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观——太平宫

太平宫又名上苑,坐落于风景绮丽的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正殿名为三清殿,配殿为三官殿和真武殿。

太平宫在崂山现存的所有寺观中,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道观,因建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来才改名太平宫。

在兴建太平宫的同时,宋太祖又兴建或重建了太清宫和上清宫,作为它的别院。

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建立道场

太平宫作为一座最古老的道观。始建于960年,是崂山有史料可考最古老的道观之一。据《胶澳志》记载:“太平宫,宋初敕建,乃华盖真人刘若拙道场。”

明代黄宗昌在《崂山志》中写道:“上苑,所谓太平宫者也。”明、清两代都留有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

太平宫最初叫太平兴国院,坐落在崂山东部的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

960年至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特意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一座道场,因此观建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来才改名为太平宫。

刘若拙生于924年,他从四川来到崂山建了一所茅庵,取名驱虎庵,并在庵中潜心修行。赵匡胤称帝以后,就召见了他,封他为华盖真人。从此,刘若拙成为崂山著名道士之一。992年,刘若拙在即墨逝世,随后葬在城郊的玄真宫,他的墓地一直保存完好。

太平宫位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麓,背山面海。可谓是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景色非常绮丽,是崂山的主要游览区之一,也是自此而南游览崂山的第一处名胜。太平宫在1190年至1195年得以重修。

到了明代,1566年和1653年,清政府在重新修缮太平宫时,立了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太平宫的建造历史。

太平宫以西绝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内纵横各数丈,高敞如厦。洞顶镌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图案。洞旁眠龙石上,镌有“犹龙洞”三字。宫北山坡下有涧水喷涌,相传曾有农人见白龙游泳其中,名白龙涧。

涧底巨石累累,横跨两岸,水从石隙下泻,称仙人桥。宫东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狮,张嘴作怒吼状,名狮子峰。峰巅岗峦平敞,云气弥漫,有“狮岭横云”胜景。正殿名为三清殿,配殿为三官殿和真武殿。

太平宫的殿宇,呈“品”字形,院门的照壁上单线钩刻“海上宫殿”四个大字。四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传说是建太平宫时镌刻的。

正殿古时祭祀三清和玉皇,在配殿以东祭祀三官,以西供奉真武。后人在修整时,又重新增塑了一些神像。在太平宫的西院辟有茶室,院中有“龙涎”井。在井边石上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一首诗。东院有钟亭,内悬后人铸造的一口仿古铁钟,名曰“上苑晓钟”。

走出太平宫的东院门,便可看见崂山著名的异石“绵羊石”和奇峰“狮子峰”。

绵羊石是由几块天然巨石叠加而成,又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其外形就如一只人工雕琢的绵羊,跪伏于山坡之上。只要在特定的角度和光线下望去,不但外形酷似,而且口眼皆备,在崂山的象形石中,以此为最。

狮子峰在绵羊石以北,面山背海,上刻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题的“山海奇观”四字。在近峰巅处有一形如狮吻的洞庭,洞内可容10多人。洞壁上石刻重叠,字迹依稀可辨,有明代蓝田、陈沂等人于1553年的题刻,以及金代游人1194年的题字。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为人耿直,敢谏而无所忌,“直声震一时”,晚年退居故乡崂山县蓝家庄。

陈沂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参政,善诗工画,擅隶篆,为当时的“金陵三俊”之一。他任职山东时,曾多次游历崂山。狮子峰侧有他的亲笔篆书“寅宾洞”三字及诗一首:

潮涌仙山下,楼台俯视深。

赤阑横海色,碧丸下峰阴。

片石千年迹,孤云万里心。

举杯清啸发,振叶欲空林。

陈沂所题的“寅宾洞”,源出《书经》:“寅宾出日”意谓恭而敬之引导日出。由此,在狮子峰上看海上日出,名“寅宾出日”列为“崂山十二景”。

山东提学邹善在1568年游太平宫时,又在狮子峰上题“明明崖”三字,并吟诗:

闲玩明明崖,日月递来往。

沧波渺无涯,空明绝尘想。

“明明”即明亮,如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日,何时可掇。”又意歌颂帝王,见《诗经》:“明明上天,照临下士。”

近年重修太平宫时,于狮峰东侧镌“狮峰观日”四个大字,气魄相当宏伟。峰巅设围栏及石凳等,供游人小憩。附近还镌有诗人和书法家的诗和墨迹。

太平宫的西侧有一个如大厦般的石洞,洞侧长石斜欹,名为眠龙石,眠龙石中央有诗文石刻,文为:

