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各殿的设置与功能

大明宫内的延英殿、麟德殿、三清殿、太液池和梨园等建筑大部分以生活和宴游为主,真实地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精神生活。

延英殿是大明宫留存的遗址之一,属于内宫的宫殿。这座宫殿规模不大,却由于历史的机遇,一度成为大明宫的权利核心。

中唐以后,下朝之后的时间里皇帝如果认为有事情需要商量时,会让大臣到延英殿议事,而大臣们如果认为有紧急情况需要面见圣上,也可以写下奏折要求开延英殿,这种奏表叫做“牓子”。

唐代宗即位之后,宰相苗晋卿年老体弱,走路时双腿发软,步履蹒跚。代宗特许他每隔一天到政事堂办公,享受“入阁不趋”的待遇。入阁不趋就是允许你进入宫殿拜见皇帝时可以慢慢地走过去。

唐代宗还特意在偏殿延英殿召见苗晋卿,《新唐书》中记载“宰臣对小延英,自晋卿始。”相对于宣政殿、紫宸殿这些正规的场合而言,延英殿属于便殿,大臣在这里议事可以直接面对皇帝,少了许多繁琐的礼节,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随和。

能够在被召到延英殿议事表示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因而成为大臣们的一种荣誉。

散朝之后,皇帝回到内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紧急事件发生,宰相也可以要求皇帝驾临延英殿议事。

唐武宗时期便在延英殿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841年,在宦官仇士良的劝说下,刚刚即位不久的唐武宗下诏派中使前往潭州和桂州诛杀前宰相杨嗣复和李珏。傍晚时分,户部尚书杜悰得知这个消息后,驰马前往安邑坊宰相李德裕的住宅,请他出面制止。

杜悰对李德裕说:“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

当时李德裕正在家中休假,第二天早上,他便同其他几位宰相汇集到中书省,李德裕写下奏表,要求唐武宗开延英殿重新商议此事。第一封奏表递上去以后未见回音。

中午,李德裕又写了第二份奏表,并让宦官转告唐武宗,即便是到了晚上,李德裕等人也会在这里等待,还是请圣上到延英殿来。一直等到下午,宫中终于传出消息:圣上将在延英殿召见几位宰相。

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李德裕等人甚至要流着眼泪劝说唐武宗收回成命,最终杨嗣复和李珏两人免于一死,唐武宗说:“特为卿等释之。”

按照通行的牛、李两党说,杨嗣复和李珏属于牛党,和李德裕是对手,由此可以看出李德裕出手相救并非出于私情。

李德裕认为这件事必须和宰相商议,如果皇上越过宰相直接下达诏令诛杀这两个人,是违背制度的,听之任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衡将会被打破。

795年,宰相陆贽被贬,甚至有消息说唐德宗怒气未消要杀了陆贽。谏议大夫阳城说,不能让天子信用奸臣杀害无罪的人。他带领众谏官前往延英殿上书替陆贽喊冤。

元稹在回忆阳城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时写道:“延英殿门外,叩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这次跪在延英殿前上书是谏官们的一次大的行动,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谏官们并没有受到重视。有一段时间谏官减员后就不再重新补足名额,结果满朝只剩下两个谏官,一个是谏议大夫韩皋,一个是拾遗归登,而这两个人的处境也不妙。

唐朝朝廷机构的官员在上班时能享受一顿免费的工作餐,当时的宰相下令停发了归登的伙食费,让他去中书舍人那里蹭饭,朝中的官员戏说:“韩谏议虽分左右,归拾遗莫辨存亡。”

因此,阳城等人这次跪在宫门前上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80岁的金吾将军张万福听说有谏官伏阙上书后,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现场,高声祝贺说:“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

“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中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部,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

根据勘测,麟德殿原有前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个亭子,后殿左右各建一楼,周围环绕有回廊,将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

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遣唐使的活动。

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这是他第八次作为遣唐使来到长安。

粟田真人在日本文武天皇时期的官阶是“朝臣”,职务相当于户部尚书,这一次他带来的许多地方特产让武则天很高兴,于是女皇便在麟德殿赐宴并授予了粟田真人“司膳卿”的职位。

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000多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侧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4座殿堂前后紧密串联而成,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殿堂。

在麟德殿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用廊庑围成庭院。

麟德殿建筑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和丰满。

麟德殿下有两层台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三殿均面阔9间,前殿进深4间,中、后殿约进深5间,除中殿为两层的阁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

