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礼仪

一、为他人作介绍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基本上有两种,即为他人作介绍和自我介绍。

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向有关人士说明有关情况,使双方相互认识,通过符合礼仪的介绍可以使互不认识的人之间解除陌生和畏惧,建立必要的了解和信任。这其中的奥妙不在于介绍本身,而在于介绍过程中应当循礼行事。为他人作介绍,就是介绍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或是把一个人引见给其

他人。为他人作介绍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掌握介绍的顺序

介绍时要坚持受到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即介绍有先后顺序。在社交活动中,为他人作介绍的先后顺序大体上有六种,即: 其一,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即把男士引见给女士而不是相反。这是“女士优先”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唯有在女士面对尊贵人物时, 才允许有例外。其二,把晚辈介绍给长辈,即优先考虑被介绍人双方的年龄差异,通常适用于同性之间。其三,是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它适用于来宾众多的场合,尤其是主人未必与客人个个相识的时候。其四,是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它仅仅适用于对被介绍人非常知根知底的前提之下。要是拿不准, 还是不要冒昧行事。其五,是把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它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特别适用于职业相同的人士之间。其六,是把个人介绍给团体, 当新加入一个团体的人初次与该团体的其他成员见面时,负责人要是介绍他与众人一一相识太费时间,此刻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来避免麻烦。至于想认识每个成员的话,那么留待适当的时间相互作自我介绍好了。

以上几种方式,基本精神和共同特点是“尊者居后”,即应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介绍给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一方,以表示对尊者的敬重之意。在口头表达时,得体的作法是,先称呼受尊敬的一方,再将介绍者介绍出来。介绍的顺序已为国际所公认,颠倒和错乱顺序的后果是不会令人愉快的。

在社交场合,究竟应当采用哪种方式,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于按常规处理的情况,如需要介绍两位地位不相上下的经理先生或是两位经理夫人相识。对前者,不能按照“把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的惯例行事,因为两位经理先生的职位高低难分伯仲。对后者,恐怕也不能按照“把晚辈介绍给长辈”的规矩去作,因为女士的年龄属于个人秘密,更何况没有一位女士愿意承认自己“显得老”的。在这种职位难分高下,年龄大小不便明说的情况下,只有采取“先温后火”,或“先亲后疏” 的办法,才能“过关”。“先温后火”意即把脾气好的一方介绍给脾气欠佳的一方;先亲后疏,意即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一方介绍给自己较为生疏的一方。一般而言,脾气好的人,自己的熟人,总归好说话。而脾气欠佳的人、自己较为生疏的人,却喜欢挑礼,是不好得罪的。

还有一些时候,需要把一个人介绍给其他众多的在场者。此刻最好按照一定的次序,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自有至左或自左至右,依次进行。若没有地位非常尊贵的人在场,就不该破例,挑三拣四地“跳跃式”进行。那样做的话,弄不好会伤人的。

(二)明确介绍人的职责

为他人作介绍的介绍人,在不同场合由不同的人来担任。在公务活动中, 公关人员是最适当的介绍人人选。若是接待贵宾,则介绍人应是本单位职位最高的人士。而在社交场合,例如参加舞会、出席宴会时,介绍个相识的来宾相互认识,是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另外一些非正式场合,与被介绍人双方都相识的人也可以担任介绍人,介绍自己的朋友们相识。此外,如果想认识一个人,可主动要求另外一个与双方都比较熟悉的人来为引见人,根据礼节来讲,这是允许的。

介绍人为他人作介绍时,处于当事人之外,因此介绍前,必须充分考虑到被介绍人双方有无相识的必要或愿望,必要时,可询问被介绍人的意见, 以防为他人作介绍时冷场。在为不同国籍人士作介绍时,宜先考虑两国之邦交。除此,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介绍时的陈述及介绍时的神态,这是介绍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介绍人的陈述,就是介绍人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应当说的话。介绍人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内容宜简不宜繁。通常的作法是连姓带名加上尊称、敬语。较为正式的话,可以说:“尊敬的约翰·威尔逊先生,请允许我把杨华先生介绍给您。”比较随便一些的话,可以略去敬语与被介绍人的名字,如“张小姐,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先生。”或以手势辅助介绍,先指向一方,说“王先生”,再指向另一方,说“刘先生”。只有对于儿童, 才可以称其名,而略去其姓。

