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记九旬老兵李文祥(下)

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一次偶然的谈话,90岁老人李文祥“抖落”了他尘封50年的光辉岁月,同时给了国家和社会一个机会,一个“回馈”老人的机会。

4年前,趁李老去体检的3天时间,市里把李老的家进行了简单修整:堂屋装了顶棚,破厨房改成了板房。以前最贵重的只有一台21寸老电视机、一台生锈的缝纫机,现在添置了沙发和彩电,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暖气片……

李老回家后,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却念叨:“早知道你们要给我收拾屋子,我就不去体检了。这得花多少钱啊?给国家添多大的麻烦啊!”

李老就是这样朴实真诚,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想的都是国家。

“国家的东西,一分一厘都不可多占”

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一下子变成种地的普通农民,很多人问李文祥:“后悔吗?”李文祥总是回答:“后悔啥?革命分工不同,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李文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他用吃苦肯干,回应着他人的不解,同时收获着大家的尊重,回乡不久,就当上了村里生产八队的队长。

村民韩福运回忆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光景,他说:“文祥这个人言语不多,但爱说理。说出话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走,因为他说的是正理,别人说的没他那个理真,他是为了集体,以理服人。”

和李文祥搭档多年的八队老会计陈玉文总叫他“黑老包”,不仅是因为李文祥的脸色黝黑、不怒而威,更是因为他像戏里的包公一样,大公无私、刚正不阿。

那时仓库等于金库,虽然堆的只有粮食,但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和花钱买肥料、买农药等,都要靠这里的粮食换。李文祥给仓库配了4把锁,仓库保管、会计、贫农代表各一把,最后一把给了副队长,自己却没有,他说:“国家的东西,一分一厘都不可多占。”群众对李文祥很放心,老八队一直风平浪静。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李文祥主动辞职:“我年纪大了,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上来干吧,国家的发展可耽误不起。”

“国家还不富裕,自己苦点怕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注重落实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待遇政策。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并入党的李文祥来说,脱离农村贫困生活的机会来了。

1979年,他当农民17年后,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突然来了两位同志,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回福建工作:“原来一同返乡支农的人都要回原单位了。”李文祥很感动:“这么多年了,没想到组织上还惦记着我。”两位同志看着李文祥家徒四壁,赶紧催促他收拾家当启程:“城市可比农村好太多了!”

然而,李文祥却冷静了下来:“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我是生产队长,我走了,群众咋办?”最终,李文祥拒绝了这两位从福建来的同志。其中一位临别时,握着李文祥的手说:“像您这样的国家干部,真不多见。”

他符合离休条件,却从未提出申请,一直没有享受相关待遇。1979年、2001年全国优抚对象普查时,县民政局12次核查, 1985年、1993年全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排查,2009年全县新中国成立前后英模资料调查,还有军转干部普查,等等,他都有意“漏网”。

催他填写的表格一次次放在桌上,他的那个装满奖章奖状和证件的小布包就在家里,只要拿出来,什么都不说,就能证明一切。然而,李文祥却选择自我尘封。女儿不解地问他:“到底咋想的?”李文祥只是平静地说:“国家还不富裕,自己苦点怕啥?靠自己可以生活,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都想为个人捞好处,社会主义就干不成”

李文祥的小布包里,还有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这是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954年5月上海第二十三次印刷的版本。李文祥的老伴儿陈宝珍说:“别看他识字不多,看党章可来劲儿!”李文祥非常认真:“这是教材,让你知道共产党员咋样儿做。”

共产党员咋样儿做?李文祥颇有心得:“入党要有诚心。党跟咱老百姓一心,党不会变,党员也不能变。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战斗最吃紧的时候,往上冲的是党员,不打仗的时候,工作成绩最好的是党员。我这个党员不这样做,群众就会看不起我。”

“多为自己考虑,那党员就不合格。都想为个人捞好处,那社会主义就干不成。”李文祥感慨,“当一名共产党员,说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带头,都要比一般群众强,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陈宝珍向丈夫跷起大拇指:“这个党员是用性命换来的!”1949年初春,渡江战役前夕,李文祥火线入党,他一直记得指导员当时对他说的那句话:“党员就要永远听党的话,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3日 20 版 记者 龚金星 朱佩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