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语言交谈礼仪

一、公关语言交谈礼仪

语言交谈是公关活动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以语言为媒介,使公关人员与公众得以沟通,实施公关活动。语言交谈中是否注意礼节,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信息沟通的效果。所以公关语言要求以语言的“礼” 吸引人,以语言的“美”说服人。

如何进行语言交谈,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论语》中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雄辩术》一书中指出,口头交谈有三个要素:谈话者、主题和听话者。要达到“施加影响的目的”,就必须注意这三个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包括公关人员)在语言交谈中首先必须掌握好的就是语言礼仪。

语言礼仪是指人们在交谈中所应该注意的礼节,仪态。

一般来说,它集中体现在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谈话时的表情及声音上。

(一)礼貌语言的运用

在任何社交场合,诚实和热情都是交谈的基础,只有开诚布公的谈话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氛才会融洽。要知道,与任何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都是一种对等关系。以礼待人,才能显示出自身人格尊严,又可以满足对方的自尊需要。为

此,交谈中要随时随地有意识地使用礼貌语言,这是文明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以敬人之心刻尊重的基本方式。比如,“请”字最能体现对人的敬意,有事相托时,不要忘记说“请”字,万一需要使用祈使句时,加上一个“请”字,也会使命令的口气缓和了许多;接受别人任何服务,感谢他人时,不要忘记说声“谢谢”;万不得已需暂时离去或打断对方,或自觉不周到处,应说“对不起”。有人总结说,“嘴边三句话,人间大道理”。在交往、交谈过程中礼貌用语常用、我用、勤用,日久天长,必见功效。

礼貌用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们见面时要互致问候与寒暄,如“你好!”,“早安”,“好久不见,近况如何?”,“能够认识你真是太高兴了”⋯⋯等等,尽管这些问候与寒暄用语的本身并不表示特定的含义,但它却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既能传递出表示尊重,以示亲切,给予友情的信息, 同时又显示出自己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亲切、友善、热情、尊敬的良好“人际气候”。

说到礼貌用语,美国人说话、写信、打电话都少不了“请(please)” 字。“请坐”,“请转告”,“请您先走”,“请多费心”,“请及早复信” 等等。打电报时,他们宁可多付电报费,也不省掉“请”字。因此,美国电信总局每年从这个“请”字上就可多收 1000 多万美元。

日本人说话离不开“谢谢”。据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日本职员,

一天平均要说 571 次“谢谢”,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职员。经验表明,人们都愿意光顾洋溢着亲切和尊重人的气氛的商店。

英国人最常用的词汇是“对不起”。凡事稍有打扰,便先说一声“对不起”。警察对违章司机进行处理时,先要说声“对不起”,两车相撞时,相互说声“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中,双方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的敬语。如表示尊敬之意可用: 请问,敢问,借问,动问,请教,指教,见教,求教,讨教,就教,赐教, 等等;打扰之时,可用:打扰,劳驾,相扰,劳神,费心,烦劳,麻烦,辛苦,费神,难为,偏劳等等。如果我们在语言交往、交流与交谈中恰当使用这些词汇,交谈一定能形成亲切友好的气氛。

(二)声音的讲究

交谈过程中,说话者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也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同一句话,说时和缓或急促,柔声细语或高门大嗓,商量语气或颐指气使,面带笑容或板着面孔,效果大相径庭,要根据对象、场合进行调整。

说话是一种艺术,要想把话说得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就必须发音正确、清晰易懂,否则由于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清晰易懂的发音,可能依赖平时的练习,多注意别人的谈话,多朗读书报;交谈时克服紧张情绪,讲话不急不躁,就会做到这一点。其次说话的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说话太快会令人应接不暇,反应跟不上,而且自己也容易疲倦。有些人以为自己说话快些,可以节省时间,其实说话的目的, 在使对方领悟你的意思。此外,不管是讲话的人,或者是听话的人,都必须运用思想。说话太慢,也会使人着急,既浪费时间,也会使听的人不耐烦, 甚至失去谈下去的兴趣。因此,谈话中,只有使自己谈话的速度适中,即每分钟讲 120 个字左右,才最适宜。最后要注意的是语调。人们说话时常常要流露真情,语调就是流露这种真情的一个窗口。愉快,失望,坚定,犹;轻松,压抑;狂喜,悲哀等复杂的感情都会在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表现出来。语调同时还流露一个人的社交态度,那种心不在焉、和尚念经式的语调绝不会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共鸣。语调虽重要,但在谈话中却往往被忽视, 只注意词令如何风趣,内容如何美妙,却忘了语调要如何动人,结果使思想的传递受到损失,效果受到影响。在社交场合,为使自己的谈话引人注目, 谈吐得体,一定要在声音的大小、轻松、高低、快慢上有所用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放低声调总比提高嗓门说话显得悦耳得多;委婉柔和的声调总比粗厉僵硬的声调显得动人;发音稍缓总比连珠炮式易于使人接受;抑扬顿挫总比单调平板易于使人产生兴趣⋯⋯。但这一切都要追求自然, 如果装腔作势,过分追求所谓的抑扬顿挫,也会给人华而不实在演戏的感觉。自然的音调也是美好动听的。

