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东北填空

对东北这个火坑以及陈诚的“金蝉脱壳”,卫立煌内心十分清楚。但在蒋介石高帽乱飞的强大攻势下,卫立煌再一次手痒起来。正当卫立煌踌躇徘徊之际,报端却登出了卫立煌被任命为东北“剿总”的消息,蒋介石也打来电话,约他共进午餐。蒋介石一见卫立煌,便先发制人,滔滔不绝地给卫立煌布置东北事宜,仿佛卫立煌早已是东北第一把手。饭毕,一群记者蜂拥而上,卫立煌在闹剧中进入了东北火海。

1947年的冬季,是卫立煌感到最寒冷的一个冬季。这倒不是因为他从江南来到东北的缘故,舒适的沈阳官邸里还是温暖如春的;倒是前途莫测,胜利无望,使卫立煌感到寒气逼人。

“陈诚在这个‘剿总’司令部大楼里才呆了5个月就犯了‘病’,一走了之。难道我就没有病,就非得让我替他背这口黑锅?”卫立煌越想越气愤。

与陈诚相比,卫立煌更了解自己的对手——共产党。当年在江西三至五次“围剿”时,他是军长,与红军作战颇有体会,他没有陈诚那股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劲儿,而是处处谨慎小心。他常对部下说:“消灭共产党根本不可能。在江西兵力那么多,剿了那么久都不行,如今在东北能有什么希望?”

更重要的是,在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也十分了解自己的“总裁”和“领袖”,深知蒋某的为人。蒋介石反复无常、阴险狠毒,权欲和虚荣心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哪一位正直之士赞扬过这位独裁者?就连美国的史迪威将军,都称蒋介石是“老滑头”、“响尾蛇”。他老蒋平时重用的全是奴才。危难之际,可能起用个把有才干的人,但最后的下场呢?甚至连老蒋自己下令干的事,到头来也翻脸不认帐。当初张学良奉命弃东北,替老蒋背骂名,后来蒋介石还是不念旧情的。现在若在东北稍有闪失,恐怕也会成替罪羊。

卫立煌上任后才知道,形势比自己过去想象的还糟糕。于是,他打定两条主意:一、绝不以主力与共军硬撞瞎碰;二、固守大城市,保存实力以观战局发展。解放军发动冬季攻势的后期,连连攻城略地,卫立煌此时接过指挥职务,完全采取集结固守的办法,将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任凭各地守军频频告急,呼天喊地;任凭蒋介石急电催促,他就是按兵不动。其理由是:“共军的战术就是围城打援,我不会上圈套的。”解放军的“冬季攻势”直打到1948年3月15日才结束,卫立煌都是照此办理,稳作壁上观。

卫立煌的稳当劲儿气坏了蒋介石,他真后悔不该让这个他最不喜欢的将军到东北去。此人素有抗命之习,对最高统帅也常常不买帐。在抗战期间,就是这个卫立煌,居然认为“八路军能打仗,保持了国民革命军的传统”,主张像对待国军一样给八路军补充给养弹药。后来将他软禁在成都两年,还是不知道厉害,遇事仍然处处作梗。想到这里,蒋介石再也忍不住了,致电急令卫立煌将主力从沈阳撤至锦州,全力确保沈阳、锦州一线,与华北集团打通联系,连成一片。这招确实是相当厉害的。

卫立煌读着蒋介石的电报,禁不住连连冷笑。打仗不能一厢情愿,按现有兵力,既守沈阳,又打通北宁线,不是白日作梦吗?卫立煌看得出,蒋介石明知沈阳主力有被共军歼灭的危险,早有将主力撤至锦州之意;但又不愿承担政治上、外交上的风险,怕担丢掉东北的罪名,怕失去与美国人讨价还价的砝码,故又有确保沈锦一线之说。将来打不通北宁线,是卫立煌之罪。蒋介倒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卫立煌几乎能从电报的字里行间看到蒋介石那阴险的笑脸。他决定不执行老蒋的命令,继续坚守沈阳,向南京要钱、要粮、要兵,待部队整补训练完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