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丹凤门和玄武门
大明宫共有9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
除正门丹凤门有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3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
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钻探,因受居民住宅所限,当时只探出了3个门道,明确了丹凤门遗址的位置。
近年的考古挖掘表明:丹凤门的门道为5个门道,和历史的记载“天子五门”相符,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规模比北京天安门还大。
钻探和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基址主体由门道、隔墙和墩台3种夯土结构浑然组成。门道共有5个,除西边的3个门道及其相邻隔墙和西墩台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和东墩台遭到严重破坏。通过钻探发掘可知东部外轮廓与西部大致对称。
丹凤门保存较好的3个门道宽9米,残存进深23米,隔墙宽3米,门道地面较平整,局部可见均匀而密集的圆形小夯窝。
丹凤门门限位居门道中部偏南约4米处,现存的3个门限坑东西处于同一直线上,坑内皆有残存火焚后余留的木炭块,门限两侧置有石门砧。门道两侧的夯墙下皆置有南北排列的长方形排叉柱坑,个别柱坑中尚保存有未曾移位的石础,顶面中央凿有长方形的卯眼。
丹凤门西墩台夯基南北长33米,东西最宽处达15米。其西南部转角与城墙衔接处地面保存较好,局部残存有包壁砌砖。
由此可知,丹凤门主体基台外壁应是以长方形砖包砌而成的。
丹凤门基址主体两侧与城墙和马道相联结。东、西城墙均宽9米,其中西城墙保存较好,东城墙遭毁殆尽,残存高于地面约一米。东、西马道紧贴城墙北侧,与东、西墩台相接。
丹凤门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尤以长方形砖、板瓦、筒瓦和莲花纹瓦居多,也有少量的绿釉琉璃瓦、鸱尾、铁泡钉和石构件残块。
丹凤门部分砖瓦上戳印有纪年文字,其中一瓦块上有“宝”字样,应是唐玄宗时期修缮丹凤门楼的珍贵遗存。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残片,其中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为珍贵。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未央区坑底寨村。门基座平面呈长方形,它只有一个门道,相比大明宫南面正门丹凤门5个门道,显得窄小了许多。据记载,玄武门上有门楼建筑,是宫城护卫重兵驻扎之地。
在西安有两座玄武门,一座遗址在大明宫北,另一座遗址在太极宫北,是“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随后,李渊诏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玄武门也因为此次政治事件而名扬古今了。
玄武门之所以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与唐代皇宫的规制有关。
在唐代,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键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
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驻有雄厚的兵力。
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朝廷,乃至整个国家。所以,玄武门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地位非常重要。
[旁注]
卯眼 木器部件相连接时插入榫头的凹进部分。清代梁同书《直语补证·笋卯》:“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虚谓之笋,以虚受盈谓之卯。故俗有笋头卯眼之语。”
鸱尾 称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即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
玄武门 是北宫墙正门,也是单门道形制,当时门址上有门楼,门道宽约5米,道中横置一个石门槛,为行车方便,又在石槛上凿出两个相距1米多的车辙沟槽,反映了唐时车制的两轮之距。
李元吉 名劼,小字三胡,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窦皇后所生。高祖太原起兵时,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太子李建成同时遇害,终年24岁。
北衙 军事机构名。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隶属宰相府,由宰相管辖,分隶十二卫;北衙为禁军,有羽林、龙武、神武、神第四军,由皇帝直辖。意在“文武区别、更相检伺。”因宰相办公处设在皇宫南面,故称南衙,禁军总部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北衙。
丹凤门 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丹凤门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我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李建成(589年~626年),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对唐朝的建立颇有贡献,曾统兵平定河北的刘黑闼。后其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箭射死。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642年,又追赠“隐太子”。
[阅读链接]
丹凤门始建于662年,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757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