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指导员李学强:佤族拉祜族群众的“好亲戚”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党委副书记李学强的最后一篇“民情日记”定格在2013年12月11日,内容是为翁板村开挖建设平整篮球场、陀螺场、文化活动场的经费结算及67吨水泥的分配情况。

这些也是他第二天要跟翁板村的村干部一起开群众会商量的内容。但是,他却没能来得及去做。由于积劳成疾,抢救无效,李学强的生命定格在2013年12月11日21时15分,享年59岁。

但在翁板村村委会主任鲍海明看来,李学强并没有走,在村委会的厨房和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在新修好的下翁板村组篮球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在李学强到瓮板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三年多时间里,鲍海明已经把他当成自己父亲一样看待,亲切地称他为“姑爹”。

村里不少人,都爱这样叫他。充满浓浓亲情称呼的背后,蕴藏着李学强对翁板村无尽的爱,对群众浓浓的情。

2011年3月,担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普洱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的李学强,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到贫困县澜沧县上允镇翁板村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对于澜沧,李学强并不陌生,他曾在这里当过5年多的兵,并在东回乡东岗村担任过新农村指导员。

佤族和拉祜族聚居的翁板村有1000多人。鲍海明还记得李学强第一次到村里的样子,戴着草帽,带着胶鞋、锄头、镰刀,“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

李学强到村里后马上开始工作:群众家里、田间地头、水源点……半个月左右时间李学强走遍了全村16个村民小组,最远的距离村委会有20余里。

李学强认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等情况。他的四本民情日记,记录了各村寨发展中的困难、可发展的产业和群众的诉求等。

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李学强相继认了许多亲戚,村里不少人叫他“姑爹”“大爹”“阿叔”“姐夫”……

中翁板村民小组的鲍良,就把李学强叫“姐夫”。最多再有两个月,他家的新房就能盖好。鲍良难过地说:“如果没有姐夫的支持,房子还盖不了。”李学强为他家买砖买水泥,这才有了眼前这栋四间大房带宽敞客厅的砖瓦房。

上翁板村村民魏三贵永远忘不了“李指导”的恩情。由于长期患高血压,魏三贵经常头晕。李学强得知后,第二天就到县城买了药送给他,并详细告诉他服用方法。

李学强总是很忙。他帮村民挖地、种玉米、打谷子,教他们腌咸菜、种蔬菜。每次从思茅的家里回到翁板村,他都要带上大包小包吃的,直到现在他带给鲍海明父母家的面条都还没有吃完。在翁板村村民看来,李学强就是他们的好亲戚。

翁板村委会二楼文化室,是李学强在翁板村的住所,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早晨,他早早起来做早点。鲍海明回忆道:“自从姑爹来了以后,我们就不用操心早点了。”

李学强给翁板村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在他的民情日记上,夹了一张剪报,内容是“建设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他脚踏实地奔忙着。

村里群众喜欢唱歌、跳舞、运动,但以前村里只有简易的篮球架,平时还能凑合用,一到过年过节,连块像样的场地都没有。李学强来了之后,亲自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并多方协调修建篮球场、陀螺场、文化活动场所所需的材料和资金。现在,翁板村只有两个小组没有篮球场。

以前,下翁板、老马科、小芒来等村民小组干季严重缺水,交通不便,整个村都没有厕所……现在,小芒来、老马科组吃水的问题已经解决,下翁板村的水池已经修好;翁板村有了硬化道路;每个村都有了厕所。

以前,翁板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甘蔗、水稻和玉米,2010年人均年收入仅有1300多元。经过认真调研,李学强认为村里产业单一,影响村民们的收入增长。他为村民们引进澳洲坚果,现在整个翁板村已经种植100多亩,等到挂果时每亩可以收入五六千元;他教会村民种植冬玉米,改变过去土地只种一季水稻就荒掉的局面。

鲍海明告诉记者,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经提升到2032元。正是李学强的到来,改变了他原先想出去打工赚钱的想法,决定留下来在村里好好干。

普洱电信分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李梅告诉记者,自从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后,李学强每年驻村的时间都在300天以上。

上允镇党委书记张常富认为,李学强不仅是工作上的好搭档,“事前调查研究,始终沟通协调,事后认真落实,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上的财富,也激发了村镇两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张常富表示,将带领全村人民,将李学强未竟的事业完成。

(新华网昆明2014年5月11日电 记者白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