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阿尔温·托夫勒和他的《第三次浪潮》

阿尔温·托夫勒出生于美国布鲁克林,祖籍波兰,犹太人。他于 1949 年毕业于纽约大学。早在求学时代就喜爱写作,立志于从事小说创作,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变化颇感兴趣。40 年代末,他参加过民权运动,还在工厂做过锻工、汽车司机、焊工、油漆工等。后来当了记者,写过劳资关系、罢工、经济、工会、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报道。50 年代末任《幸福》杂志副主编,负责劳工专栏。1961 年成为自由撰稿人,并向大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咨询。1961 年,他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就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问题的长远影响作了专题研究。1865 年到新社会研究学院讲授“未来的社会学”课程。1970 年,出版了《未来的冲击》一书,不仅在美国畅销,而且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各国出版。1980 年,他的《第三次浪潮》出版,引起了更大反响。1983 年,他又一本新著《预测与前提》出版。

托夫勒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力的变化,考察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从而提出了人类第三次文明浪潮的概念。在美国的社会学家中,他以独树一帜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为一个未来学家,他全部的观点都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分析上,他关于未来的预言是他的历史观点的自然延伸。按照他的分析,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文明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

业革命”,人类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到耕种畜牧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时代。在长达几千年的第一次浪潮文明时代,虽然从中国、墨西哥到希腊、罗马,各民族的文明历尽兴衰,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土地为其经济、文化、家庭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基础。人们都生活在家庭分工简单、阶级少而界限森严、政治强硬而权威、经济分散而自给自足的社会中。

第二次浪潮是在 300 多年前出现的,这就是“工业革命”,它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有力的、精力旺盛的文明。工业化产生的社会制度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冲击着第一次浪潮文明的一切特点。

人类文明的浪潮都是以以往不可想象的生活方式取代原来的生活方式, 新浪潮淹没以前的文明。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0 年达到了顶峰、第二次浪潮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第三次浪潮已开始显露曙光。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正是第三次浪潮文明。现在正进行着的变化,不是“产业革命”、“后工业社会”、“电子社会”等所能说明的。托夫勒把今天西方社会所感到困惑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问题都归结为第三次浪潮和旧的工业社会文明的冲突。

为了要了解这种冲突,了解第三次浪潮文明的特点,托夫勒认为必须认清第二次浪潮文明的结构,必须对今天的工业社会进行一番全面的剖析。他认为文明的先决条件是能源,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是技术与生产力的基础。托夫勒对三个文明浪潮的划分是从能源开始的。

第一次浪潮文明的能源是人力、畜力或者是太阳、风、水。据估计,到法国大革命时为止,欧洲的总能源是 1400 万匹马和 2400 万头牛。这些能源固然原始,却可以再生。第一次浪潮文明的能源,其主要性质就是可再生性, 大自然新木代替旧木,风帆不愁无风,流水永远推动水车,牲畜和人力代代生息。

第二次浪潮文明的能源是来自煤、天然气和石油,这些都是无法再生的燃料。虽然这类新能源标志着巨大的生产力进步,却同时意味着,人类文明开始吃自然界的“老本”,而不仅仅是吃自然界的“利息”了。在这种能源基础上建立的技术推动了生产,出现了工作母机、流水线,纺织、钢铁、汽车、化学、机械工业相继发展,组成庞大的技术与经济结构。大规模生产又必然带来了大规模分配。托夫勒认为,正是第二浪潮的技术革命促使社会环境发生变革,使之相互适应。因此,第二次浪潮的技术与生产方式所到之处, 社会组织形式随之发生彻底变革。首先是家庭变了,不再是个体经济单位。第一次浪潮时代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让位于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小家庭。其次是出现了以工厂为“模特儿”的群体化教育,儿童从小就接受守时、服从、死记硬背和重复作业的训练,成为电器机械技术和自动流水线所需要的驯服而有组织的劳动力。第三是出现了公司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工艺需要集中资金,大公司成了工业化国家经济生活的特征。

托夫勒认为,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以及大公司,把这三者加在一起, 形成第二次浪潮确定的社会结构。工业社会的其他社团组织,如政府、教会、贸易协会、政党、图书馆等等,都是围绕这三个核心结构建立的。工厂组织的原则被运用于学校、医院、监狱等等,使它们带有许多特征,如分工、分等级的结构,毫无人性的金钱关系等等。甚至在艺术中也发现了工厂的原则。托夫勒认为,交响乐队就是按工厂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

