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立意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变化、有奇意。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

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 所以作品平庸俗气。晋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所提的作画要“巧密于精思”, 也说的是“立意”的重要性。意境、神韵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 有的苍劲,有的雄厚,有的清逸⋯⋯这些都是先立意后落笔而形成的。至于墨色的浓、淡、焦、润均可运用自如,表现出画家的神思妙想和笔情墨趣。

“立意”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作为优秀的画家,除了必须有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素养,还必须深入生活。以山水画为例,若想在尺幅之中画出泰山黄河之势,片纸之上能含有秋水长天之遐想,只有以大自然为师。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山水画家的独特创造,无不从“师造化”中得来。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荆浩、关全画中原、太行一带的高山峻岭,范宽、郭熙画终南、太华一带的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画雨景山水,李成画平远寒林等等,都是在获得充分素材的情况下, 再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画出好的作品。五代荆浩提出“搜妙创真”,宋代范宽主张“写松万本始得其真”,明代王履画华山图并作《华山图序》说:“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盛大士说:“诗画都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说:“造化天工熟写真,死拘皴法失形神。”上述历代名家, 无不主张画家必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旅行写生,收集画材,开阔视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