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文化,它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因此,过去的中国画一定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今天,我们如果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去简单地否定它;或者采取复古主义的态度去盲目地肯定它,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对待这一文化遗产,也必须批判地继承,加以发展。

从内容上看,古代的中国画大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不过,就其所反映的思想来看,是很复杂的,如元代开始兴盛起来的文人画,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凛然不屈的气节,忧国忧民的感情,蔑视权势、洁身自爱的精神, 这是有人民性的一面;同时,又有情绪寂寞,孤芳自赏,消极遁世,脱离人民的一面。又如民间艺人创作的壁画,大都是宗教故事、道释人物,内容是迷信荒诞的,可是又常常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意志和愿望。总之, 古代绘画是精华与糟粕混在一起的,必须审慎地加以区别和对待。至于表现形式,中国画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从立意、构图到笔墨技法,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学习、总结、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是万万不能丢的。但是, 泥古不化,摹仿抄袭,陈陈相因,向来受到有卓识的画家的诟病。齐白石说: “今之时流,开口以宋元自命,盗窃前人为己有,以愚世人,笔情死刻,尤不足耻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必须随着生活和时代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对待中国画,徐悲鸿有一段话说得好:“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不仅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且要吸取外来的绘画技巧以丰富自己。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晚清以来, 就有一些画家尝试着把西洋绘画的某些表现方法融进中国画。如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和徐悲鸿等。都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画翻开崭新的一页。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

山。”鲁迅诗中对画家的期望实现了。在新中国,画家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眼界打开了,目标明确了。他们心情舒畅,努力学习,到生活中去, 到工农兵中去,用画笔为人民服务。他们在艺术内容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精神,形式上力求适应新的内容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显示出新的充沛的生命活力。同时,一大批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中国画家成长起来。他们受到中西绘画的熏陶,眼界更加开阔,更富有创新精神。中国画人材济济,作品丰富,开始出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局面!

大家熟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由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创作的。看,红日升起,山河壮丽,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它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多娇, 激起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解放初期,徐悲鸿画了一幅《奔马》,一匹英姿勃勃的骏马,腾空跃起,向前飞奔,题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幅画寄托了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愉悦心情和满怀理想。潘天寿的

《小龙湫一角》用笔质朴挺拔,墨彩淋漓,赋色沉着,笔精墨妙。更加热爱新生活,感情变了,意境变了,笔墨也变了,这样含有新意的山水花鸟画还

不少呢!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钱松岩的《红岩》、刘海粟的《黄山》、李硕卿的《移山填谷》、林风眠的《梨花小鸟》、陈之佛的《樱花小鸟》、于非暗的《牡丹蜂雀》,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建国以来,中国画成绩最大的是人物画。唐宋以后就逐渐衰落的这一画种得到振兴、发展。画家在表现形式上既注意保持和发展中国画的传统;同时,又在透视、人体解剖、明暗关系、色彩变化等方面,大胆地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使中国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题材上,把工农兵作为主人公来描绘,这是中国美术史前所未有的巨变。石鲁的《转战南北》,以含蓄深邃的立意,简练豪迈的笔法,描绘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领袖的风貌。周思聪的《万语千言》,以富有感情的笔触,强烈的形式感,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思想感情。从各个侧面表现普通人民劳动、生活、学习的优秀作品,还有蒋兆和的《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姜燕的《考考妈妈》等作品。有的画家还生动地描绘了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群众场面,如刘文西的革命历史画《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有的画家擅长于为兄弟民族传神写照,如黄胄的《洪荒风雪》、周昌谷的《两个羊羔》和程十发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仅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无数优秀人物画中的几幅罢了。

中国画的革新仅仅是开始,人们期望这一传统艺术在不断发展中永葆青春,在世界艺坛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