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6 岁学习钢琴,8 岁登台公演。身为法语教师的父亲,坚持肖邦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完成普通教育的学业。16 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并创作了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他 1830 年赴维也纳后,华沙先后发生反抗沙皇的起义和俄军重新占领华沙的政治事件。在激愤的心情下,写出了《C 小调“革命”练习曲》、

《D 小调前奏曲》等作品。1831 年定居巴黎,结识李斯特、柏辽兹、贝利尼、梅耶贝尔、雨果和巴尔扎克等著名艺术家。他是音乐史上不多见的只开过三十多场音乐会的大钢琴家。主要在沙龙演奏,是巴黎上流社会极受欢迎的艺术家。1837 年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结识后恋爱同居十年,形成创作上的重要阶段。1847 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严重的肺结核病日益加剧,1849 年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贝多芬在钢琴上表现管弦乐队

的效果,李斯特则把钢琴视为万能乐器,而肖邦探求的只是钢琴的效果,创造了自成一派的钢琴艺术。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在他成熟的作品中,没有一首是依赖传统的形式或手法的。他是在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中与贝多芬式的匀称结构、主题发展的音乐思想距离最远的一位作曲家,他的艺术是随想、即兴式的。乔治·桑曾这样回忆肖邦的工作情景:“他的创作能力是自然而又不可思议的,他无须努力或是预先准备即可获得之,⋯⋯但他的创作却是我们见过的最伤神的劳动,为了修饰某些细节,要经历不断的尝试、犹豫不决和发些脾气。”肖邦的音乐虽也与诗歌、舞蹈有联系,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肖邦的音乐从不是描绘性的。一切幻想、隐秘、激昂、悲伤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诗意的抒情性的自白,他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在 1830 年离开波兰时写了第一首马祖卡舞曲,他一生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马祖卡舞曲。51 首马祖卡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表现了他对祖国永久的思念。他把这种波兰民间舞曲上升为艺术音乐体裁。波罗乃兹舞曲长期以来是波兰的一种华丽的贵族舞蹈音乐,肖邦的几首优秀的波罗乃兹 OP40、NO.1、A 大调,OP44、f 小调,OP53、bA 大调已成为缅怀波兰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的史诗。在短小的体裁中肖邦更富于创造力。24 首前奏曲是他沉迷于巴赫音乐时创作出来的,它们不再具有前奏曲的性质。这些独立的小曲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新颖的和声手法。他受菲尔德影响写的梦幻般的 19 首夜曲。3 首即兴曲与前两种体裁一样是肖邦最让人感到亲切的体裁。他为钢琴技巧练习而作的练习曲也是富有诗意的。他首创了器乐的叙事曲。《g 小调第 1 叙事曲》(OP23)受波兰爱国诗人密兹凯维奇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音乐的布局和形象体现了长诗的叙事性质和精神。 《f 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则具有幻想和色彩的性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已无这种体裁原有的戏谑,而完全是一种严肃、刚强有力、热情快速的音乐。肖邦还写有两首协奏曲、3 首奏鸣曲及圆舞曲、船歌、摇篮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