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当政后对明堂的拆建

武则天时期,曾在明堂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一代女皇的丰功伟绩。

然而,当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武则天时的一些宏伟建筑物先后被毁掉。

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势日隆,曾先后5次移居东都,在洛阳主政近11年,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

这时的大唐帝国依然是两京并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在唐玄宗眼中,东都依然是第二首都。帝国的心脏,东西两京,攘外安内,共同撑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

717年,唐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722年,又恢复了“明堂”旧称。

738年,玄宗认为洛阳明堂“体式乖宜,违经紊乱,雕镌所及,穷侈极丽”,遂于诏令将作大匠康素往东都毁明堂。

739年,唐玄宗下令毁了明堂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次年又改新殿为乾元殿。

史料记载:

素以毁拆劳人,遂奏请且拆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逸。

这座新殿依旧叫“乾元殿”。后来,佛光寺着火,延烧廊舍,又改新殿为“含元殿”。可见这时的明堂,被拆掉了最上层,去掉了通心柱,并在中层鼓座上改置了八角形攒尖顶,其高度有近60米,依然是个体量庞大的巨型建筑。

后来在战乱中,命运多舛的明堂又经过两次焚烧,于762年轰然倒塌。

唐明堂,作为帝国国运的象征,它的命运也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盛衰沉浮、荣辱变迁。它曾经是以世界第一的高度傲然于世,睥睨天下,可最终还是在战乱中化为焦土残垣。

后人在明堂的遗址上又建了新明堂。新明堂并不是对原有明堂的复原和仿造,而是一座多功能的钢结构保护棚。它保护和展示历史上明堂的遗址,其底部从东、西、南、北三层台基向上层层收拢,最后形成八边形攒尖坡屋的保护棚。

新明堂高约21米,宽105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建筑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共分2层。

首层除供游客休息外,中心还有一个与底层联通的共享空间,在这里可以直接俯瞰遗址中心坑柱和各圈夯土带,底层其余部分是4个多功能展厅,分别位于东西南北4个方向,象征着古代明堂内的名堂、玄堂、青阳、总章四堂,一定程度上再现当年皇帝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更新,对珍贵遗址的保护措施也会更加先进。明堂虽已不再,但明堂的风骨却千载流传,时时向人类展示大唐盛世的风采。

[旁注]

开元 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初年,政治稳定,史称“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三秦 原指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被项羽封在关中地区为王的秦朝降将,后成为我国陕西省的别称。也可以指陕西以地理气候差异由北至南三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后来三秦成为地理名词,指关中地区,见于“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北史》等。

攒尖屋顶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单数的较少。如:有三条脊的,称为三角攒尖顶,有四条脊的,称为四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圆形,没有垂脊。

[阅读链接]

继武则天以后,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发展军事,巩固边防,使得天下大治。

开元末期,唐玄宗却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没有进取之心,亲佞远贤,朝政渐废。到了天宝年间,玄宗已不出长安,东都的重要性已渐被遗忘,这也为大唐的急剧衰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