为他人作介绍时,要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不可以对一方介绍得面面俱到,而对另一方介绍得简略至极。也不可以对被介绍的一方冠以“这是我的好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所以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要是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双方的某些共同点,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必要时介绍人还可以说明被介绍者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和信任。要是介绍人感到时间宽裕、气氛融洽,在为被介绍人作介绍时,除了介绍姓名、单位和所任职务外,还可以介绍双方的爱好、特长、个人学历、荣誉等,为双方提供交谈的机会。

介绍时的神态,主要涉及到介绍人在作介绍时的动作表情与被介绍人届时的所作所为两个方面。作为介绍人,在为他人作介绍时,态度要热情友好、认认真真,不要给人以敷衍了事或油腔滑调的感觉。作介绍时,介绍人应起立,行至被介绍人之间。在介绍一方时,应微笑着用自己的视线把另一方的注意力引导过来。手的正确姿态应是手指并拢,掌心向上,胳膊略向外伸, 指向被介绍者。但绝对不要用手指去对被介绍者指指点点。

作为被介绍者,在被介绍给他人时,应表现出结识对方的诚意。一旦介绍人开始介绍,除贵宾与长者外,被介绍者一律应起立,并以正面面向对方, 不能只看介绍人,还要目光柔和但又专心致志看着对方的眼睛。随着介绍人的介绍,向对方点头致意,或用一些感叹词来呼应他的介绍。待介绍完毕后, 应热情和对方握手,并互问“你好”。如在“你好”之后再重复一遍对方的姓名或称谓,则不失为一种亲切而礼貌的反应。对于长者或有名望的人,重复对其带有敬意的称谓无疑会使对方感到很愉快,同时将对方名字重复一遍还可以加深记忆。至于讲话时的语气则要看想表达感情的程度而定,可以用兴奋的口吻,也可以用不在意的腔调,即使不喜欢甚至厌恶某人,也不应妨对他们彬彬有礼。但也不要对尊敬的人过于殷勤,如“久仰久仰!”“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幸甚幸甚”之类的客套话,最好还是免了。否

则显得矫揉造作,缺少诚意。如果确实很高兴,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切记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腔调,它们往往比语句本身更能表明态度。

如果在会谈或宴会的进行中被介绍给他人,可不必起立,但仍应当面对对方,微笑着点头,或欠身致意。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自己在介绍时的所作所为都直接关系到留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二、自我介绍

在许多社交场合,往往秋了有意去接触某人,为了多结交一些朋友,需要主动趋前介绍自己给对方,这就是自我介绍。在一般情况下,要掌握好自我介绍的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人方面。

(一)自我介绍要寻找适当的机会

要想使自我介绍取得成功,即使自己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其对自己产生好感,首先应考虑当时的特定场合是否适宜进行自我介绍。显然,若是对方正忙于工作,或是正与他人交谈,或是大家精力集中在某人或某件事情上的时候,作自我介绍有可能打断对方,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如发现对方心情欠佳,或疲惫不堪时,也不应上前打搅。如果对方一个人独处, 或春风得意之时,他对你的自我介绍不仅洗耳恭听,而且肯定会有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大家闲谈的时候,或出现冷场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自我介绍, 这样,在场的人就不会觉得很唐突,而会很愉快、很乐意接受你的自我介绍。

(二)必须镇定而充满信心

自我介绍时,介绍者就是当事人,其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充满自信,眼睛要注视对方。如“您好,我是湖南湘潭迅达集团的业务员。”同时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要自然、大方,不要扭扭怩怩。一般人们对于自信的人会另眼相看的,如果你充满信心,对方会对你产生好感, 如自我介绍时流露出羞怯心理,会使人感到你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会使对方对你有所保留,彼此之间的沟通便有了障碍。