绿树依稀侣雁行,玉泉错落水淙淙。乾坤此洞留其境,风雨危镌连巨松。狮子口中浸石乳,仙人树上竖霞幢。合当不尽登临兴,霞满松筠月满窗。

门藤呼客入云门,风雨岩棱势如吞,仙犬伏云行白日,山猿收果渡黄昏。樵人漫言餐霞术,道士常浇种玉园。到此可偿廛市愿,便从何处问天孙。

此洞原名“老君洞”,邹善“到此一游”时,认为其名不雅,随行的即墨县令杨方升取《史记》中“老君,犹龙也”之意,改名为“犹龙洞”,并书于左方的石上。犹龙洞顶的巨石,名为翠屏岩,又名混元石,上刻星斗图案,是道家练功作法的地方。

从犹龙洞北侧向下,走过盘山石渠,长涧夹山,流水潺潺,民间传说此处曾有白龙潜伏,故名白龙涧。涧上有几方大石相接,平坦如桥,名仙人桥。

过桥登上山半坡,便见白龙洞。此洞全是巨石叠架而成,旧时祭祀道教全真派北七真马丹阳和丘处机等。此洞虽与犹龙洞等不相上下,但因镌有丘处机的题诗,而且书、刻较佳,保存完好,所以久负盛名。

丘处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国师,尊为神仙,总领道教,又号长春真人。他数次游览崂山,留下了许多诗词和手书,其中以镌于白龙洞的七绝20首最为著名,而且不乏佳作。如:

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

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

重关复岭势崔嵬,照眼云山翠作堆。

路转山腰三百曲,行人一步一徘徊。

这些诗作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崂山的迷人盛景。诗前有序云:

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嵬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三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以畅道风耳。

诗末镌“泰和戊辰三月日,栖霞洞主柴悟真刊石。野人王志心、刘志宽”。

金代泰和戊辰为1208年,筹办刻石者柴悟真当为其时太平宫的住持,王志心、刘志宽是石匠。其时,丘处机60岁。这20首诗传为丘处机手书,但尚无确凿史料可证。

[旁注]

黄宗昌 字长倩,号鹤岭,即墨城人,明末清初人。1622年,黄宗昌中壬戌科进士,授雄县令。当时,宦官魏忠贤的党羽猖獗,黄宗昌到任后,立即将雄县境内横行不法的阉党一一正法。黄宗昌晚年,在崂山修筑玉蕊楼隐居,寻胜探奇,吟诗抒怀。著有《崂山志》等文稿数十卷。

刘若拙 号华盖真人,唐宋间人。他自幼在罗浮山出家入道,拜师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他成道后云游到崂山寻访师叔李哲玄,便留在崂山修行。当时崂山里猛兽较多,刘道士勇驱虎狼,山民为他所居的茅庵赠匾“驱虎狼庵”,简称驱虎庵。李哲玄去世后,刘若拙入主太清宫成为道长。

崂山 古代又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其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陈沂 初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明代人。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坡。1517年进士,官至编修。工诗文书画,与顾璘、王韦合称“金陵三俊”。相传他在六七岁时就能模仿前人画迹。他在做官的历程中,对于所经历的名山大川,都留心观察,临写成为画卷。

参政 官名,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助理,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元中书省设参政,明朝在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清入关前六部、理藩院有承政、参政。1644年改为尚书、侍郎。清初,各省布政使下酌置参政、参议。1753后不再置此官职。

提学 提督学政的简称。古代设置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1103年,在各省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后历代都有设置,但名称不一。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改为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废此职位。

国师 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法常为始。佛教东传后,西域也有国师的称号。元朝的国师兼有政教的权力。明朝之初,朝廷虽仍沿用元制,但其声势已远不如元代。

赵匡胤(927年~976年),大宋王朝的建立者,祖籍河北省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的次子。960年,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他在位16年,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1227年,病逝于天长观,终年80岁。元世祖时,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阅读链接]

关于太平宫名称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说,太平宫的三个怪石原是一整块巨石,被一个螃蟹精占据。每天早晨,它都变成一个妖娆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

当有人循着这凄切的哭声找到它时,它便原形毕露,吃掉来人。久而久之,这只螃蟹精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灾难。

后来玉皇大帝知道此事,便派雷神除掉螃蟹精。只听巨雷一声响,螃蟹精化成灰烬,巨石也被击成几块。从此这里便太平无事,因而人们把这里叫“太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