(三)不良习惯的克服

文雅的谈吐,固然在于词令的修饰,但最基本的一条却是词能达意,通顺易懂,即说出的话让人觉得顺耳、动听,更要让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人听得费劲、不舒服的话影响谈话情趣,还会使人怀疑你的实际才能。甚至反感和恼怒。因此在选择词句时应以朴实自然为好,多使用一些明白晓畅的口语白话。这样,既合乎人们的习惯,易于被理解、接受,还不会给人以卖弄做作之感。

另外,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插入少许外文或方言土语,其效果优劣恐难

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趣味,假如趣味相投,便不足为怪,否则恐难受欢迎。一般说来,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交谈时,以不用为佳。因为多数人不习惯这种“中外合壁”的谈话方式。当然,偶尔一两个外国字用得恰当的话,也可以为谈话增一分色彩,但要注意,引用的外语要以对方能心领神会为宜。否则不仅是隔靴搔痒,“对牛弹琴”,还会无形中造成隔阂。如果的确有必要说,那就要用得恰当,并且要注意正确地发音。如果张冠李戴,不伦不类或语调蹩脚,则不免为识者所笑,所以必须谨慎。

同样,在社交场合,大家都应尽量讲普通话,换句话,即方言应尽量避免。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语言庞杂,方言的形成自有它地理上的因素,相互间的语言障碍一时还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对于另人的乡音,要有一种雅量。遇有不尽明了的言语,多问一声也可,切忌讥讽或椰揄。

还有一些人,在和熟人谈话时较为正常和自然,偏偏在遇到陌生人或新朋友时,为了给人一种特别的印象而堆砌词藻,显得矫揉造作,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些人说话还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常常不知不觉地在谈话中插入一些毫无意义的口头禅。有的口头禅不伤大雅,听得多了充其量不过使人有点别扭。可有的日头禅却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使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错觉,或者被自己所伤害。比如:“知道不?”“你懂吗?你”,教训人的口气十分明显,而且还会令人感到暗含轻视的意思。“没什么了不起,”对谁都这么说的人,是不是有点目空一切?“是吗?”这是典型的“怀疑一切”的态度, 会使谈话对象的自尊深受伤害。以上这些口头禅最好是自觉地弃而不用。

二、交谈礼仪

(一)正确认识自己

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善谈、健谈的人。但首先要消除胆怯心理,克服内向心态,打消顾虑,增强信心。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席之地,每个人在与人交往、交谈中都有要说的话。须知“言为心声”,只要是发自内心,态度真诚的话,都会打动人心。有些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交谈时先想到:人家会怎么看我, 我是否会失态。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谈话的深入。最好的谈话心理应该以谈话内容为中心,打消顾虑,稳定情绪,自然地加入谈话。如果感到与人交谈缺乏内容,话题很少,语言枯燥,可以平时多看报纸、杂志、书籍、电视, 关心时事、艺术、体育等等,随时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同时多和他人谈话, 谈的次数多了,就可以贮存知识以供将来谈话之用,日积月累,久而久之, 一定会感到话题多了,内容充实了,词汇也丰富了。此外,在与人交谈时, 应力争主动,尽可能先提出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话题,放开来讲述,以表示有信心与人交谈,从而克服胆怯心理。