如见面双方一方是主人,一方是宾客,则作为主人的一方通常应主动打招呼,以示不但知道客人来访,而且表示高兴与欢迎。

(三)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注意介绍内容的繁简

可以采取主动的自我介绍方式,例如说:“您好!我是湖南湘潭迅达集团公关部的刘容,很高兴见到您。”以此引起对方的呼应。也可采取被动的自我介绍方式,即首先婉转地询问对方:“先生您好!请问我该怎样称呼您呢?”待对方作完自我介绍,并表示要了解一下你的情况时,再顺水推舟地介绍自己。采用后一种方式,措辞要得体,尽可能用一些适用的谦词或敬语。

在社交场合,自我介绍的内容大体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本人姓名的全称、本人供职的单位及本人的职业(职务)。自我介绍的三要素简明扼要,能使他人对你初步有所认识。一般的自我介绍大都需要将三者一气呵成地报出来。须强调的是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本人姓名一定要报全称,否则随便一句“叫我小张好了”,就明显地带有不愿进一步深谈,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如“我叫张小丽,在湖南湘潭迅达集团负责营销工作⋯⋯”要是三要素无一遗漏,再加上辅以交换名片,对方恐怕就不会再忘了你了。

虽然自我介绍的内容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但不一定每次都面面俱到, 而应视交际需要来决定介绍的繁简。一般参加聚会、沙龙或演讲,发言前的

自我介绍应简明扼要。有些社交场合,如果对方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去深入地了解你,这时只报出自己姓名的全称,为对方提供称呼自己的方便就足够了。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例如自己很想认识对方,或者对方显然也有认识自己的愿望,或者对于公开招标过程中的投标者来说,自我介绍仅仅局限于三要素,恐怕就不够了。此时,还可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籍贯、出生地、母校、专长、兴趣等等。

(四)自我评价要掌握分寸

自我介绍时措辞要注意适度。有些人唯恐别人不识眼前“君子”,一开始便炫耀自己的身份、门第和博学多才,显得锋芒毕露,让人觉得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对自己所在的组织也不要大吹大擂,以免给人留下虚假、不诚实的印象,损害组织的声誉。也有些人正相反,喜欢作一番自我贬低式的介绍, 以示谦虚和恭敬。比如“小人才疏学浅”之类的话,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那样对方会以为是客套话,言不由衷,或以为是故意摆摆噱头。而西方人则会信以为真,认为不屑一谈。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份地介绍自己,才会给人诚恳、坦率、可以信赖的印象。总之,自我介绍中,既要表现出友好、自信和善解人意,还应力戒虚伪和媚俗。介绍的语言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介绍中找到继续谈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在自吹自擂。

除此以外,在作了自我介绍之后,对对方的自我介绍以及随后的交谈要表示出耐心与兴趣,尽量多谈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不要把对方当成一名听众,只顾自己侃侃而谈。以礼待人的态度要始终如一。

三、名片的使用

(一)名片的用法

宾主用见,互换名片,早已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互作介绍并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公关活动中,名片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使用名片有两个比较大的好处,一是自我介绍方便,这是名片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在口头自我介绍时,少不了需要字斟句酌,考虑时间的长短,留意对方的表情,然而即使做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够促使对方记忆清楚。也有许多人介绍时对自己的职务总是不好启齿,觉得一介绍,就有自吹自擂之嫌, 特别是身兼数职时更是如此。例如,“我是张凯,××厂厂长,××协会理事,××研究会理事,××开发公司经理,××校顾问。”这样的介绍不仅对方感到有些烦,自己说也不是滋味,在公关活动中这些情况往往又有必要介绍给对方,只有使用名片方能处理好这个矛盾。因为名片上的“内容”既简明扼要,又一目了然。二是便于保持联系,且印象深刻。由于每天接触的人较多,如果只是口头介绍,常常会过一两天就忘记了对方的姓名、职务, 使双方都感到尴尬。使用名片易于保存这些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日后与新结识的朋友深化友情保持联系的必不可缺的要素。经常看,就起了不断介绍的作用。因此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对方,这件事一身就证明了对对方充满信任, 并有进一步交往的愿望。也正因为如此,名片不宜广为散发,见谁给谁,谁要给谁。

