相当多的问题未解决,所以我国正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过程之中。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始终向前发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存在完善的必要和空间。实践与理论创新将会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应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坚持正确的方向,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强大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只有拥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才会拥有统一的意志,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发展先进的思想,克服落后的思想,才能将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精神支柱,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现阶段,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是一种将来必将实现的理想目标,还是一个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应深刻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重视这一理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将这一理论作为规划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

从马克思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本质紧密相连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性: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最集中的表现是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与人的本质规定性相联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表现出各方面的规定性: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等等。

马克思不但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而且思考了进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走过的阶段,他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阶段;第二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阶段;第三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我们从“三阶段说”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发展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可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是实现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然而,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若收入差距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相符的,应当采取种种措施抑制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即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权益。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

通过学习,人类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学习也是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所在。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注重和善于学习的政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迎接种种考验。建设学习型政党,其本质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需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自觉用以指导实践。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政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闭门造车式的搞建设是不会成功的,我国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应当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同时应当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引导共产党员树立世界眼光,思考中国的发展对国际产生的作用和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这需要共产党员站在宏观的层面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全面分析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判断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利弊,为中国的发展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使中国能够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积极地利用机遇,勇敢地面对挑战,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其次,中国共产党应当加强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交流,借鉴其成功经验,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今,政党政治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形式,无论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非马克思主义政党,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各个国家的政党不得不共同面对一些全球化的问题,如贫困人口增加等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跨国犯罪等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其影响甚至扩展到某一地区或全世界,因此需要各个国家的政党加强交流与对话,扩大彼此之间的合作。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学习到不少知识,在政党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选举制度的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有效的权力制约等。这些虽然是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做法,但是表现了政党运作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借鉴吸收这些成功的经验。

再次,采取具体措施,转变党的学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环节。党的学风问题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与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密切。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学风建设。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的倾向,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党的优良学风的养成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具体措施,建立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方法。

最后,发挥好共产党员的社会引导作用,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发挥学习型政党的社会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用现实中的良好表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促进党组织的开放性,增强党组织内部事务的透明度,及时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第三,共产党员要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作风,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不能丢掉,以此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通过以上的种种做法,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因为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各样的考验,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领路人,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党的领袖的个人创造,而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应当遵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规律。

(一)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这突出地表现在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方面。

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我们应当认识到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虽然某些阶层可能具有剥削性质,但是他们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样应当受到尊重。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应当由人民所享有,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当今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可能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这就需要正确反映并且兼顾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各阶层群众的不同利益。

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的另一表现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客观表现,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使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实都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的某些地区就产生了农民要求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呼声,但这些呼声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被压制下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一次在农村悄悄地付诸实施,国家这次没有采取打压的办法,而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至全国,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视野并不是仅局限在国内,而是放眼全球,积极关注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要素,这无疑会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群众不断地推进新的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可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遵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规律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现形式需要富有中国的文化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采用的是西方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而东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与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必须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应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应当贴近群众,采用便于群众接受的方式,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理论的宣传应当通俗化,要用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和形式,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接受,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理论的宣传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存在于书本中、口号里的理论体系,而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理论,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自身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主动地接近马克思主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自觉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的宣传,才能逐渐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改变当今人民群众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理论的宣传要贴近群众,注重解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就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方向和理论创新等问题,要求其立足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指导着新的社会实践,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

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于积极参与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现阶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中国深受各种思潮的影响,面临着西方国家思维理念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伟大的历史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处于主导思想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但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将其上升为新的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究了许多困扰人们的问题,如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争论、普世价值的问题、关于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三次争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种种研究成果为我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定了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信仰。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严重冲击着中国社会,使个别人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共产党员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提高政治上的敏锐度和鉴别力,自觉地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连接着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是两者之间由此及彼的中介角色。胡锦涛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不断做出新的建树。”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正是在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给人民群众,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时,应当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动向,能够用最新的理论回答人民群众所困惑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依据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实际需要,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理论深度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概括地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但怎样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我们应当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认清中国的具体国情,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时代课题进行解答。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全球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充分考虑当今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产生的新问题

(一)调查研究,认清中国国情

所谓调查研究,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等逻辑加工,找出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普遍真理,只有体现在特殊性中,才能发挥作用,这要求认真调查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可见,只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原因就在于依照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首先,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调查研究进行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根本动力,人们正确的思想认识只能从实践中得到,要想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向前发展,认识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其次,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调查研究进行指导。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调查研究需要搜集广泛的资料,对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整理。但是,应当重视材料的质量,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才应当作为调查的重点。最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各种新事物和新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我国,各种各样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西方国家得到应用。这些经营管理方式是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是否能够应用于我国,是否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疑问的解决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对国内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还需要对国外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体现了调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难题,世界上的共产党和其他政党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邓小平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他注意到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能否实行市场经济的讨论,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指导下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无论是同中央领导同志还是在接见外宾时都谈论到这一问题,这样的谈话实际上就是进行调查研究。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考察了一些企业,对合资经济、特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了解,即毛泽东讲的“情况明,决心大”,将10多年的认识做了更加明确的表述,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求社会主义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可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反映,这时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清楚其中的利弊,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