在麟德殿中殿左右有两座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两座楼,称为郁仪楼和结邻楼,都建在高7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两亭,自两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东西两侧有廊,至角矩折南行,东廊有会庆亭。

在麟德殿举行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3000多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故殿前极可能是宽敞的广场。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宏大建筑群。

三清殿是大明宫内等级最高的道教建筑。三清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角,台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原来是楼阁式的建筑。

宫殿修筑在高为14米的高台上,非常醒目。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宫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深厚的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

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和皇室都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则成为大明宫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唐代道士在宫廷中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李唐王朝的始终。唐初,他们竭力宣传李唐王朝与老子的亲属关系,奠定了道士们在宫廷中活动的基础。

中唐时期,他们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响由宫廷扩展至民间,在“开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奉道教的风气。晚唐时期,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诺下,取得了一次“兴道灭佛”的胜利。

隋末时期,道士王远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渊“密传符命”,还预告李世民将成为“太平天子”,李渊闻之大喜,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紫丝霞帔和缕金道冠,后来李世民又追加其为光禄大夫,赐予茅山建太平观,度侍者21人。

道士薛颐在618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谓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道士歧晖,则在李渊起兵时吹捧他是“真君来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并为他设醮祈福,祝他克定长安。

后来,李渊、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们不仅对道教格外青睐,而且虔信太上老君与自己同姓李,定会念及同宗之谊而对李氏天下格外垂怜。

另据文献记载,620年,有一个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见到一位骑着朱鬛白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诉他,你去转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贼乱后,子子孙孙可以千年为天子,吉善行便转告了李渊。李渊听后便在羊角山为老叟立了庙。

这老臾不消说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渊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

625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从这时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除武则天时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风得意,大受青睐。

在那个时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观几乎无处不在。东都洛阳的玄元皇帝庙,一派“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气势。长安的太清宫设置了两丈多高的汉白玉老君像,旁边又以汉白玉雕了玄宗侍卫这一老祖宗,更显出雍容肃穆。

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观,则是:

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并清……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

其他如华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处也都遍布着道教的宫观,就连僻远的深山野谷,也有着道教的踪迹。道教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据说他还曾受过三洞法箓。他“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结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天竺方士的延年之药,中毒身亡。

唐高宗对道教更是亦步亦趋,“令广征诸方道士,合炼黄白”,又请道士“合还丹”。

据说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高宗就将他召到京师景龙观,“恩宠莫与为比”。

唐睿宗则请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为自己烧香供养,祈神保佑。唐玄宗对道教的热情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卢鸿一、王希夷、李含光、马承祯、张果等当时最著名的道士请到长安来,加官封号,百般宠信。

他不仅自己煮炼丹药,登坛受箓,还要大臣百官统统去三清殿听讲老庄。

他不仅把太上老君敬奉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当做亲戚,划归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处置,只由道教戒格处分甚至还要把玉真公主嫁给道士张果。由此可见,三清殿在唐朝大明宫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了。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遗址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地处龙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

传说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那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来居住。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入海寻找仙人,未果。汉武帝想念不已,便想出一个办法。他派人在长安建章宫的北面挖一个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为山,高60多米,造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历代相传:凿大池比作大海,堆三座土山比作仙山。唐大明宫太液池也是如此。

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据了解,太液池中的三座仙山目前已有两座确定了具体位置,其中一座为蓬莱仙山。

蓬莱仙山位于太液池西池的中部,是太液池的主岛。考古工作者对其南岸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水池和亭类建筑遗迹,在岛的南边,还分布有两组立石组成的景石群,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蓬莱仙山原是座园林式的风景岛屿。

从底层堆积及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和北部的发掘来看,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时期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一米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略高。

在对太液池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在池底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清理出一条宽沟以及沟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建筑遗迹。宽沟的平面呈V字形,折口向北沟长70米。

建筑遗迹位于沟底,主要保存有16排的圆形柱洞,每排柱洞又由两行平行的柱洞组成。这些成排的柱洞组成了10余个建筑空间,使整体呈均衡对称的双翼式。

在沟底的生土面上,可见明显的浅灰色薄层淤泥,显然沟底曾进过池水,专家表示:沟中建筑原为水上建筑。这种专门挖沟,然后在沟中进行建筑的方式还比较特殊。

在沟底,还发现了栏杆石等七八种青石质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不少花纹砖、方砖、莲花纹的瓦当等。专家推测,这组水上建筑肯定规模不小。