使用名片,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交换名片(递名片)一是要事先将名片准备好,放在上衣口袋里或提包的专用名片夹里,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否则忘记放在什么地方,左翻右找,显得不礼貌,又给人一种忙乱、猥琐的

感觉,对进一步了解对方,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不利。二是单方递名片时,要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双方互递名片时要用右手递。在此须强调的是,国人交换名片一般是双手递、接,同外宾交换名片,要先留意一下对方用几只手递过来,然后再跟着摹仿。西方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习惯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在一只手接过他人名片的同时,用另一只手递上自己的名片。无论属哪种情况,都要求名片的正面向着对方。同时,应用诚挚的语调附上一句“××经理,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多联系”, 给对方一种谦逊大方的感觉。

如果是事先约定好的面谈,或事先双方都有所了解,不一定忙着交换名片,可在交谈结束、临别之时取出名片递给对方,以加深印象,并表示愿保持联络的诚意。

  1. 接名片 有许多人不重视接名片。对方递名片时,他却忙着拿烟倒水, 一个劲地招呼对方“请坐、请坐”,或随手往口袋一塞,然后又忙着接待。虽然表现很热情,但对方看到这样对待自己的名片,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可能还有反感。正确的作法是,对方递名片进来时,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双手接过来(如互递名片,要右手递,左引接),并点头致谢。不要立即收起来, 也不要随便玩弄和摆放,而应该当着对方的面,用 30 秒以上的时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遍,有时还可以有意识地重复一下名片上所列对方的职务、学位以及其他尊贵的头衔,以示敬仰。有看不懂或理解不清的地方,可当即向对方讨教,然后再把名片慎重地收藏起来。这样作绝非有意做作,而是以一定的形式使对方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如果接过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 或是漫不经心地随手把它一扔,甚至掖进裤袋或裙兜里,是对人失敬的表现。万一需要暂时把他人刚递过来的名片放在桌上,记住不要在它的上面乱放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见面后,应在名片背后记下会面认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资料,最好能简单记下对方的特征,如爱好、习惯、擅长等。待下次见面时,不仅能一下子说出姓名,还能随口以其爱好、擅长为话题,对方必然感到意外,感到高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积累起来的名片就成了社交的档案,为再次会见或联络提供线索与话题。但要记住,如果对方情况有变,要及时掌握、更改,否则使自己被动。比如,初次见面时对方是副总经理,现已升任董事长了,而仍以原职务相称就不合适了。因为不能迅速掌握情况的变化对工作不利,也不够礼貌。

倘若一下于要与许多人交换名片,最好不要匆忙从事。应依一定顺序, 如座次等等来互换名片,这样便于记住对方的姓名和其他特征,以免将名片与人“张冠李戴”。

在公共场合欲索取他人的名片,要想留下“退路”,就不要直言相告, 而应以婉转的口气相机行事。对长辈、嘉宾或地位、声望高于自己的人,可以说:“以后怎样才能向您请教?”对平辈和身份、地位相仿的人,可以问: “今后怎么和您保持联系?”这两种说法都带有“请留下一枚名片”之意, 即使对方依然拒绝,双方也都好下台。

通常不论他人似何种方式索要名片都不宜拒绝,不过要是真的不想给对方,在措辞上一定要注意不伤害对方,如可以说:“不好意思,我忘了带名片。”或是说:“非常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这样都比直言相告“不给”, 或盘问对方要高雅得多。

