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冠豸山理学文化

山因人而鲜活,水赖文而传情。和许多文化名山一样,冠豸山的文化也是和名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冠豸山的历史名人主要是理学大家,在明清时期,许多理学大师都曾到访或在这里生活,这使理学成为了冠豸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理学大师以外,纪晓岚与林则徐等人,也曾和冠豸山有过各种形式的联系,他们也给博大精深的冠豸山文化增添了不少新内涵。

风景秀丽的冠豸山,曾经印记着历代许多理学家的足迹,他们凭借幽静的山林、神秀的灵气,在这里结庐治学,培育贤才,著书立说,给冠豸山带来了浓厚的理学氛围。

冠豸山理学的兴起,是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当时的连城文亨罗氏的先祖太郎在灵芝峰西侧,兴建一座两层八角亭式书院,取名仰止亭,这为后来冠豸山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真正让理学在冠豸山兴起的是被称为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罗从彦先求学于理学大师杨时,再拜师程颢、程颐,尽得理学秘传。

1103年,时年32岁罗从彦,家境贫寒,为了生活,接受挚友陈默堂邀请,在沙县洞天颜乐斋讲学,是闽北道学传播的第一创始人。

1128年,罗从彦时年57岁,应连城罗氏宗亲邀请,从沙县背着行囊,一路风尘来到灵芝峰下的“仰止亭”讲学,一待就是4年。

罗从彦在冠豸山仰止亭向学生灌输爱国爱民思想,立论宏伟,讲解精辟,其学问之渊博、理论之深奥,得到学者的褒勉。特别是笃治性理之学的主张,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灵里。

他发扬了圣人的“格物致知”学说,亲君子远小人,虽贫寒窘迫而更加自爱,光明磊落、高洁清亮的品格,为后人景仰。

当时,闽西、闽北群儒都汇集在仰止亭,依托幽林深谷、奇山秀水,研讨理学、传播文化、培育学子。这些名儒的到来也给罗从彦的创作带来了帮助。在此期间,罗从彦著有《中庸说》,撰成《豫章文集》。还有镌刻灵芝峰岩壁上的“壁立千仞”手书石刻。

罗从彦的五世裔孙罗良凯,也曾在仰止亭就读,并与当时结庐冠豸山治学的连城人,丘鳞和丘方叔侄友善往来。

丘鳞和丘方在五老峰下结庐读书,他俩同受业于宋代名儒杨澹轩,精通理学,为朱门理学高足。其中,丘鳞被时人称为“理学一灯”。

丘鳞和丘方二人还与隐居在石门岩“尚友斋”43年的邓旦极为友善,时常诗酒相娱,人称“三君子”。

到了清代,具有文化思想的书院,在冠豸山已有7座,再加天然岩穴,幽静山谷都为文人雅士所蛰居。

此时,冠豸山的理学名人已经非常多了,在那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哲学名人时时与冠豸山烟霞为朋,日日与麋鹿、仙鹤为友,或习文练武,或教授生徒,或吟诗作赋,或研讨理学,甚是活跃。

因此,冠豸山那由宋朝绵延的学脉,至清代尤为引人瞩目。当时,隐居冠豸山的林赤章、李森、童日鼎、董若水,号称“四愚”,分别在却尘岩、修竹书院、芳兰谷等处结庐,研讨理学,借山水之灵气,浇心中之块垒,吟咏人生,铸造气节。

冠豸山“四愚”中的林赤章在当时尤为有名。清朝康熙年间,耿精忠在闽作乱,驻汀州叛将刘应麟,附庸儒雅,得知林赤章善弹琵琶,九派人强请林赤章到府衙。林赤章穿着一身白衫,抱着琵琶,见刘应麟不拜。

刘应麟迫其弹琴,他讥讽道:“这里不是弹琴的地方。”一拂袖竟离去,对叛逆表示极大蔑视。从中可以看出,林赤章这位冠豸山上的理学名人的气节。

作为一代名儒,林赤章也有不少著作传世,比较有名的有《易辨》、《书经约旨》、《爱莲堂集》等。

冠豸山“四愚”中的童日鼎聪明耿介,潜心理学,博及群书,家业贫乏,毫不苟取。学者称他道本先生。

这位童日鼎也具有非常高的气节。当他得知刘应麟要来召请,就连夜带着老父、妻子逃遁。后被抓获,押解到汀州。当时刘应麟用尽名利引诱,劝其归顺受职,他坚决不从。因而,饱受摧残,不到40岁的童日鼎,半年后回来,已发须全白。

清代与冠豸山水结缘的还有两位享誉八闽的理学家。一是童能灵,童能灵生于1683年连城县莲峰镇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字龙俦,晚号寒泉。

