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期盼祖国统一
在美丽的玉山,流传着一个关于近代诗人于右任的感人故事。于右任生于1879年,陕西省三原人,祖籍泾阳,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于右任晚年在台湾对祖国大陆魂牵梦绕,他苦盼叶落归根,但他的心愿终究没有实现,于是他在暮年写下遗言:
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多的高处,可以时望我大陆、我的故乡,山要高者,树要大者。
1964年于右任逝世后,台湾许多民众团体发起募捐为其雕像。著名雕塑家陈一凡为于右任铜像进行了设计和雕塑,且尽义务,不收分文。
因为玉山主峰高度为3997米,陈一凡为了满足人们希望玉山主峰能达到4000米的愿望,他将于右任半身铜像连同基座设计为3米高,这样就使它人为地进入到4000米高山的行列。
陈一凡设计和雕塑的铜像完成后,施工却遇到了难题。那时登玉山的索道尚未修筑,登山的石阶有些地段也未凿建,连登山的运动员也视为畏途,何况要把上千千克的建筑材料搬上山顶,真是“难于上青天”。
幸好,施工单位的人员物色到两位高山族的山民,当这两位高山族山民听说这次任务很特殊,并不是当导游,而是要在玉山顶峰为于右任建造一座半身铜像时,他俩二话没说,就揽下了这个活。
当年登玉山的路径,有好几处都要通过木制栈道,栈道年久失修,铺的木板有朽毁,加上负载过重,山风又强劲,人走在上面,双手必须攀附山壁保持平衡,若一不小心,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了。
1967年,于右任铜像举行了落成典礼。在其后的多少年间,这座铜像都是登玉山者的坐标,这座矗立在台湾第一高峰的于右任铜像,成为台湾同胞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一种象征。
人们看到于右任铜像就会怆然涕下,就会想起他写的期盼祖国统一的千古绝唱《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
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山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之殇!
想起此诗,就给人一种悲怆深沉和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于右任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祖国,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那望大陆、念故乡和思亲人的深情。
这首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和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
这首诗充满了乡思之苦,溢于言表,许多人说这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同样更是催人泪下的世纪哀鸣。
古有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千古《离骚》,现有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不一样的诗,一样的爱国情,丝丝扣动人们的心弦,真是玉山之巅有国殇啊!
[旁注]
雕像 就是用材料经过特殊工艺,雕塑出各种人物像和建筑像的一种作品。其中人物雕像最能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气息的大众艺术品。站在塑像面前,不用担心语言不沟通,更不怕它会用言语伤害你。不说话的塑像,其实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通过作者的一刀一凿,你可以想像它生活的时代,“听”它诉说往事和历史。
高山族 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和浙江等沿海地区。其中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楚国 又称作荆或荆楚,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其国君为熊氏。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他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阅读链接]
栈道是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我国栈道的修筑始自战国的秦。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了开发四川,就修筑了栈道,正如蔡泽所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到西汉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谠洛道和子午道四条通蜀的栈道。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表现了在筑路工程中,适应十分复杂的地形条件的出色的技术能力。
栈道是川陕间的交通干线,历代屡屡修建,在经济文化交流和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