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里的特等功臣—记九旬老兵李文祥(上)
李文祥老人(程瑞启摄)
“不让我出院,我就不吃饭。”9月2日一大早,90岁的河南老人李文祥就在医院病床上“闹情绪”。和主治医生较了一上午的劲儿后,主治医生终于“败下阵”来,为这位高烧未退的“倔老头”开了出院单。
“我知道他咋想的!”老伴儿陈宝珍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是想赶紧回家,看明天的大阅兵。”
“9·3”大阅兵当天,李文祥一早就让闺女把电视机打开,锁定中央一台后,谁都不许换台。
看着电视里的阅兵式,李文祥手里还攥着用花布手绢包裹的“宝贝”,里面都是奖章: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1951年9月出席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
然而,李文祥却把这些“宝贝”埋藏了50年。若不是机缘巧合,被党委政府、媒体发现,也许女儿李金英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原来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军人。”
九死一生
“战场上哪能不死人?但为国家而死,光荣!”
除了纪念章和奖章,李文祥的“宝贝”还包括一张小黄纸片,那是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一张受到军训会议嘉奖的奖励卡片。最有分量的,是一份残破的奖状:上面印着毛泽东、朱德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成钧、副政委刘培善等于1950年7月联名签发。奖状的背面,是一段漂亮的手写钢笔字,遒劲有力—“立功事迹:一、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二、进军福建时不怕苦难,帮助同志们劳动,一贯带头起模范作用……”
一个人立一次功已经不易,难的是,屡屡立功,立新功,立大功。
李文祥是一名出色的爆破手和神枪手,每次战役他都是第一个冲向敌方,死死卡住对方的“咽喉”。
在济南战役中,冒着呼啸的枪林弹雨,李文祥抓起手推车,就冲向敌人的堡垒。他个子小、目标小,但力气大、跑得快,20来斤重的炸药包在车上堆了好几包,城墙上敌兵的尸首“扑通扑通”掉在面前,也不畏惧。他和其他爆破手们终于跑到城门口,把300多斤炸药堆成一垛,拉响导火索就跑,只听轰的一声,3丈多高的永镇门炸塌了。李文祥记得:“有7支部队从这个缺口冲进了济南城。”
渡江战役前夕,苏北平原的油菜花开了。行军到长江边,指导员拉拉李文祥的衣角:“要解放全中国了,你不入党吗?你不要为人民服务吗?”李文祥立刻回答:“我入!”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因为这句誓言,李文祥从华野到三野,从军9年,参加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
李文祥说自己是“九死一生”。记者问他:“在战场上,有没有想过死?”李文祥很淡然地答道:“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但为国家而死,光荣!”
转业支农
“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李文祥和战友们此时并不轻松,他们驻守在福建平潭岛上,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
可谁知,准备了好几年,仗不打了,人却要转业。
1956年5月,已是副连长的李文祥荣获1945—1950年解放奖章。几个月后,部队挑出几百人组成转业大队,他就在其中。
1956年8月,32岁的他复员转业为18级干部,到福建省三明市,在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担任保卫干事。
在自己曾经打过仗的这片土地上,李文祥又投入到火热的地方建设。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一线哪儿苦他就往哪儿去,先后在厦门营房、永安营房、莆田营房、南安营房、仙游制糖厂、漳州营房等工地工作。
到龙岩,领导让他当电厂厂长,他觉得自己文化低谢绝了。最后在三明钢铁厂工地待得最久,住了一年多。可正逢国家经济困难,工程下马,担任三外队长的他就领着工人开荒种菜,共渡难关。
1962年,上级来做报告,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歉收,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一下子变成种地的农民。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落千丈,心底是一百个不愿意。
然而李文祥却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率先报了名:“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因为他是革命功臣,担心领导不批,他又当场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了血指印。
低调50年
“打江山的人,只与牺牲者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
在转业的第二年,李文祥结识了比自己小10岁的福建农村姑娘陈宝珍。“我见她第一面就打定主意娶她了。”李文祥认为,“自己娶的媳妇,只要思想进步,能吃苦过日子,就是庄稼人也行。”
1962年夏天,二人回到李文祥老家—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切从头开始,在村里一处破庙安了家,直到李文祥53岁,才迎来唯一的女儿李金英。
位于河南省东北角的范县,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李文祥回乡不久,就当上民兵连长,之后是生产队长。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在南方见过种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里钻研种植技术。种稻第一年亩产就达到近千斤,全村男女老少捧着白花花的大米欢喜雀跃。
然而,回到家乡的那一刻,李文祥就明白:战斗模范、特等功臣、少尉军官、18级干部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村中老人依稀记得,往他家送过立功喜报,但他不提便也淡忘了。到后来,后辈们就只知道他是一个当兵的,一个老军人。
李文祥把自己的“宝贝”从贴心口处的上衣内兜,放到箱子底儿,这一放就是50年。直到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下乡和他攀谈,他才把这些“宝贝”示人,为的只是证明自己没有说谎。
当时已经33岁的女儿李金英第一次见到这些“宝贝”,一个劲儿地埋怨老爷子不早点拿出来。李文祥听后,呵斥道:“打江山的人,只与牺牲者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
李金英说:“现在老爷子的最大心愿,就是盼着两个外孙早日当兵,替他继续为国家做事。”
爱国,可以壮烈亦可平凡(短评)
从李老的人生中,你可以读出一名老战士的淡泊名利,一位老党员的淡定从容,一个老农民的淡然自若。
带着舍生取义、舍身为国的光辉荣耀,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老却朴实真诚,选择平凡。上级要提拔他为指导员,他急得直拍桌子:“我没文化,怕讲不好。”国家号召干部下放支农,他第一个按上血指印,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为种地的普通农民。
李老甘于平凡,却一心装着国家。1984年7月,县民政局按他原工资额的40%,每月给他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10月,福建原单位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民政局:“我可不能再要救济费了,否则两头都拿钱,国家不就吃亏了?”
他不负国家,国家定不负他。2011年,李老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12年,他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2011年,李老终于如愿以偿,第一次来到北京。他默默站在毛主席纪念堂里,泪流满面。“主席,小李来看您了。现在大家都吃上了白面馍,没啥不满足的。”
“不要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多想想我能为国家做什么”,这就是李老的爱国方式。他告诉我们:爱国可以爱得很壮烈,舍生取义、奋战沙场;爱国也可以爱得很深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爱国还可以爱得很平凡,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2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