(二)与时俱进,解答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与中国实际在动态中结合,又要与时代主题及其特征相结合。只有对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对时代主题进行了分析,准确地对时代脉搏进行把握,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准确的判断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当今,时代主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中国不得不融入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调整,社会中各种矛盾突显。这时,就应当客观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和中国所处的世界局势,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积极应对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人民愿望的国家政策,以应对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反映出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现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人民群众产生了许多新的期待、新的要求,新的时代课题正在产生,我们应当迎接挑战、认真应对。总体看来,笔者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的重要内容就是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应当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因为政治改革的风险大而回避政治体制改革,减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应当在实践中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试,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这个课题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将会在解答时代课题的伟大实践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二、加强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在中国显示其理论的科学性,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还应当积极地走出去,加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增强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交往,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又面临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面对第二个问题,我党的认识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发展,由于对资产阶级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曾产生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这当中都涉及对待资产阶级态度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比较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时常发生经济危机,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我国,我们应当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我们应当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对抗和继承、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过去我们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对抗和对立的关系,而对继承的关系讲得很少。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就指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产生的,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地继承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的科学技术,积累各种有益的知识经验。不能将资本主义的一切都简单地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吸收和利用。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今后,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资本主义文明加以分析,充分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既然是以资本主义为母体而诞生的,那么它就必须充分吸取母体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的交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它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当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在同其他理论流派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拥有理论上的自信和气度,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很好的借鉴,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理论碰撞,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空间,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各种严重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体地位。这些与主旋律不一致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愚昧迷信和伪科学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虽然社会思潮众多,但是应当肯定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这些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特定利益群体的思想倾向,这些社会群体希望在社会中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以实现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因此,虽然各种各样非主旋律的思潮处于支流的地位,但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群众最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应当在理论中,还应当在实践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大众的合法权益。“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集中反映并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说服大众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各种社会思潮从本质上来说是特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利益而非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注定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其次,应当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蔓延有其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我们不能一味地打压,因为这些思潮的产生有一定的基础,也不能放任其发展,让一些错误的思想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歧途。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进行引导,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待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说明,以便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这就需要引导大众具体地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对于主流社会思潮,我们必须要加强宣传,使其广泛传播;对于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由于其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我们应当尊重和包容其发展,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反主流社会思潮,由于其体现了各种消极落后的方面,我们必须对它加以抵制和批判,最大限度地减小其负面影响。

最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各项建设。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具有凝聚和引导社会全部价值观念的作用,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解释能力,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同时,应当关注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铁的事实征服民众,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价值契合性,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对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吸收,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更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未曾中断、持续至今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吸收与融合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要想实现成功的移植,必须在本土传统文化中找到生长点,与本土文化具有价值上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在西方,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正是这些共通之处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探究两者的共通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具有契合之处。“大同”的社会理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礼记·礼运》将“大同社会”描述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鲸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更是追求“天下为公”,希望建立没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的社会。这些描述看起来非常朴素,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虽然两者具有共通性,但是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大同社会”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而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并且在当代的中国正在转变为现实。

第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观具有契合之处。民本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以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民本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由于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就要实行仁政,关心民众的具体需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同样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十分相似的,这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契机。

正是这些相通之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发掘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民族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中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中华民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二、对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的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因此必然包含了一些腐朽的消极因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潜伏在人们的内心中,成为人们深层次的心理积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其加以批判,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面影响。

强大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近代,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反映专制主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中国共产党由夺取政权迅速地转向掌握政权,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封建专制思想难免对中国的领导者产生影响。例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公务人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官本位”的现象。官本位的思想,追根溯源,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物,官僚主义就是在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如今,我国仍然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这是封建残余思想在现阶段的反映。邓小平指出了“官本位”的具体表现:“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相背离的,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和彻底清除,强化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封建专制思想除了官僚主义的表现外,还体现在众多方面,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应当切实地发展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可是部分领导干部经常独断专行,完全忽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一个人说了算,使民主制度名存实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但有些领导干部以权扰法,以情扰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这些不良的现象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公平观影响了我们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希望建立均天下的理想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社会主义被蒙上了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范围内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市场经济受到批判,人们开始吃大锅饭,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强调人们之间的机会平等,强调具有一定差距的公平,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更不是无处不在的平均。真正的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具有一点差距的社会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而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是一种没有理论基础的理想,历代先贤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途径以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如法律虚无主义、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等,这些思想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决不能一概兼收并蓄,对其中的消极因素应当采取批判的态度,以警惕消极因素的渗入。

三、对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着起到消极作用的封建糟粕,还包含着大量的优秀遗产,这些优秀遗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民族的遗传基因,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受到西方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这并未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发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以及将来都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顽强地表现自己。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应当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因素,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其次,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掘自身的优秀遗产、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行综合创新的过程。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应当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于糟粕与精华并存的部分,我们要辩证地扬弃,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需要继承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进行了现代化的过程,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与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结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再次,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各种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借鉴。在借鉴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西方文明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我们应当认识到,资本主义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差异性,又具有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解放,强调在经验和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真理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产物。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应当吸收和借鉴的东西,所以应当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借鉴西方社会形成的科学理性精神,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应当端正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对共产党员具有指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学习型政党,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当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首创精神,遵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规律。同时,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推动和中介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搞清楚中国的实际,就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时,应当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应当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对其中的优秀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