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蔡叛周

武王伐纣胜利,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商朝的老百姓是很高兴的,可是商朝的奴隶主贵族很不服气,他们过去剥削压迫劳动群众,享乐腐化,现在不能再作威作福了,所以对周朝的统治处处采取反抗的态度。为了制服和笼络他们,用武王抬出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叫他去统治商朝的旧奴隶主贵族。周武王把武庚封在商朝的旧地,叫他建立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在这个诸侯国的范围里,他仍旧可以保存商朝的太庙,祭祀商族的祖先,周武王想用这种办法,消除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

可是把一块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着实使人放心不下,周武王又想出来一个办法,他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交给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庚,防止他叛乱。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做管叔鲜;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周武王还怕自己的统治不巩固,又把自己另外几个弟弟和功臣封为诸

侯,让他们建立一些小国家,来护卫周朝的中央政权。他把太公望封在营丘

(现在山东省临淄市),国号齐;把周公旦封在曲阜,国号鲁;⋯⋯后来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又封了更多的诸侯国,历史上把这叫做周初大封建。这个“封建”与通常说的封建社会不是一回事。

周武王办完了分封诸侯这件大事,就带兵回周的本土丰城老家去。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对武庚、管叔、蔡叔的这种安排,却为周朝初年的动乱种下了祸根。 周武王灭商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按照周朝的规矩,父亲死后, 继位的必须是嫡长子〔嫡 dì〕。可是武王的长子成王姬诵,当时还是个襁褓

〔qiǎng b ǎo,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幅〕之中的孩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怕诸侯欺成王年幼,就自己摄政,代他的小侄子成王管理国家大事。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几个儿子当中比较能于的一个,他辅佐长兄武王治理国家,和太公望姜尚两个是武王的左膀右臂。前面讲到,周武王把周公旦封在山东曲阜做鲁国的诸侯,周公旦让他的儿子伯禽去了,自己留在哥哥武王身边,继续辅佐武王治理国家。武王病重的时候,周公旦向鬼神祷告:只要让哥哥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哥哥去死。这种好心肠当然毫无用处,周武王还是死了,周公旦就一心一意代他的侄子摄政。没想到这样一位又能干又识大体的奴隶主政治家,却遭到了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的妒忌。他们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旦不是真心帮助成王管理国家大事,他是想要谋篡王位, 看来小侄子将要死在这位叔叔手里了。”谣言一传播开来,许多人信以为真, 连开国功臣姜尚也有点当真了。

周公旦遭到诽谤,一方面更加勤恳地办理国家大事,一方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对姜尚等人说:“我为什么不避嫌疑,出来担任摄政呢?我是怕我的侄子年幼,坏人乘机起来造反,颠覆我们祖先打下的江山。”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洗一次头发也要中断三次,吃一顿饭也要三次放下筷子。他常常告诫儿子伯禽,要多于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人们听了周公旦的解释,看了他的实际行动,也就不很相信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却认为找到了机会,便来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叫他们和自己一起反叛周朝。管叔鲜和蔡叔度竟然和武庚勾结起来, 还联合了早就不驯服的淮夷,一块儿造起反来。

周公旦为了保卫周朝的天下,便以成王的名义出师东征。经过三年艰苦

的战争,周公旦两鬓添了不少白发,额上添上许多皱纹,终于平定了叛乱。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鲜兵败自杀,蔡叔度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荒凉的郭陵地方去。战争结束之后,周公旦率领的东征军士卒们,肩上扛着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武器,嘴里唱着他们自己编的《东山歌》。他们唱出了士卒们远离家乡去东征,久久不归,在战场上思念家中新婚妻子的忧郁心情;也唱出了东征胜利,凯旋归来,马上就要回家见到妻子的兴奋心情。这首歌从侧面告诉我们,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消耗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地繁荣起来。

周公旦在东征胜利之后,为了防止商朝的旧奴隶主贵族再一次起来造反,就把商朝的旧都及其附近地方封给了自己最小的弟弟康叔,定国号为卫; 把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地方和一部分商朝遗民,封给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定国号为宋。又在宋国附近扶植起了一个陈国(现在河南省淮阳县)、一个杞国(现在河南省杞县)、一个谯国(现在安徽省亳县),叫他们监视宋国。

周公旦东征的胜利,说明了他不但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至于管叔鲜和蔡叔度,他们居然联合原来敌国的子孙来发动叛乱, 说明了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内部互相争权夺利,是怎样地不择手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