从社会信息传输方面,也可以看出第一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文明的重大

区别。第一次浪潮时代信息传递媒介为统治阶级少数所垄断,老百姓是很少交换信息的;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比较简单,多数是通过口头或打手势的方式进行传递。第二次浪潮的大生产则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场所紧密协同一致动作,从而需要迅速传递大量信息。托夫勒认为,单是邮件总数就是衡量传统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指数。在 1960 年,即工业化时代的顶峰,亦即

第三次浪潮将出现之时,美国邮局平均为每个美国人传递 350 件国内邮件。第一次浪潮时代每人平均邮件数与第二次浪潮时代相比不到 10∶1。1960 年美国每天传递大约 2.56 亿次电话。另外,大规模传递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等渗透到每个角落。

以上就是阿尔温·托夫勒所勾出的第二次浪潮时代的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信息领域的轮廓,这三者都是以往农业社会所不能比拟的,它们组成了第二次浪潮社会的基本结构。他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如此。

他说,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人类的生活分成了两半,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分裂。工业化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为了出售、交换而生产的;同时,每一个人几乎都要依赖别人生产的产品。这样,市场就成为人类生活的中心。他认为第二次浪潮所产生的这一分裂,后果极为重大。他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来评论这一分裂:“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第二次浪潮时代的社会结构有 6 条互相联系的准则,即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同步化、好大狂、中央集权化。“作为第二次浪潮的人,本能地运用这些原则,保护这些原则。作为第三次浪潮的人则向这些原则挑战,向这些原则发起攻击。”

第一条准则是标准化。在工业社会里,不仅产品标准化,公司的业务程序和行政管理也标准化了,社会文化生活、学校教育、文官系统等等都实行标准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第二次浪潮时代的思想家坚信标准化是能产生高效率的,无情的标准化把千差万别的东西统统都拉平了。

第二条准则是专业化。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大生产方式加速了劳动的分工,以埋头只攻一门业务的专家和工人,替代了安逸自在多面手的农民。专业化植根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因此精益求精、越分越细的专业化是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共同现象。1977 年,美国劳工部门统计的不同工种就达 2 万个, 学科的分类也达到 2400 多门。

第三条准则是同步化。这是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而引起的人们对待时间方式上的变化。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机器不可闲置, 它们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劳动经过细致组织;儿童从小受到遵守时间的教育;社会生活也同步化了。

第四条标准是集中化。第一次浪潮社会以广阔的分散的能源为技术基础,第二次浪潮社会几乎全部依靠高度集中的化石原料能源。工业化大生产把能源、人口、劳动都高度集中起来。第一次浪潮时代,人们分散在田头、村落和家庭中进行劳动,而第二次浪潮却把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在一个屋顶下劳动。学校教育、监狱、医院、垄断组织都有集中化的趋势,因为人们相信集中化是有效率的。

第五个准则是好大狂。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扩大生产规模是产生经

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于是“大”成了“有效率的同意语”。好大狂集中反映在政府盲目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不惜破坏生态平衡和社会环境上。第六个准则是中央集权化。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发展了中央集权化。经

济管理和政府制度都有集权化的趋势。

以上六条准则是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原则。托夫勒认为,这六条准则无情地导致了官僚主义政治,产生了一些最庞大、最僵化并拥有最高权力的官僚机构,驱使个人陷在硕大无朋的组织中,彷徨徘徊、无路可寻。托夫勒以此为根据来解释西方工业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他强调,西方社会所习见的,或引以自豪的,或深感困惑的种种现象,只是人类文明的第二次浪潮的产物,它们过去并不存在、将来也可能被第三次浪潮冲洗掉。人们可以通过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分析与批判,弄清文明发展方向与趋势。

托夫勒认为,第二次浪潮时代的人们坚信工业化比其他文明优越,工业化就是征服自然,就是社会进步,这是第二次浪潮时代的思潮。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终于使一系列危机爆发了: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福利危机、价值观危机、民族危机等等。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基础已开始动摇。煤矿、铁路、纺织、钢铁、橡胶、工作母机等传统工业是典型的第二次浪潮的技术,它们基本上以电力机械原理为基础,大量使用能源,吐出大量废物,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低、劳动重复、产品划一。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工业已经落后了,开始在工业化国家中趋于没落。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却不断产生和壮大着,量子电子学、生态学、空间科学等新学科成为新兴工业的基础,它们孕育着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预言,将出现四组相互联系的工业群: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

