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角门定计

朱元璋当了整整三十年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闰五月初十日逝世了。按照封建社会的嫡长继承制,皇位应该由明太祖的长子朱标来继承,可是朱标早在六年前就死了。因此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年号改为建文,他就是建文帝,清朝以后又称惠帝。

建文帝办完了朱元璋的丧事,着手处理政事。一天,早朝过后,建文帝留下翰林学士黄子澄,说:“先生记得以前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黄子澄说:“臣时刻不敢忘记。”建文帝心事重重地看了看黄子澄。黄子澄也看了看建文帝,两人会意地点了点头,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俩说的是什么。

后来才弄清了这个哑谜。原来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作为皇帝的继承人留居首都。除了两个早死,六个因年龄太小还留居在京城以外,其他十七个王子都已到自己的封地去了。

那时候,元顺帝虽然已经北走沙漠,但是还保留着政府机构和大量的军队,时刻有挥军南下、卷土重来的可能。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所以

他在蒙古族和汉族居住区的分界线上,从东边的辽东(现在辽宁省),到西边的甘肃,封了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庆王和肃王等七个藩王, 率领军队镇守着。

在这一线内侧的是太原的晋王和西安的秦王。这些王都是凭借天然险要建立军事要塞,用来防止北元的侵扰,所以他们又被称做“塞王”。在内地也同时封了许多王作中央屏障。

朱元璋下令在他们的封地上修建王府,调拨一定数量的官吏和军队。这些官吏负责办理王府的事情,军队负责保护王府,所以叫做“护卫”,此外, 还负责监视守卫地方的军队。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土地,也不能干预民政,却拥有指挥军队和参预军事的大权。每个王府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兵卒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九千人。特别是那些塞王的兵力更多, 如宁王竟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还管辖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骑兵。秦、晋、燕三子的护卫经朱元璋特许补充,兵力最强。朝廷要调地方驻军, 也要征得他们的同意,他们成了皇帝在地方的军事代表,地方上最高的军事长官。这样,他们平时有监视地方守军的权力,单独应付可能发生的事变。如有征战,他们可以统率护卫军和地方守军指挥战斗。

边塞有塞王镇守,内地的大都市,也有亲王驻防,象设置的层层藩篱(篱笆)一样护卫着朝廷和皇帝。朱元璋以为给藩王一定的军事权力,就能使他所开创的大明江山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了。

有一次,朱元璋对皇太孙朱允炆说:“我把防御蒙古的重任交给各个藩王,可以保证边塞宁静,你就可以放心了。朱允炆说:“蒙古军侵扰,各藩王可以抵御。若藩王叛乱,谁来平定他们呢?”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又是各藩王的父亲,没想到会有哪个藩王敢反抗他,所以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经朱允炆一问,他一时答不上来,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的意思呢?” 朱允炆说:“藩王遵守朝廷法令,朝廷就给藩王优厚的报偿。藩王违犯朝廷的法令,就要以朝廷礼法约束他们;如不从命,可取消他们的封地,若再不行,就得削去藩王爵位,另封别人代替,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只有朝廷发兵讨伐了。”朱元璋说:“是啊!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朱允炆所以能察觉深谋远虑的朱元璋尚未察觉的问题,是因为他有深切的感受。

朱允炆当了皇太孙之后,逐渐学习处理一些政务。他年龄虽小,却是皇帝的继承人,那些大臣没有敢反对的,相反,都想巴结这位未来的皇帝,以求升官。可是那些藩王就不同了。论辈分,他们是叔父;论实力,他们手握重兵,根本没把十几岁的皇太孙看在眼里。朱允炆常常为这个事儿苦恼:爷爷还在,他们就敢这样,若爷爷一死,我怎么制服得了这帮位尊势大的叔叔们呢?

有一天,朱允炆在皇宫里的东角门,和平时陪自己念书的太常卿黄子澄议论起藩王的事来。朱允炆说:“各藩王手中的兵权过重,如果轻视朝廷, 不遵礼法可就难办了!”黄子澄说:“各藩王的护卫兵力有限,假若发生叛乱,朝廷发大兵征讨,谁能抵挡得了?汉代的时候,吴楚七国的兵力很强大, 最后还是失败了。朝廷和藩王对比,大和小,强和弱,实力的差别是明显的; 从情理上说,皇上讨伐叛臣和叛臣犯上作乱,哪个有理,也是一目了然的。太孙不必介意。”朱允炆听黄子澄说得有理,高兴地说:“这样我就放心了。”

黄子澄虽然用话宽慰了朱允炆,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要制服各个藩王

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时刻想着各种各样可以施行的方案。朱允炆当皇帝之后, 他让兼任翰林学士,和尚书齐泰一块参与国家政事,因此他对这个问题就更焦虑。朱允炆一问,他心里自然非常清楚,急忙去找齐泰商量。

黄子澄对齐泰说了建文帝的心事。齐泰说:“燕王朱棣握有重兵,而且素有大志,若削藩,得首光拿他开刀。”黄子澄忙说:“不行,燕王早有准备,先搞掉燕王很难成功。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先帝在位的时候,就多次违犯朝廷的约束,削去他们的藩王名号,师出有名。现在要削藩, 应该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的亲弟弟,削了周王的封爵,就剪去了燕王的帮手。”齐泰觉得这个办法很好,计划一定,他们连忙向建文帝奏报。正巧这时候有人告发周王违法,建文帝命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大军进到开封,突然包围周王府,把周王和他的妃嫔、子女一起逮捕,押回南京。建文帝下令削去周王封爵,废为庶人,发配到云南。

在审问周王下属官吏的时候,有人供出湘王、代王和周王关系密切,又有人告发代王在藩地有贪赃枉法和残暴杀人的罪过,建文帝下令把代王送到成都,让以贤德闻名的蜀王教育他。

这时候,有个官员叫高巍的,上了一道奏折给建文帝。他在奏章里说: “高皇帝(指朱元璋)封建诸王,为的是保护朝廷。但是诸王管辖的地盘太大,兵力太强,容易出祸乱。现在诸王骄奢淫逸,违犯朝廷法令,不削去他们的王爵,法令就不能贯彻;若削去他们的王爵,又有损朝廷的恩德。汉代贾谊曾经说过,要想天下太平,不如多封诸侯,可以省去很多力量。臣以为现在就应该近照贾谊说的办,不要用晁错削藩的政策。这样,可以缩小他们的封地,扩大他们的城池,分散他们的势力,藩王的权力不削弱。”建文帝觉得高巍的意见颇有道理,但是削藩的计划已定,只好把高巍的意见扔到一边去了。

接着,朝廷把岷王废为庶人,把代王押回大同囚禁起来,把齐王抓到南京加以幽禁。湘王听说建文帝派兵来抓他,一时气愤不过,在王宫里点了一把火,自焚而死。

这时候,建文帝怕人议论,想就此刹车,他对黄子澄、齐泰说:“我即位时间不长,就连续废黜了这么多藩王,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我看到此为止吧!”黄子澄、齐泰说:“先发制人者制人,不要让人制了。现在事情已经这样,怎么能不当机立断呢?”于是,下令逮捕燕王朱棣手下的官吏,燕王明白这是向他开刀的信号,自知无法避免,就起兵反叛朝廷,发生了“靖难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