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
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在西方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是中国画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宋代以前, 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画上写一段题记或一首诗。到了元、明、清,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勃兴,诗、书、画、印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一起出现了。这四者的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使它更加具有特点。
画上的题字,可长可短。最短的就是写上作画的时间和作者的姓名。作者的签名,叫做“落款”,一般是不可少的。其它的题字,可以写一个题目, 一行话,两句诗,一首诗或一段散文。题字是一门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要同画面有联系,但不是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要有内在联系,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有的甚至生发出去,另拓天地,竟在画面上出现一段精辟的画论,或是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画中有题诗,可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艺术的特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使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强烈。画上的题字,不论多少,都不能随便写。字体的形式,要考虑到画的内容和风格,如一幅工笔画就不宜用狂草,一幅大写意也不宜用正楷。字体的位置要恰到好处,使人感到上去一点不好,下移一点也不好,更不能增添或减少几个字。总之,要求字与画面统一、和谐,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而不是它的反面。
画中的印,就是印章。画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最常用的是姓名章。古代画家的名字、别号往往有好几个;姓名章习惯用两颗,白文的刻姓名,朱文的刻号。还有一种叫斋馆章,是表示画家的住处的,如什么斋,什么馆,什么楼。此外,还有一种闲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往往表示画家的主张和遵守的格言,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师造化”、“行万里路”,是表示画家主张师法自然,反对专门临摹的。现在许多画家的印章,有的表示为人民服务,有的反映时代面貌,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孺子牛”、“江山多娇”、“当代英雄”等。印章除了内容与绘画有联系外,在形式上也要与绘画紧密结合。印章是朱红色的,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是印在画上,就成为画中的不可分割部分了。因此,盖印的时候, 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和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有的时候, 画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显得有些不稳,就在显得空的一面适当地盖上一印,用朱红的色彩一压,画面就稳住了,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