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丹尼尔·贝尔和他的“后工业社会”

丹尼尔·贝尔早年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曾任美国《新领导人》和《常识》杂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并兼任《幸福》杂志劳工问题的编辑和《美国学者》、《公共利益》等杂志的编辑,他在 60 年代后期倡导成立“美国文理科学院 2000 年委员会”,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未来研究所。他主要的著作有《走向公元 2000 年》、《今日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尝试》等,对工业社会的未来前途作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自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愈来愈发现高度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存在的种种危机。要彻底克服这种危机,必须发展一系列新兴技术。当这些与工业化社会的前景有着密切关系的新兴技术兴起之后,即预示着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今天, 由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社会”并由此而掀起的对于未来社会的探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经济上的变化—— 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第二,由于经济的变化,使白领工人数量大增,从而导致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变为科学研究人员;第三,理论知识居社会的核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决策的根据;第四,未来技术方向应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第五,制订各项政策都需要通过智能技术。

国外分析国民经济系统时,按照满足人类需要的顺序把它们分为三类产

业,第一产业大体上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索取产品的产业,即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包括为生产提供服务性劳动的产业,如运输、通信、贸易、金融、保健、教育、科研、管理以及公司事业等。这三类产业恰好对应于人类有史以来生产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事耕作、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活动,是直接向大自然索取所需物质资料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事加工制造等活动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事服务性劳动的阶段。任何经济都是不同部类的混合体,各个部类的产业所占比例决定了该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随着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种变化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所发现、后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所发展,被称为“配第——克拉克法则”。工业革命使人类经济从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而已完成这一转变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现正在向第三阶段即“后工业社会”转变。

走在这一转变最前列的是美国。美国大约用了 200 年时间走完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的路程。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870 年的 90%下降到 1960 年的 5%左右,到 1978 年只占 3.5%了。从本世纪的中叶开始,美国的劳动人口又开始从工业生产转向第三产业,转向“信息工业”。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在全国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从 1950 年的 65% 减少到 1670 年的 30%左右。因此,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性行业。这一点美国已经做到了,它的大多数人口从事服务行业。其他发达国家也在步其后尘,即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从事工业生产,而是从事服务性行业。到 1969 年服务性行业劳动力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英国达到 49.7

%、荷兰达 49.8%、瑞典达 48.8%、法国和前联邦德国也已超过了 40%;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行业所占的比例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已经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结构中正在出现向服务性行业或“信息”行业的转变,这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必然趋势。第二个特点,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将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职业结构

的变化。工业化使得工人只要经过短期训练就能够在机器上进行简单的常规操作,因此它造就了大量的“蓝领”工人。而服务性行业偏重于办公室工作、教育和管理,即偏重于加工“信息”,而不是加工“物质”。因此,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性行业的转变,在职业结构中必然出现从“蓝领”向“白领” 的转变,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数必然迅速增长。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人数自 1956 年首次超过蓝领之后,这个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专业人员和技术

人员的增长率是劳动人口增长率的 3 倍。贝尔说,“他们是构成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后工业社会的心脏”。

“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个特点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贝尔指出,在工业社会里是机器和人协作制造产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 其目的在于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指导革新与变革。知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不同的是,在“后工业社会”里,对于作出决策或指导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理论知识地位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研究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兴趣。

“后工业社会”的第四个特点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有目

的、有计划地推动技术的变革。众所周知,工业化的发展和大规律的技术开发给人类带来了有害的副作用,诸如资源枯竭、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接踵而来,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贝尔认为,关键在于对技术应用没有实行控制,社会发展一味依赖新技木,就会带来一种危险的盲目性。然而,贝尔认为对技术发展实行控制的手段也是有的。“后工业社会”里,人们能够对技术作出评估和鉴定,用技术、经济和社会标准来评价衡量技术的发展,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有选择地应用技术,有目的地修正技术。

“后工业社会”第五个特点是决策方面的变化,即对含有大量的综合性事物进行管理和协调,创造了一套管理这类系统的技术。

由于“后工业社会”决策工作的需要,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对策论等等。这种系统分析的特点是,它力图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合理的行动,并提出实行这些行动的手段。但是,可供选择的方案数目随系统内变量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如果系统内有 10 个变量,每

个变量有两个交替值,就需要对 210 种情况进行计算比较,它决不是凭经验或用以前的传统方法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关专家进入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或者建立咨询参谋机构,来帮助领导部门做到决策科学化。因而像兰德公司这样的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从上述五个特点可以看出,贝尔所说的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以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结构性变化作为根据的,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从“蓝领”为主向“白领” 为主的转变,从经验为主向理论和知识占主导地位的转变,都证明了在“后工业社会”里信息及其传输、存贮、加工的重要性。因此,“后工业社会” 也常常被人们称作“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