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岸坡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附近发现了较多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推定: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

太液池出土文物种类也较多,计有砖瓦、石制品、陶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及其他等七大类。

在出土的砖瓦中,多见带铭文的长砖、方砖、板瓦、筒瓦。铭文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纪年或月份、窑名,如“匠趙吉”“使窑”等。陶瓷器中则有制作精美的三彩注壶、三彩盆、三彩枕以及带“官”字款的碗底等。

考古工作者还首次发现了一枚圆形的唐代钱币砝码。砝码制作精美,当面正中饰一莲花,环花有三朵祥云,其发现是研究唐代钱币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太液池还发掘出土了一些数量较多、大小不一的蚌壳和螺壳类水生动物及打水用的吸水器等。

太液池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园,位于大明宫内廷,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场所的中心地区。据史书记载,大明宫太液池环池有游廊400间,从池北至玄武门,有多处殿堂楼阁。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曾经在《太液池歌》中描绘的情景又仿佛浮现于世人面前:

腥鲜龙气连清防,花风漾漾吹细光。

叠澜不定照天井,倒影荡摇晴翠长。

平碧浅春生绿塘,云容雨态连青苍。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梨园位于大明宫太液池一带。这里是皇室游乐和休闲的地方,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离宫别殿,酒亭球场。

史料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和舞蹈,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天赋,由他倡导并确定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从而使唐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综合艺术学校,唐玄宗也因此被尊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梨园有内廷梨园与宫外梨园,两种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点,教学内容是对梨园艺人传习法曲。

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等,他们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当时音乐界的精英,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唐中宗时期,梨园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榭亭球场等,专门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

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

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

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人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

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

唐玄宗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为更进一步提高乐工、乐伎的音乐素养与技艺,使乐才源源不断,在梨园法部专设了一个音乐“少幼班”,即小部者。

“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为唐代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储备。这种对于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性的音乐教育尝试,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少见的。

此外,梨园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艺术团体,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1000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排练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马上就会听出来并加以纠正。唐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

一次梨园排戏,唐玄宗李隆基看得兴起,也换上戏衣,参加表演,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

梨园的设置,对唐代歌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对此是有贡献的。所以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梨园神了,也有的人叫他“老郎神”。

为什么俗称梨园神是老郎神呢?因为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老”是“小”的昵称,小儿子常被叫做老儿子。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小儿子,即老郎。唐玄宗也常称“三郎”。

在史书有关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记述中也有三郎之说。这就是三郎的由来。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给梨园弟子们排练时,常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

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都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是个白脸的漂亮男子模样,身穿黄袍。这就是他们戏曲行所供奉的行业神“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这位梨园神是谁,不消说,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在梨园里,宫女谢阿蛮备受皇帝宠爱,所以一直跟随唐玄宗。她不仅是唐代时的舞蹈家,她还是我国著名的宫廷歌舞艺术家,她擅长舞蹈,尤其以舞《凌波曲》而流传于世。

这些唐时的舞蹈家、音乐家、宫廷歌舞艺术家欢聚一堂,酣奏《凌波曲》,与相匹配的舞蹈者,必然是当时出类拔萃的舞蹈家了。

这良辰美景,人间妙曲,配上阿蛮那罗袖飘香,出水芙蓉的舞姿,简直是人间仙境了。

[旁注]

李德裕 唐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李德裕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

陆贽 字敬舆。嘉兴人,原籍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为唐德宗宰相,后遭流放,赠兵部尚书,谥曰宣。在嘉兴市嘉善县惠民镇,有陆贽墓遗址。

马球 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也就是现今的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

唐睿宗 名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712年禅位于子唐玄宗李隆基,称太上皇。

温庭筠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李龟年 唐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羯鼓 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古时,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

唐代宗(726年~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代宗于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

唐武宗(814年~846年),武宗即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唐武宗崇信道教,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唐中宗(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5年半,710年猝死,终年55岁,庙号中宗,谥号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阅读链接]

大明宫延英殿在唐前期默默无闻,但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其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却日渐提高,就其在政治方面的作用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含元、宣政、紫宸等三大殿。

延英殿的功能除了作为“延英召对”的场所外,还有群臣向皇帝问起居、延英奉觞、延英奉慰、延英中谢、召见官员、面授官职、召见外来使者、举办宴乐等许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