就像他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批判第二次浪潮一样,托夫勒也是从技术变化的角度对他所预言的第三次浪潮文明作出了生动详尽的描述。

第三次浪潮时代信息结构的特点是,非群体化的传播媒介。第二次浪潮强调一致性标准化,而第三次浪潮则强调多样性。

第三次浪潮排斥集中化,家庭电子化将产生电子家庭,使家庭像第一次浪潮时代一样,重新成为一个生产中心,很多人将在家里工作,生产者与消费者重新合而为一。

大公司的组织形式会逐渐瓦解。将会出现新型的“矩阵组织”形式,实现“多元领导制”,改变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领导方式。

第二次浪潮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征服自然,第三次浪潮时代,人们强调与自然和睦相处,改变以往对抗的状态。第三次浪潮的文化注重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与整体。

第三次浪潮文明培养青年的性格是,对长者不那么顺从,对消费不那么计较,对享乐不那么沉溺。

第三次浪潮需要的工人是: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与人配合, 能承担更多的任务,能适应变化的情况,富有个性而又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

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文明要求领导人的作风与品质不在于自信专横,而在于从善如流;不在于横行霸道,而在于富于想象;不在于权迷心窍、妄自尊大,而在于有自知之明。

第二次浪潮文明必然被第三次浪潮所代替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浪潮的

能源基础——不可能再生的能源不可能维持很久,“石油巨人”将成为工业的“恐龙”,煤炭也会耗尽,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破坏。第三次浪潮时代的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将能为人类创造新的能源结构,例如, 用太阳能光电池发电;开发地热等等。新的能源基础与第二次浪潮不同,它使用再生性的,而不是消耗性的物质;由原来依靠高度密集的燃料,变成取材于广泛的不同的资源;由原来严重依赖高度密集的技术,转变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能源生产;由原来过分依靠屈指可数的几种方法和资源,转变为各种形式。

托夫勒指出,电子工业的革命意味着,迅速以低能耗的第三次浪潮工业, 代替浪费能源的第二次浪潮工业,是解决能源不足和发展经济最有力的长期战略之一。

托夫勒是“技术乐观派”,他对技术充满乐观情绪,认为第三次浪潮时代的新技术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他强烈指责所谓“第一浪潮战略”。这种战略就是用第一次浪潮来挽救第二次浪潮的困境,重新强调发展农村, 强调以低成本、低能耗和低技术,进行强大的生产劳动。托夫勒认为,发展中国家目前走第二浪潮的道路困难重重。由于第三浪潮的许多特点与第一次浪潮有相似之处,就像“否定之否定”一样,所以它们不应该走轻视科学的第一次浪潮的道路,也不应该全盘照搬西方的第二次浪潮道路,而应该引进第三次浪潮的工业结构。穷国应抓住第三次浪潮的一个关键工业——微电子技术,因为它有助于生产的分散化,投入资金少而收益大,要注意利用新技术建立先进通信网。托夫勒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革战略是:一方面发展低流量生产,即用少量资金面向农村的工业,另一方面,也发展某些经过仔细选择的高流量的先进科技工业,对两者都应加以保护与促进,这是托夫勒称之为“甘地加卫星”的战略。

托夫勒对新技术的敏感与信心,对人类历史的分析,对技术革命将引起社会变革的预言是有参考价值的,其中许多问题确实是过去没有遇到的。

他预言:“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不断的创新和改组。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意。”

“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第一次浪潮的变化,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 300 年。今天的历史发展甚至更快,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我们正生长在这急剧转变的时刻,因而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全面冲击。”①

显然,把“第三次浪潮”作为一个划分社会历史阶段的概念,从技术、工艺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不正确的,他无视或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在他看来,人类在信息的爆炸面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已经丧失了意义。

托夫勒用“第×浪潮”的说法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是不科学的,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作辩护。他对未来的描述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①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 1984 年 12 月版,第 56 页。

但是,托夫勒的论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例如,他认为未来的工业是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相互联系的工业群。这种看法反映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对我们确定发展经济的重点,科学研究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计划就很有启发。我们只有了解西方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向,迎头赶上,才能摆脱落后的状态。

资产阶段学者的著作虽然有其偏见和局限性,但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种种现实。有一点托夫勒是对的,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构都面临着变化。我们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若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未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那么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会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