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学科的建立,必须以自己的确定任务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亦即没有特定的研究任务,学科只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 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创建交际心理学必须弄清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一、交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交际活动,无论是交际对象,还是交际手段,都是十分复杂的。对于那些投射到心理的各种现象,要作规律性的探索和科学的说明,这既为交际心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也使研究对象复杂化。

  1. 研究群体内外交际的心理现象

所谓群体交际主要指人群间的交际。这种活动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际活动,如社区与社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另一种是团体内各部门或这一群人与那一群人之间,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需要运用一定的交际方式进行接触。不论哪种交际,都与下列的心理现象有关;人际冲撞的心理倾向;群体意识的弃取心理;群体内外功能的修补完善意识等等。这都是交际心理学所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

  1.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是大量的、广泛的,极为复杂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有的随和,有的固执己见,有的一拍即合,如此种种,表现出与个体全意识相关的心理现象:个体“自我”意识实现的心理动因;每个人接人待物的心理原则;个人心理沉积的谋略手段;个人交际的气质、风格等等,交际心理学也需要予以探讨。

  1. 研究个体与群体交际中的心理现象

个体与群体交际活动,在当今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新形势下,日益频繁而广泛。应当知道,个体与群体交际,实际上是个体与放大了的“个体”的交际,重要的是要了解、熟悉群体总的心理定势,掌握其交际活动的整体目标。不失时机地利用其薄弱环节,奋力击破。当然,今天的个体与群体的交际,除了具有进攻的心理现象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中的求存心理,有悖于群体行为的离异心理,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趋同心理、服从心理等等。这些在交际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不能不给予高度注意。

二、关于交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我们为交际心理学确定如上的研究对象,这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给读者作简要的介绍,以及对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介绍对象远远达不到本书的立论要求。为加深对研究对象深入的了解,我们进一步谈谈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我们在介绍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一个核心:交际活动中人的自身价值和人的行为动因。所有的交际活动,无论是群体间还是个体间的交际,抑或是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灵的律动。没有心理活动,就没有交际活动。我们所以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的心理过程的揭示上,其原因也在此。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充分注意到的。

其次,交际并不是双方的简单对话,或作三言两语的交谈,而是进行货真价实的信息交换,哪怕是隐藏在心中的信息。既然如此,交际者必须慎重考虑:什么时候发出信息?向谁传递信息?而信息的承受者——交际对象, 也不能不反复琢磨:谁最先获得了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把信息搞到手?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必须想方设法弄清楚。当然,现实是复杂的,要弄清上述问题,交际者就必须掌握交际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有必要依据交际心理学所提供的研究对象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循循善诱。

再次,我们对于本书的研究对象的简述只是原则性的,高度概括的,没有具体涉及一些带有个性的问题。实际上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如果只是记住具体对象,不善于从中抽出原则,那么头绪越多,个性越复杂,学起来就越糊涂。如果不这样来认识交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可以抓住交际中的心理本质和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把握住交际心理学的整个体系。

三、交际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关于交际的发生及其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国内,远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就开始了交际活动。虽然他们活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都很小,而且大部分局限于血缘交际,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而且那时,人们对于交际的目的,并不置于优先地位,往往是优先接触交际对象,以突出对自身的认识,与当今交际有许多不同。奴隶社会,人们的交际不仅大大扩大了原有的领域,而且形成了一套交际理论和道德规范。人们以忠、孝、礼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准则,使人

们的交际活动能在一定的轨道中进行。例如孔子提倡“仁”的标准,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交际活动的局限,从思想和理论上为交际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另外,像墨子的“交相利”原则,荀子的“群而无分争” 的协调理论,都对交际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以儒家理论作为准绳进行交际的。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二是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交际理论,三是明末清初的戴震提出“人道”为“身之所行”的启蒙主义的交际准则。明末清初戴震主张“人欲尽遂”,强调自然之道,包含着民主意识和要求平等的思想,无疑使交际理论起了质的变化。我国古代的这些交际理论源于“人伦本位”的思想体系,产生于“人伦文化”这一十分肥沃的土壤和十分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儒家文化贯穿古今,历代不衰,根本点就在于它能通过改造个体来协调人际关系, 以达到社会的静态稳定。在国外,蒸汽机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交际更加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早在 1835 年,英国的乌尔写了第一本人际关系的著作《生产哲学》,遗憾的是,它没有为当时社会注意和承认。随后,1908 年费尧发表了《一般工业管理原则》一文,该文 14 条中有 5 条是谈人际关系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极其重视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这些理论仍然被冷落。直到“泰罗制”得到推广,“工作效率专家” 日益成为工人们憎恶的对象,交际与人际关系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交际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才日益兴盛起来。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分析人的自私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互相敦促、互相扶持的交际原则;卢梭认为平等是改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心是人类交际的内驱力。19 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欧洲已经确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了社会的最尖锐、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马克思深入研究人的本质后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揭示人的本质理论,砸碎了人们交际意识中的血缘锁链,挣脱了旧唯物主义的人的自然本质和唯心主义的先天性善性恶论认识的禁锢,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关于人际交往内驱力问题,马克思说:“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页。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须要发生社会关系。”①马克思关于人际间的交际理论突出人在交际中个体创造性和独立性作用,他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不可分性透视人类交际活动的发展趋向,使交际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在科学性上发生了一次飞跃。20 世纪初,国外更加注意交际应用的研究,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十分注意对人的研究。1918 年美国人事协会在纽约开会时,讨论了企业人事行政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人群关系”。1920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斯率先用人群关系的观点研究企业管理,并撰写了《职工在想什么》一书。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还组织小组,先后两次在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名的“霍桑实验”,小组成员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生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等,他们一致认为必须“重视人性”。随后他们提出的多种理论,尽管都是基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但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交际与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我们简述国内外的交际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人类从动物群中独立出来以后,就因群分而进行交际活动,随之而产生了交际理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逐步趋向于合理化、科学化。但对于交际活动中的心理研究,不但古代和近代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而且即使现代,深入探讨、研究的也不多见。这就告诉我们,交际心理学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立于科学之林。以前的一切研究尚未形成完备体系和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这就阻碍了交际活动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4 页。高质量开展。为此,我们面对现实,对人类的交际心理活动,尤其是对当前人们交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深入研究,对交际心理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对个体、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规律作充分的分析和认真的探讨,以期得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