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卫星通信

在通信发展的历史上,长距离通信一直是人们所期待的。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短波通信,通信距离从几百公里延伸到几千公里,人类的通信事业日益走向国际化。早在 1866 年,世界上第一条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就已敷设成功。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国际有线通信线路了。然而,无论是海底电缆还是短波通信,其覆盖范围都无法与卫星通信相比拟。只需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能实现全球通信,仅从这一点来看,卫星通信就已是实现国际通信最好的方式之一,更何况它的通信容量之大也同样受人青睐。因此,卫星通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通信密切相关。

1964 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成立。1965 年,该组织发射了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晨鸟”。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三十年间,国际通信卫星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七代,国际商业卫星通信组织在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上拥有 18 颗卫星,分别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上空,形成了一个

全球卫星通信网。我国于 1977 年正式加入国际卫星组织并参与其工作。

第一代卫星“晨鸟”自重 85 磅,有效带宽为 50 兆赫,只能容纳 240 路

电话或 1 路电视节目。国际通信卫星自第四代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它拥有 12

个带宽为 36 兆赫的转发器,目前最先进的第七代通信卫星则可以同时传送

10 万条双向话路加上四路彩色电视信号。

国际通信卫星的主要业务是国际电话通信,目前三分之二的国际电话都是通过卫星进行的。过去国际电话依靠海底电缆或短波通信,价格昂贵,数量一直不多。在七十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后,费用逐渐降到一般市民都能支付的水平,国际电话数量因此猛增,仅 1980 年美国一国的国际电话就达两亿次。

国际卫星还被用于大量全球性的电视节目转播或广播节目传送。我们收看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各类国际体育比赛以及国际会议、国际新闻都是通过国际通信卫星转播的。

除此以外,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还将通信卫星的剩余容量租借给各国,用于国内卫星通信。我国现已租用国际通信卫星转发器用于国内通信和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传送。

与以往的通信方式相比,卫星通信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它的容量大, 国际间组网方便,目前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信手段,承担了众多的国际电话、传真、数据通信、广播电视业务。即使在光纤通信异军突起的今天,卫星通信仍然以它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卫星通信的机动性强, 特别适合于各种临时业务,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大型活动都通过卫星转播,利用卫星的国际会议电视业务也很普遍。海湾战争中美国利用商用卫星建立了一千多条高速临时信道,在战时信息传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国际卫星组织的统计表明,卫星传输的故障率明显低于海底光缆。卫星的正

常工作比率平均为 99.9%,而海底光缆只有 97%左右。而且卫星即使遇到故障、一般只需要几分钟的控制、调度,就能恢复工作,而海底光缆平均每三年要中断一次,持续两、三个星期。在此期间,其业务由通信卫星来恢复。自从 1965 年 6 月第一次用卫星线路来恢复海底光缆之后,利用通信卫星来恢复海底光缆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处理程序。

卫星通信的巨大成功,使得国际间方便、迅捷、廉价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对新的通信方式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在卫星通信如日中天的七十年代,古老的光通信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在通信学界造成了非凡的轰动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