(二)名片的其他用途

名片除用于自我介绍,保持联络外,还有以下一些用途。

  1. 可用于替代便函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必须对友人作出礼节性的表示, 例如向其祝贺新年、恭贺新婚、庆祝升职、表示感谢或慰问病人等。但当时由于公务繁忙,没空写长信或是当面致意。此时在自己名片的左下角写上祝福的问候,然后寄给对方,一样可以表达自己浓浓的情意。在名片上写祝福或问候,宜短不宜长。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短语。在涉外活动中以名片替代便函。一般应按国际惯例用铅笔在其左下方写上表示特定含义的法文缩写。常用的有:

p.r. 表示谨谢

p.f. 表示谨贺

p.f.n.a 表示贺年

p.p.c 表示辞行

n.b 表示请注意,意即提醒对方注意名片附言。

  1. 可用于为他人作介绍,如果介绍自己的友人或下属去见另一人,而自己又不能同行,可以取出一枚自己的名片,并在左上角向内摺角,在姓名的下方写几句相关的话语,或“敬介”字样。如用英文则注“TO PRESENT”, 或用铅笔写上法文缩写“p.p.”(意为“谨介绍”),把它放在友人或下属的名片上面,用曲别针别上,然后装入信封,交由友人或下属面呈给要见的人,就好比当面将他们介绍给要见的人。这时,名片发挥着“介绍信”的作用。请他们替自己去见某人、同样可以请其带去一张自己的名片,作为介绍。

  2. 可用于通的和留言 拜访名人、长辈、职位高者或是其他地位高、不熟悉的人,为了避免拒见的难堪场面,可先请人代为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作为通报和自我介绍。让对方考虑一下作出是否可以会见的决断,这样为双方都留下了余地,不致于伤和气。如拜访而不遇时,留下一张名片给被拜访者, 此留张字条或托人转告显得正规。此时应将名片左上角内摺,以示亲访之意。

  3. 还可以用于替代礼单 人们以往向他人赠送礼品时, 常附以写有送礼人姓名的大红纸作为礼单。其实在送礼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装人未封闭的信封,然后将其置于礼品的外包装上方,一并交与友人。这时,名片便扮演着礼单的角色。即使托人转交礼品,因有自己的名片到场,也等于自己亲自前往。在国外,人们大都这样为送出去的礼品署名。

除此之外,名片还可用于邀宴。在名片的左下角写上时间、地点、服装即可。

四、介绍中的称谓和姓名问题

(一)介绍中的称谓

称谓即如何称呼被介绍者。我国的称呼习惯通常是正式场合称呼“同志”

(当然,现在称呼先生的场合越来越多了),一般场合称呼“老张”、“小李”等,这样可以显得既亲近又简单。其实,从礼仪角度讲,对一个人的称呼既表示了对他人的尊敬,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礼貌修养。特别是在涉外场合应照顾到国际惯例。从现在我国和国际上的通常情况看,称呼主要有这几种:一是职务称,如“李局长”、“张经理”等。二是姓名称,如“约翰先生”、“李华女士”、“黄小姐”、“摩尔太太”等。三是一般称,如“先生”、“夫人”、“同志”等。四是职业称,如“公关先生”、“空中小姐”、“解放军同志”等。五是代词称,如“您”、“你”、“他”等。六是亲属

称,如“张叔叔”、“李阿姨”等。

在一般情况下,当彼此较生疏时,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如何, 介绍时均可以“同志”相称。稍熟悉的,可在“同志”前加上姓氏。在商务往来时,一般将男士统称为“先生”,未婚女子统称为“小姐”,已婚女子称为“夫人”等,或是以职务作为称呼。对于德高望重的前辈或令人钦佩的师长,一般习惯上称“先生”。那些初识不久,年长于己且学有所长的可称其为“老师”。关系较为密切的称呼较为随便,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另外, 介绍自己配偶和亲属时,应称“丈夫”、“先生”、“妻子”、“夫人”或“父亲”、“母亲”等。而不要用我们民间盛行的“爱人”、“爹”、“娘” 等词语。更不能以“老张”、“小李”等称谓替代。

遇到外宾时,介绍、问候时的称呼应合乎礼仪,体现尊重与友好。在正式场合,可称其职务,或是对方引以为荣的头衔。这里须注意的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按各国情况不同可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主席阁下”、“总统先生阁下”等等。而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则没有称呼“阁下”的习惯,可统称为先生。在日本则只有对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和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称先生。在君主专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只有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即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或“先生”。此外,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士,既可单独以这类职业名称相称呼,也可以在其前面冠以被称呼者的姓氏。如“波恩教授”、“法官先生”、“基辛格博士” 等。对军人则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也可加姓氏。如“上校先生”、“艾伦中尉”、“莫那中校先生”等。对高级军官,如将军、元帅等,还可称“阁下”。