他在冠豸山下建了房子,潜心探讨默契致知诚意之学十余年,著作《理学疑问》、《朱子为学考》、《周易剩义》、《冠豸山堂文集》等书数十种。

生活在冠豸山下的童能灵,对冠豸山诸多景点也有精美的诗文吟唱,他的《冠豸山夕照赋》将冠豸山晚景描述得美轮美奂,有“松边樵影乱,牛背笛声红”等诸多佳句。

另一位享誉八闽的理学家是张鹏翼。张鹏翼生于1633年,是福建省连城县人,字蜚子,晚号警庵,著名理学家。

他自幼聪敏好学,智力非凡,却无意于功名仕途,只倾心于理学研究,流连于冠豸山水之间,勤心著书立说。

张鹏翼一生著有《中华世统图》、《孝经第一书》、《立朝三谱》、《理学入门》、《圣道元亨颂》、《四书五经说略》、《负岁录》、《桑梓录》、《警世格言》、《芝坛文集》等四十余种。尤其是他的《桑梓录》记载了冠豸山所在下连城的重大事件和名人轶事。

清代曾是冠豸山理学的昌盛期,于是在很多文人的追求中,一篇篇儒雅意深的著作在冠豸山诞生并被流传了下来。这些理学名人的著作,为冠豸山奠定下深邃的文化底蕴。

就连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也曾丰富了冠豸山的文化内涵。在冠豸山的“东山草堂”悬挂的“追步东山”题匾,就是岀自纪晓岚的手笔。这是纪晓岚在任福建督学期间,因慕闽西崇文尚学之风,专程到访冠豸山,留下了“追步东山”的墨宝。

其实,除了“追步东山”的墨宝外,纪晓岚在冠豸山还曾有其他墨宝留世,这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一年仲春,刚到不惑之年的纪晓岚,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上任不久就视察过龙岩等地。在这里,他作为督学使到龙岩主持府学岁试,并应龙岩知州之请写了《龙岩学宫记》。

在一次在由当地官员和文人名士参加的宴会上,有人向纪晓岚求教,问他的治学秘诀。纪晓岚说:“秘诀倒没有,有两句话可写给诸位看看。”

差人取来文房四宝,纪晓岚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下这样两句话:

睡草屋闭户演字,卧樵榻弄笛书符。

这两句话俨然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读书人形象:睡草屋,卧樵榻,闭户读书,别事不管,闲来吹笛品箫,多么怡然自得。

纪晓岚写好后,在座的人争相传看。当传到一个本地出身的官员手里,纪晓岚说道:“恐一时传不过来,就请这位大人念一下吧!”

这位地方官很得意,便拉长声音念起来,谁知话音刚落,满座捧腹大笑。原来这两句话照福建话读起来,语音已面目全非。

然而,有心向纪晓岚求教的生员江龙蟠,当时却没笑。这被纪晓岚暗中觉察。记住了江龙蟠其人。

不久,纪晓岚因慕闽西崇文尚学之风来到冠豸山。他打听到江龙蟠是塘前迪坑人氏,便前往视察。题写了“文明有象”四个大字,以勉励江氏家族的求学文明之风。

当然,江龙蟠其人可能影响并不大,对冠豸山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纪晓岚的这份墨宝。纪晓岚的“文明有象”这一题匾为杉木制成,黑底牌匾上金粉阳刻“文明有象”四个大字笔法隽永,遒劲有力。后来这块匾额,连同东山草堂悬挂的“追步东山”题匾,都成为了冠豸山的文化的一部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仙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曾经到访或生活在冠豸山的名人们,其影响并不逊色于所谓的神仙,他们的存在以及给冠豸山留下的文化,成为了冠豸山一笔宝贵的丰富财富。因为有了这些宝贵财富,冠豸山才获得了文化名山的美誉。

[旁注]

杨时 北宋学者与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福建人士。他少年时,因聪颖好学,善写诗文,被人称为“神童”,成年后他又精研理学,成为闽中理学兴起的重要人物之一,故此被后人尊为“理学鼻祖”。

仙鹤 即丹顶鹤,也叫白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

提督学政 指学官名。简称“学政“,俗称“学台”。我国清朝雍正年间设立,每省一人。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城官员担任。

文房四宝 我国古代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合我国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墨宝 指宝贵的字画,一般为名人真迹中可称为宝贝的珍品。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如,宋代罗点在《闻见录》写道:“《墓田帖》,王羲之临钟繇书,南唐墨宝堂石也。今在邵村家,但已损,不堪旃拓从事。”

纪晓岚(1724年~1805年),本名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与学者。因他天资颖悟、才华过人,曾被我国清代帝王御赐碑文,其内容是“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罗从彦(1072年~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福建沙县人。他是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奠基人之一,还是理学泰斗朱熹之父的老师。他一生的著述颇多,均已被编入我国著名古籍《钦定四库全书》当中。

[阅读链接]

明代的理学名人在冠豸山的也有很多,那时他们在冠豸山修筑“樵唱山房”、“修竹书院”和“东山草堂”三处书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书院文化。

此时,在冠豸山,理学已经成为文人所崇尚的哲学思想,不少理学著作应运而生,比较有影响的有明代沈得卫著的《东崖樵唱集》,童昱著的《东皋集》,罗师皋著的《五经训解》,童大猷著的《道源讲录》、《解学编》,赖存礼著的《先贤言行录》,李仕英著的《尚书家训》,项庆焘著的《三易联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