最后要注意的是,谈话的姿态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胆怯内向的人,谈话时往往双肩紧并、下垂,腰部弯曲,显示出一副紧张、卑屈的样子。因此,切忌采用这种姿态与人谈话。谈话分站、坐两种。如果站着与人交谈,说话时要挺胸、收腹,全身重量均匀地分配于两足,使重心稳定。这样,会感到自己的肩膀似乎宽了些,人也显得生气勃勃,泰然自若。如果是坐着谈话,要注意谈话距离宜保持在一臂之内。双脚要平放于地面,不宜交叠双腿,在身份高者面前,更不宜跷着二郎腿;坐时背部要紧靠椅背,肩膀平正,腰部挺直。相信,良好的姿态会使人增强信心的。

(二)交谈礼仪

交谈时除注意语言美、声音美之外,姿态美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在谈话中语气、语态、神色、动作、表情等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合乎规范, 一心敬人。

  1. 谈话时要正面视人 交谈中,目光注视对方是一种起码的礼貌,以表示对谈话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可以为愉快和谐的谈话气氛创造条件。美国 NBC 的著名节目主持人芭芭拉·华特曾说:“对全神贯注和我谈话的人,我以为是可亲近的人”,“没有其他的事比这更重要了”。假如是个有心人,也一定会发现,交谈一方有时偶尔把目光随意转向一旁,会十分引起另一方的注意,可能会因此认为一方对谈话不感兴趣而关闭谈话的大门。当然,注视并不等于凝视,直勾勾地盯着对方,或目光在对方身上左右上下乱扫,甚至还跑到对方身后去,这只会使对方透不过气来或惶惑不安,有话也说不出来。一般来说,如果两个人在室内面对面交谈,目光距离最好在 1

米至 2 米之间,目光注视对方胸部以上、额头以下部位。有时可能会出现谈话双方目光对视的情况,此时不必躲闪,泰然自若地徐徐移开就可以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仅仅注视对方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对谈话的态度。任何有经验、有教养的人,在与人交谈时,都不会忽略应当引起谈话对象的谈话兴趣。称道对方,关怀对方,对对方所说的一切, 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都可以提高对方的谈话兴趣。如果是许多朋友在一起交谈,讲话的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其中一两个熟悉的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同时,谈话过程中对对方的谈话应有所呼应,由此话题才可能谈得更广、更深,相互间的感染也就越多,甚至在心理上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

所以,谈话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双方应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以看书看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也不要作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指甲,弄衣角,搔脑勺,压指甲等等,这些动作显得委琐,不礼貌,也会使人感到你心不在焉,傲慢无理。

  1. 谈话要尊重别人,调和意见,交谈过程中要常常说话,但不要说的太长。社交场合,参加谈话是对众人的一种义务,如果对于所议论的某个主题可以提供若干意见,就该讲出来;如谈话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当然也要尽一份本分。不能只静坐听别人的谈话,而自己却一直三缄其口,因此要常常说话。但谈话并不是独白,如果只顾自己发表意见,而不愿听别人说话,甚至不容别人插话,发表看法,交谈就变成了“一言堂”。“一言堂”的谈话方式,或许可以显示口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别人可能认为你自高自大, 蔑视他人的存在。所以虽然常常发言可以加深别人的印象,但长篇大论地说下去,容易使人厌倦而不耐烦。为此,自己每次“发言”所用的时间从总体上讲,宜短不宜长,通常自己讲一两分钟之后,就应相机把“讲坛”主动相让于他人。要是碰上别人“发言”过久,或是意欲发表个人见解,应耐心等候。他人讲话结束之前,千万不要打断别人讲话。一次生动活泼的谈话,要求每个交谈者注意不但自己说,也要让别人说。聪明的谈话者,往往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设法让对方开口,谈他所关心的问题,吸引对方与自己交谈。

此外,为表示对交谈一方的尊重,交谈时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要有耐心,这是一种基本修养。尤其是对方谈兴正浓

时,突然打断对方,一是可能使对方思路中断,二是可能使对方被突如其来的“拒绝”弄的不知所措,下不了台。如果有紧急事件发生,或确实有必要打断对方,要在对方说话的间歇,以婉转的口气,很自然得体地将自己的话简短说出,如“你的看法的确有道理,不过衣允许我打断一下”,或“请让我提个问题好吗?”⋯⋯这样就不会让人感到你轻视他或不耐烦了。恰当的插话,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停止自己的言谈,让你先说。但插话如果违背对方原意,未听明白就下结论,或插的不着边际,转移话题,或抢过话头,显示自己高明,则有不尊重或椰榆味道,闹不好还会引起争执,不欢而散。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不时地同其他人聊上几句,不要论远近亲疏,凭衣帽或印象取人,对有的人一见如故,谈个不休;而对另一些人则一言不发,个闻不问。这样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会让其他人觉得自己没有教养。