在非正式场合,对男士可统称为“先生”,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已婚女子称“夫人”。要是不了解其婚姻状况,应根据外国女士崇尚年少的特点称其为“小姐”。

欧美有些国家有直呼其名,朋友间直呼教名的习惯,这是一种亲切友好的表示。但我们与外国客人初识就直呼其名是冒昧无礼的。

称胃问题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的,在介绍时,假如不能准确掌握某一方称呼时,不妨有礼貌地问一下:“请问我怎么称呼您?”千万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称呼之,使被介绍者处于尴尬的境地。例如,当介绍到某一位年纪较大而又没有结婚的女士时,介绍者仅凭自己的直觉,而将那位女士以“太太”相称,一定会令那位女士生气的。

总之,要做到称呼得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并应注意讲究礼貌。

  2. 称呼要符合交往的场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在正式场合对前来进行业务洽谈、开会的人都应以职务相称,以体现执行公务的严肃性,合法性;而在平时交往和在家庭中,则可较为随便。

  3. 在被介绍给他人时,需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称呼要注意有序性。一般来说先长后幼,先上级启下级,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特别在涉外场合,称呼的次序更为重要。

  4. 称呼要考虑与对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注意区别。

(二)介绍中的姓名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伺,除文字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的顺序也都不一样,初次称呼时往往不易掌握,下面介绍几种情况。

我国汉族人的姓名组合比较简单,姓在前,名在后;有单姓和复姓,有单名和复名。称呼时,可根据场合的需要和关系的远近,既可连名带姓,也可直呼其名而不称姓。男女都一样,且无婚前婚后之别。当然,在正式场合, 称呼时要么用姓名全称,要么以姓氏加称谓。然而在港澳地区,女性结婚后, 除了原来自己的姓外,还要在前面加上丈夫的姓。如一女士在结婚前叫刘玉英,其丈夫姓李,那她婚后姓名全称为李刘玉英,我们一般称呼时,称其为“李太太”即可。

日本人的姓名顺序与我国相同,即姓在前名在后,但姓的字数常常比我国汉族人的姓要多,一般最常见的姓名由四个字组成,如福田纠夫、二阶堂进等。但姓和名的搭配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如福田、二阶堂是姓,纠夫、堂进是名,往往不易区分。公关人员在接到名单时应设法了解清楚,以兔误会。一般称呼只称姓,对男子也有加“君”,如“福田群”。正式场合和社交场合财呼全名。按姓前名后顺序构成的,还有朝鲜、柬埔寨、越南等国。另外, 匈牙利人的姓名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欧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

英美人的姓名,一般为名在前,姓在后,有时还加教名。如威廉·亨利·哈里森,则威廉是教名,亨利是本人名,哈里森是姓。另外,也有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用父名或父辈名, 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区别,如 William Harrison,Junior 译为小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r.Ⅱ译为威廉·哈里森第二。妇女结婚后,则不得再用自己原木的姓,必须改用丈夫的姓。英美人姓名的书写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 W.S.Thomson,可译为 W.S.汤姆森。口头称呼时,一般只称姓,如汤姆森先生,怀特小姐等。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场合才称呼姓名全称。以英语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大致如此。

法国人的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 2~5 节组成,但最后一节总是姓,其余全是名,多是教名或由长辈起的名字,如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可简称为居伊·德·莫泊桑。法国妇女的姓名,口头称呼时与英语国家相同,婚后也改用丈夫的姓。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 最后一节为母姓。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加上丈夫的姓。口头称呼时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加父姓。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口头称呼时一般可只称姓或只称名,但为表示客气和尊重时也可称名字加父名。俄罗斯人姓名排列顺序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但有时也可将姓置于最前面。名字和父名一般都可以缩写为一个字母,而姓不能缩写。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