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彼此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制约性,不可能绝对的自由自在、独断专行。一位阿拉伯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 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现实生活的严峻事实

告诉我们,人要生存,就必须磨练意志,广开思路,增长才干,索取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同别人打交道,从众多的对象身上汲取营养。交际是人们适应环境、丰富生活内容、发展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概括地说,交际是人类生存的密切伴侣,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手段。

一、需要是交际的前提

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反过来说,需要是人们交际的前提。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人们对必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的取舍,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存在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且随之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者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或褒奖,或喜爱,或积极的支持,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情感,或贬斥,或厌恶,或消极的反对。其根本的原因是看其是否符合需要。

我在绪论中曾提及过,需要是一个含义较为复杂的概念,人的需要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无外乎两种,一是生理需要,即机体需要,它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既类似于动物,又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人的爱好、快乐、邪恶、愤怒、恐惧和悲哀等六种最基本的情绪是动物所不曾具有的。另一是社会需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需要。这种需要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又引发人们情绪的本质内涵—— 情感。人类的多种多样需要,不仅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导致了人对交际的渴望和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除了生理需要之外,人的社会需要更有其极强的现实意义。社会需要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首先,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人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同步,有的甚至要超前思维。要注意捕捉信息,不断更新观念,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及其带有时代气息的符号标志,准确而又有普遍意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解别人的思想,做到因人因情境而异。其次,人类需要心理保健。要不断变化情感,调节情绪,疏导发泄自己的感情,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开阔胸怀,以使内心世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和节奏感。再次,人类需要加强自我认识。个体的智能发挥程度,不光是与态度的积极与否有关,而且与自我认识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人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才能实事求是, 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了解自己固然决定于个人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厂泛吸收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他人的正确指点,将有助于自我认识。由以上三个方面可见, 需要是交际的前提。

二、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人与动物区别之处是:人除了掌握工具与运用语言之外,从需要上讲, 人还是一个自觉追求功利的动物。人们进行交际,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曾经需要和正在需要的一切。需要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生命中。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努力奋斗,不断进取,涉足于荒野,驰骋于宇宙,以追求良好的活动效果。

然而人的需要,人对自己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活动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说,有欠缺就有需要。但人有各式各样的欠缺,高级的,一般的, 甚至是低级的,需要的对象也会随之而不同,存在着高低层次的差异。下面

我们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系统论来对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加以分析说明。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系统论对于需要层次性的探讨是深入的,具有借鉴意义。马斯洛认为,人有生存于自然的需要,又有行为活动的社会需要。这二者之中,重心应是社会需要。他把人类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在交际活动中,交际者明确这种层次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使交际对象优化和交际手段变化,卓有成效地提高交际功能。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需要的层次性对于个体来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结构。首先我们应当看到,马斯洛的七个层次划分法并不是均衡布局的,其中有主有次。总的说来它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社会需要,而中心之中又有一个制高点,那就是自我实现需要。就一需要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又有不同的需要层次。知识型与体力型需要层次显然是不同的,体力型的需要层次也有区别,从事建筑的工人,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对实现安全的需要,而农民则力求居安食饱,追求归属的需要。有知识的人希望实践自己的知识,但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求知的心理需要。其次是需要层次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哪一级的需要,每当某级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意识总是为之牵制着,成为此时此刻的最迫切需要,可以集中人的一切能力去实现此级需要。一旦此级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追求,上升到较高一级的需要。如生理需要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有对知识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以至于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总之,需要的层次往往集中于个体一身,有时由低级至高级,有时又围绕一个中心层次而同时作多层次的同步追求,需要的层次性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有了需要层次性的理论,就可以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交际意识,根据不同的需要层次自觉地确定交际手段,从而有计划地进行交际,以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个体需要与社会规范

我们所研究的需要层次,主要是以人类共同性愿望为出发点的。事实上个体是人类的一分子,个体需要的抽象,就代表了人类的需要,因此,当我们分析人类共同的需要层次的时候,其中不言而喻地也包含着个体的需要因子。

个体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需要是无穷尽的,因为个体正如人类的发展一样,一方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必须进行始终不懈的追求;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要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刚毅的意志,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样,个体就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个体,而是以大量的时间周旋于群体之中的个体。个体需要的真正实现,离不开群体的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摆脱不了人类社会的规范制约。

社会规范是社会生活中每个成员共同遵守、具有制约作用的行为规定, 它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有形的,如规定、协议、条约、规则之类,它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提出的一致性行动要求,然后用条文固定下来,便于行动和检查;一是无形的,如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共同观念,共同道德标准和伦理原则,必要的相互交际时的默契等等。例如

进公园必须买票,要爱惜园中的花卉草木,进课堂必须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人际交往必须坚持共同的道德标准,不能乱来,等等,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规定,都必须自觉地遵守。

交际双方也要遵守共同的规范。至少有些观念应当力求保持一致。如择善弃恶的原则,互促互利的精神,互敬互爱的心理,协调平等的交流,德才兼备的标准,都应当坚持。如果某种交际行动,忽视规范性要求,或者违背群体共同的心理原则,那就会受到非议、谴责,甚至制止,视为一种非法的活动。

在社会环境中,交际活动总是受着各方面的影响和支配的,而影响较为普遍的是社会规范。一个群体或组织所形成的规范,既是对群体或组织内个体行为的制约,又是衡量个体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要想使个体与群体或组织的要求协调一致,显示出同一价值取向,就必须自觉地遵从群体意向,顺从多数人的行为,服从于群体或权威人士的决定,使自己的行为与公众的行为相一致,表现出相符行为。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随大流”,为了顾全大局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在外界压力下而被迫产生的行为,都属于上述情况, 都是社会规范制约和影响的结果。在需要从众、顺从和服从的情况下,如果个体不表示出相符行为,而依然我行我素,或越轨行为,或作出不合群取向, 那就会偏离群体规范。这不仅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称赞,反而会受到大家冷落、歧视或排斥,甚至还会因此而吃苦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梅约主持对装配电话的年轻女工群体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了越轨行为不良结果。心理学家 E.沙因在他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对梅约的实验作过这样的记载:

该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有着某种“规范”,对那些事情是公正的也有一定看法。有些规范和该群体的生产效果有关,并且能够用一句话描述为:“做一天公平的工作,获一天公平的报酬。”换言之,该群体无形中确定了多少产量是“合理的标准”⋯⋯;不过,如果把疲劳作为唯一的限制因素的话, 工作效率是大大低于最好的可能水平的。但是,任何方面的越轨都会引起嘲弄、指责,社会压力驱使之恢复常规。如果这个人抗拒的话,就会产生社会排斥。①E.沙因的记载内容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那群年轻女工严格按照规范行为,既不多干,以免受到来自同伴的“假积极”的奚落,又不少干,不愿背上“磨洋工”的丑名,不干又不行。她

①E.沙因,《组织心理学》.北京:外文出版社,1965 年英文版,33 页”们慑于群体的各种形式的压力,首先是群体自己规定工作量的压力。这样,她们就不越雷池一步,按照规范行动,避免排斥、驱逐发生。

当然,社会规范也不一定都能产生积极作用,个体的赵轨行为也不一定都是非法的,有的因超前意识支配下的行为,还会产生相当大的创造力量, 不能一概而论。但那些不能为群体理解的越轨行为,会给个体带来压抑、恐惧。要坚持那种行为,必然冒极大的风险。当然,这应该说是在极少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此是从总的方面探索问题,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