交谈中还经常会遇到不同意对方某个观点,或某一明显错误的说法的情况,怎么办?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一般以表示疑问或商讨的语气提出为宜, 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比如,若不同意对方的某个观点,可以说:“我对这个问题倒也十分感兴趣,只不过好像我不这么认为”,“你刚才的某个观点好像很新,能否再详细地解释一下”等等。假如认为对方的某个观点和说法根本是错的,可以说:“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这个问题不是这样的”,或者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的好像与你讲的不完全一样”⋯⋯虽然语言非常婉转,但这足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思。遇到别人真的犯了错误,又不肯接受劝告和批评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想想,把时间延长些,隔一两天或一两个星期再谈。否则,大家固执,这样不仅没有进展,反而伤害感情。记住,如果不是讨论性的交谈,一般不要与人争辩。如果对方反驳你的意见, 大可不必急躁、恼怒,从容说出自己的道理便是。企图与别人争胜是拙劣的想法,有时越是想做到这点,越是想呈口舌之利,就越不能使对方成为朋友。总之,要学得谦虚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让大家都觉得你是可以谈话的人,这才是道理。

事实上,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是否和自己相同。人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和自己一样对何事物有同样看法。如果谈话时双方意见一致,就会感到一种安慰,但如果发现对方意见和自己略有出入,或大不相同时,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此,想与对方作进一步探讨。所以,当听到别人意见和自己相同时,要立即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 会被人认为是随声附和。不出声,容易使人误以为不同意。同样,当听到别人意见与你不一致时,也要立即表示什么地方不同意(当然要注意方式), 不要迟疑。

  1. 谈话要看对象 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所以必须考虑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是最直接的对话语起制约作用的环境因素。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总是围绕着听话对象进行的,以他们能接受为前提,而不能逾越他们的思想、感情、知识所能及的范围。不同的对象,因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人生阅历的不同,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会导致截然相反的反应。所以,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际对象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词组句,从交谈话题、谈话语气到表达方式等都应尽量合乎交谈对象的特点,做到恰当得体。

交谈的第一道程序就是问候和寒暄。但问候和寒暄并不是随人可用的, 必须考虑到交际对象的特点,否则不仅无礼,还可能使双方处于一种尴尬的

局面。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吃饭了吗?”本是一句很普通的问候语, 并没有准备请客吃饭的意思,但对不懂这一习惯用语的外国人来说,就完全可能理解为打算与他一同进餐。又比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说“你气色真好, 又白又胖”,“你发福了”来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对方也往往会以“你也一样”,“多谢”来表示谢意。但酉方人恐怕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怕被人说白、胖,因为往往身体黝黑是健壮的标志,而身体白胖则表明体弱,对他们而言,说胖就有一种贬低人的意思。同样,外国人见面时常说的“见到你十分荣幸”,“你今天打扮的格外迷人”,“你真是太漂亮了”之类的客套话, 中国人并不习惯。所以,同样是问候,不同的对象,就要有不同的说法。

说到交谈话题、方式的选择,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只游船上,来自各国的一些实业家边观光边交谈。突然,船出事了,并开始慢慢下沉。船长命令大副:“赶快通知那些先生,穿上救生衣,马上从甲板上跳海。”几分钟后,大副回来报告:“真急人,谁都不肯马上跳。”于是,船长亲自出马。说来也怪,没过多久,这些实业家都顺从地跳下海去。“你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呀?”大副请教船长,船长说,“我告诉英国人,跳海也是一项运动;对法国人,我说跳海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游戏;我同时警告德国人,跳海可不是闹着玩的;在俄国人面前,我就认真地表示:跳海是革命的壮举。”“你又怎样说服那个美国人呢?”“那还不容易,”’船长得意地说,“我只说已经为他办了巨额保险”。这纯粹是笑话,然而笑话里包含了一个浅显的道理, 即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应尽可能地合乎对方的心理需要,这样才会取得令人愉快的效果。同样,交谈的方式也影响着交谈的气氛,对一股市民用抽象而又深刻的分析,枯燥而又严肃的逻辑推理方式与之交谈,会使对方感到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而对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用“海阔天空”式的聊天方式与之交谈,会使对方听而生厌,无所适从。这一切都说明正确选择话题和谈话的方式是重要的。当然,为了使谈话更富有创新和吸引力,还可以在已经拥有的话题中,挖掘、发现新的感兴趣的话题,使交谈双方始终在一种享受乐趣的气氛中继续他们的谈话。

