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信息网络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整个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量剧增,先进传送方式之快,使地球日益“变小”。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它的体积大大缩小,成本大大降低,性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技术日益紧密地与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各种信息网络。这些信息网络,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的形成,是世界高技术发展,特别是电脑和通信发展日益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 19 世纪为 50

年,20 世纪前半叶为 10 年左右,到了 70 年代,缩短为 5 年,80 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 3 年翻一番。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 13000~14000 篇, 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 70 万件,每年出版的图书 50 多万种,其中科技图书 12 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出现,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 18 世纪为 80 年~90 年,19 至 20 世

纪初为 30 年,本世纪 60 年代为 15 年,进入 80 年代,缩短为 5 年左右。而且由科技发现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也缩短了。据科学技术史研究表明,18

世纪 20 年代发明的摄影机,112 年后才成为工业产品,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的无线电花了 35 年时间,到 20 世纪初才付诸使用;而 19 世纪末发明的 X

光机经过 18 年就开始得到应用,本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 12 年就被应用了,

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花了 6 年时间,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 3 年时

间,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不到 1 年时间。

此外,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交叉综合趋势也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不断发展。如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无一不是依赖多学科交叉、协调、综合才得以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与此同时,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信息量的猛增,都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为之服务。

信息网络建立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的通信和传播技术形成的通信讯络与电子计算机的有机结合。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微波、光纤通信网终能克服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计算机与通信是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因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所

带来的社会网络化、全球网络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的综合数据通信网络(ISDN)将向着能以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提供信息服务的宽频带 ISDN 发展;光纤通信从主干线路向用户终端线路普及;相干光通信技术如果达到实用化,其信息传输量又将比目前的光通信提高 10 倍。

利用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国际信息网络正在继续发展并进一步充实。到 90 年代后半期,利用卫星的活动电话全球网络将达到实用化。

作为信息网络的物质手段的通信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网络的形成。在通信网技术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由目前的模拟通信网或数模混合网向 ISDN 过渡的策略。又出现了智能网和个人网两个发展方向。智能网力图使通信网的组织管理智能化,后者希望使通信网便于个人用户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同任何人进行联系。这样,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网即智能化综合信息网络将形成,其业务形式将难以胜数。

例如,现在已有 9 个气象卫星组成全球性的气象观察网,形成了国际卫

星气象系统,全世界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站每天都在接受卫星云图照片。

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使用,实现全球范围信息的昼夜传播。例如,国际商业卫星组织已拥有 14 颗通信卫星,分别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空, 形成了全球卫星通信网。

以电脑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网络的形成、发展,将逐步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我国的信息网络也已初具规模,但是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几年经济持续增长,现有通信网络,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据统计,上海每天打往江浙两省的长途电话,有 25%不能当天接通。

我国长期以来,各部门都是独立考虑如何构成一个网络,如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电讯网,但网与网之间没有构成综合协调的通信系统。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库兹涅茨说过,中国经济要取得更大成功,关键之一是突破表现于邮电通信方面的“瓶颈口”,这不无道理。

但是,通信又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根据邮电部对我国 1981~1983

年的统计,平均每一电话号线的投资为 5200 元,我国电话普及率 1986 年统

计为每百人 0.76 部,沿海地区为每百人 2.5 部,全世界平均水平为每百人

12.5 部(我国台湾省 1982 年已达到每百人 17.5 部)。

我国发展信息网的方向应放在尽量采用新技术,如光纤、卫星等通信技术。

庞大的信息网络的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信息网络的形成,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

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及电脑的发展与普及,使信息的获取、处理、提供的速度加快,使企业迅速获得市场信息。1982 年美国有 1450 个公开连机数据库,最大的一个数据库储存着世界上 1 千万个时间序列的信息,可以在几十秒内获得各国公布的最新经济信息。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使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信息网把企业——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总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发包企业(提出订货的企业)、承包企业乃至流通业等方面的企业连成一气。众所周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了一种零库存的 just· in· time”(意即“恰好”,“正好赶上”)生产方式,由于信息网的形成,“just·in·time”正越出企业围墙向全社会发展。

第二,信息网络的形成,对管理决策具有重大价值。

信息是一切社会组织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管理资源,完善的信息能使管理决策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决策的本质,是谁有权就什么问题作出决定。信息作为知识的增量,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有效的信息机制,将用恰当的代价、在恰当的时刻、向恰当的人员提供恰当的信息。例如,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基金组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办的技术计划试验系统(TTPS),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和贸易信息的交流。总部设在罗马,通过计算机化专用电报线路互传信息。各国外销和转让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招标等信息按统一格式,通过通信卫星电传专线发送到罗马总部,由总部转发到其它国家分部,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

第三,信息网络的形成,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抗能力,增加了国家收入。例如,目前世界航天工业已初步形成,到 1984 年底,有 17 颗国际

通信卫星在运行。美国每年这方面的平均收益已超过 20 亿美元,而且收益还

在逐步增长。到 1983 年底,全世界已发射了 154 颗气象卫星,形成了世界气

象信息网络。美国每年可因此而减少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达 20 亿美元。

此外,信息网络的形成,对加强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方便人类生活也有重大影响。

总之,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电脑与通信技木相结合,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信息网络,这些信息网络是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