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灯人”韦成刚:用“心灯”点亮麻山大地

在大山深处的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修一座桥,成了全村三四代人共同的心愿和期盼。

这心愿,也打小一直留藏在同心村人韦成刚的心里。2015年,在进入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当抄表员5年后,韦成刚拿出全部积蓄,修起了“同心桥”。

修桥,只是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汉子感恩家乡、回报乡邻的一个缩影。无论过去担任村干部,还是二次择业做抄表员,身为共产党员的韦成刚一直心系家乡,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主动作为,脱贫致富。

撑起全村“同心桥”

打边河是格凸河的支流,穿同心村而过,村里人对它又爱又怕:一年四季,它从不干涸,滋润着两岸的田地。但在雨季,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没桥,又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雨季涨水,要到河对岸干活的男人必须趟水过河;要过河上学的小孩,得由大人扛过去。水涨高了,大家只得待在家里。”村民班由香说,在打边河上修座桥,成了全村几代人的心愿。

作为同心村人,韦成刚小时候也经常在雨季里蹚水过河,对此刻骨铭心。2015年正月,月工资仅两三千元的他,拿出全部积蓄,并向亲朋好友东借西凑,共筹了6.8万元,修起了“同心桥”。

他到村里请帮工,69岁的杨昌福二话没说,立马发动七八个人来帮忙。修桥的消息,风一样吹进各家各户。村民都称赞,这是“天大的好事”。

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6.8万元根本撑不起这座桥。在打下3座直径约一米、高出水面四米多的桥墩后,不得不停工了。同事帮忙找来几根粗钢筋,嵌在桥墩上,铺上木板,形成了一座可通行的简易桥。

“韦成刚特别难受,觉得对不起父老乡亲。”村委会主任杨胜方说,去年5月,打边河涨大水,他担心得一宿没睡,愣是蹲在桥边查看,好在小桥最终安然无恙。

2016年3月,转机出现。韦成刚修同心桥的事迹在同事朋友圈扩散后,网友、同事先后爱心接力,捐来善款,共筹得11.36万元。

这两天,同心桥的建设如火如荼,韦成刚也正忙碌着。他说,5月份桥就能修好,同心村几代人的心愿,“总算是要实现了”。

带领村民“兴产业”

韦成刚所在的麻山腹地,是贵州省贫困地区的代名词。而过去在同心村,因父母身有残疾,4亩地几乎撂荒,他家更是最穷的一户,靠着政府救济和村民帮助,才熬了过来。

韦成刚说,高二那年,为了不再给家里添加负担,他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回家务农。他买来种植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最先尝试了水稻新品种,第一年就收获3000多斤粮食。接着,他搞起了稻田养鱼及养猪,种上了蔬菜、西瓜等作物,收入最高的一年达10万元。村民先后推选他为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和副书记。

“之所以愿做村干部,就是想带领村民一同致富。”韦成刚说。他利用自己收藏的20多册农业书籍以及县团委赠送的100多册图书,在家里建了一间图书室供乡亲们借阅。同时向大家传授稻田养鱼、养猪以及蔬菜种植等技术,并帮忙联系村民外出打工挣钱。

“全村90%的村民都搞起了稻田养鱼;很多人家还养猪、种蔬菜。”村民韦顺民说,韦成刚经常跟大伙说,“不要总盼着别人来帮你,要主动去发展”,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同心村摘下了贫穷村的帽子,迈上了小康路。

2003年,韦成刚的妻子检查出了风湿性心脏病,他只得一边带领村民搞产业,一边带着妻子四处求医。2007年,妻子病重,他不得不辞去村干部职务,专心照料。很遗憾2009年妻子还是离开了他。

做好家乡“掌灯人”

经历丧妻之痛、家财散尽,韦成刚谋求转变。

2010年,紫云供电局招聘员工,他报名并通过了考试,到松山供电所当了一名乡村抄表员。

入职后,韦成刚踏实工作,在他管辖的片区,村民居住分散,又多是山石小路,但无论天晴下雨,他都一如既往扎下去。

“5年多来韦成刚抄表巡视、维护到位,负责的线路线损指标逐年下降,从未拖欠或拖延过一次电费缴纳。”松山供电所所长易开佐说。他服务的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共1300多人,累计行走路程超4万公里,穿坏解放鞋20双之多。

“电表坏了、线路烧了,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不管刮风下雨,他都立马赶过来。”同心村村民杨昌忠说。现在村里大部分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韦成刚跑得更勤。2014年12月31日,村民韦世群家线路老化脱皮,造成短路引发火灾,正好被韦成刚撞见,他迅速切断电源,积极灭火,化险为夷。

踏实干事的作风为韦成刚赢得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第二年,紫云供电局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扶贫工作站。

“我们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以及购买农资。”韦成刚说,只有带动村民主动作为,脱贫致富的步伐才能行稳致远。

“紫云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韦成刚的事迹体现了紫云人民乃至贵州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紫云县委书记张天勇说。

(新华社贵阳2016年4月28日电 记者罗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