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交的礼节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初到陕北解放区,由领导委派两个小兵照料他的生活。一次,他对一个小兵说:“喂,给我拿点冷水来。”小兵绷着脸不理睬他。他又去招呼另一名小兵,结果也一样。在场的李克农同志对斯诺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叫‘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因为这里大家都称同志。”斯诺感到自己失检点(即不懂中国语言习惯),立即向两个小兵道谦,以礼相待。斯诺谈到的一件事说明了礼貌在社会交往中的极端重要性。礼貌是社交的润滑剂,能起到调节矛盾,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礼貌是社交的桥梁和纽带,能密切相互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友谊。人们往往把讲礼貌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个人来说,礼貌则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在社会生活中,谁都喜欢和一个彬彬有礼的人相处,而不喜欢和一个粗鲁无礼的人接近。处处能注意礼貌礼节,就会使你在社交中左右逢源, 无往而不胜;就会得到许多朋友,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人们从古就崇尚礼节,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把讲礼貌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古代学者颜元也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他认为礼貌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且还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礼貌教育活动。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又号召全国人民在进行四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活动。把讲文明礼貌作为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来抓,使全国逐步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风尚。

古往今来,我国许多仁人志士,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就非常注意讲文明讲礼貌。如历史上的“孔融让梨”、“张良拜师”、“将相和”等等的动人佳话,一直被传为美谈。周恩来一贯提倡与人交往要做到文明礼貌。他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有一次,北京饭店的朱师傅为总理刮脸,总理突然咳嗽一声。朱帅傅没提防,给总理脸上刮了个小口子。朱师傅忙道歉说:“我工作没作好,真对不起总理。”总理却亲切地说:“怎么能怪你呢!怪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幸亏你的刀子躲得快。”总理的一句话,把朱师傅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于微细处见精神。革命领袖居高位不盛气凌人,而处处以礼待人的高贵品质,水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不但在我国成为风尚,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日本就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日本人见面时,一般都脱帽鞠躬致意问候。日本的商店对顾客热情尊重,服务周到。在日本,孩子出生后, 开始懂事就要接受礼貌教育;就业时,也要根据各行业的“礼貌准则”再受教育。不讲礼貌的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新加坡也很注意文明礼貌的教育。据报刊报道,新加坡 1979 年 6 月 1 日提出了“待人处世,讲求礼貌”的口号, 要求创造一个协调人际关系和照顾彼此需要的愉快的社会环境。政府还制订了《礼貌手册》要求全国人民遵守。

资本主义国家能做到这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重视礼貌。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同学、朋友之间、邻居之间、亲人之间,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因不讲文明礼貌而发生争执、斗殴,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隔阂常有出现,有时甚至演出了各种人间悲剧。据某报载:有几个青年,中秋之夜相邀赏月。由于猜拳喊码互不相让,到最后打将起来,结果一死一伤。此种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鉴于此,每个人都应当学礼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