关于交谈的话题与内容,有一些要求是必须注意的:

  1. 为能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谈话环境,在公共社交场合,应选择大家都可以介入又都方便发表意见的话题,即寻求共同的经验范围。如现场气氛、环境布置、天气、当日新闻、国际形势、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切忌只谈个别人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或只与个别人交谈而冷落其他人。

  2. 不要涉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如疾病、死亡、荒诞、淫秽的事情。奇闻趣事,有助交谈的气氛,但不宜从头到尾用奇闻趣事消遣,更不要用笑话影射在座的人,否则很不通情理。最好交谈一些轻松愉快的问题,把快乐与人分享,把苦恼留给自己。这一做人的常识亦应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得到体现。

  3. 话题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如对女士不问年龄、婚否、服饰价格等; 不用身体壮实、保养好等模糊用语来形容女士的身材。对男士不问钱财、收入、履历等;不随便谈论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以免犯忌讳。同时不要随便散播和听信蜚语。

  4. 遇到不便谈话的话题不要轻易表态,应当转移话题以缓和气氛。涉及对方反感的话题应及时表示歉意。一般不宜用批评的语气谈论在场者和其他相关人士,也不要讥笑他人,更不能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5. 男士一般不参与女士圈内的话题议论,与女士谈话时要宽容。谦让、尊重,不随便开玩笑,也不可与女土无休止地攀谈,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旁人的侧目。

  1. 谈话要看准时机,留有余地“言贵精当,更贵适时”。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操之过急;该说的时候没说,是坐失良机。把握住说话的适宜时机, 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去反映情况或提出批评建议;在双方的感情和认识差距稍小了以后再开口劝说。高明的推销员从不直接向持拒绝态度的顾客推销商品,而是先迂回,套近乎,排除了对方的“武装”之后,再劝人家购买推销的商品。这样,往往会获得成功。

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说话应留有余地。比如,在交谈中,遇有需要赞美对方时,应措词得当,注意分寸,赞美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对他

(或她)的钦佩,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诚意。若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公众之后,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显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会入耳得多。所以称赞要适度,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说些奉承话。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也不要用轻视、冷淡的口吻说话。总之要注意分寸。

再比如,要使谈话得以继续,并且产生较好的效果,可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欢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处,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其实,这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风趣和幽默,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要知道, 优雅的举止风度是以友善和为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为基础。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但不道德,于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把话说得留有余地。

现实生活中,很难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所以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此外,表扬人, 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息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有个语言艺术问题,都可以留有余地。

  1. 其他注意事项 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表现出对谈话内容兴趣很大,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比如对方有浓重的乡音,读错了字或记错了日期等,只要不妨碍交谈的进行,没有必要当面去指正。不要在对方谈兴正浓时,突然凑到某个人耳边窃窃私语,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有可能使谈话者产生误会:有什么事不好当着大家讲?如果确有私事要说,不如请他到另一边再谈。撇开众人,只跟一小帮人交谈,也说明还不善于与大家打交道。

当遇到自己的熟人正在一起交谈时,如果打算加入,一定要事先征得同意,比如问一下“我能够有幸加入吗?”或“不打搅吧?”得到许可后,方可加入。不要以为是自己熟人,就可随便加入别人的谈话。加入之后,应甘当配角,不可自己一加入 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起主角,以至影响交谈者的兴致。一旦发现自己加入后,原来的交谈者都缺少了兴致,应及早退回, 不要因此让别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在碰到有人想加入自己的交谈时,通常应来者不拒。如果自己确有私事,不适宜外人介入,应及早婉言相告,比如可

以说“对不起,我们有点私事想单独谈谈”,或者说“我们过一会儿再谈, 好吗?”一旦有其他人加入自己的谈话,就不要有意冷场,或是使用隐语、暗示等,使他人无所适从。

此外,在交谈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不要扮演喋喋不休,逢人诉苦,无事不晓或一言不发的角色,这些都不利于交谈的进行,更不利于在众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