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芍花—追记安徽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

摘要

亳州市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走完了48岁的一生。他用行动诠释了“两学一做”的内涵,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获得了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芍花—追记安徽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 - 图1

刘亚生前照片

遇到贫困家庭和困难学生,他总是送钱送物,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看到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吃饭或者上厕所会被雨水淋着,他安排人员修建了贯穿全院的走廊;对待工作,他长年扑在基层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为民,写下20多本工作笔记,并留下35页、1万多字的广播稿……

扎根基层20年,先后在5个乡镇工作,担任乡镇长、党委书记11年,他始终牢记和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了“两学一做”的内涵,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获得了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清朝诗人刘开描写亳州芍花的诗句。在当地,老百姓对芍花有着很深的感情。

他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芍花,无怨无悔地扎根在涡河沿岸的泥土中,绽放出色彩绚丽的花朵,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今年3月12日,他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走完了48岁的一生。

他,就是共产党员、亳州市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

一万多字的特殊“遗书”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非常心痛,我为失去一个好领导、好老师、好战友感到难过。”说起刘亚,曾是工作搭档的涡阳县高公镇镇长张心乾心痛不已。

他清晰地记得,刘亚离开高公镇前,曾拿着厚厚一沓广播稿说:“我走了,也没给你留下什么,这是我在高公工作期间写的一些广播稿,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可以借鉴一下。”

让张心乾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遗书”。这些沉甸甸的广播稿,共35页、1万多字,内容涵盖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等。“特别是关于今年秸秆禁烧期间的广播稿,刘亚同志提前3个月就把初稿写好了。他的广播稿很有特点,都是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宣传政策,非常接地气。”

实际上,这些广播稿正是刘亚认真工作的精神见证。

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芍花—追记安徽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 - 图2

刘亚留下的广播稿

高公镇地处三县交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较为落后。2015年5月10日,涡阳县委决定:由义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亚同志兼任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并主持全面工作。

上任后,刘亚狠抓作风建设,立规矩、建制度、重实干,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高公镇各部门人员上班迟到、开会缺席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刘亚还对集镇店外经营、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了依法处理,短短10个月内就让集镇容貌焕然一新,该镇整体工作晋升了6个位次,摘掉了全县倒数第一的“帽子”。

刘亚还善于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纷。在义门镇工作期间,该镇刘老村村民潘永承租了一千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粮食、中药材等,负责除草、配药等工作的人员均从当地村民中招聘。但是,由于聘请人员不服从管理,潘永想辞退一部分村民。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

情急之下,他想起了曾有一面之缘的刘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潘永拨通了刘亚的电话。得到消息后,刘亚第一时间赶来。他对村民说:“潘永包了你们的地,是帮你们挣钱。况且,大家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每天还能挣30多块钱。”

刘亚劝说村民:“租地付租地钱,打工给工钱。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既然在这里打工,就要严守这里的规定,按要求干活,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村民们看刘亚说得在理,纷纷散了。

每次提起这件事,潘永心里既温暖又感激。此后,刘亚经常过来看看,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并提一些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意见。刘亚说,到一个地方为官,就得干一些实事,让老百姓满意。

在陈大镇任职的7年里,刘亚带领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2009年3月,涡阳连续多天不下雨,旱情严重,有的地块麦苗儿旱得发黄。刘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动员群众抗旱保苗,一边协调各方调配机械,开辟水源。陈大镇杨楼村2个电灌站因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他就组织人员进行抢修,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才修好,自始至终他都在现场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当年全镇6万亩小麦普浇一遍,亩产达千斤。

陈大镇先后引进了昭日科技、张洪敏蔬果采摘园、冬娜蚂蚱厂等企业;同时,刘亚还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黄金梨、花卉苗木培育及规模养殖等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的特色农业,让农民享受到发展成果。

(新华网合肥6月13日电 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