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省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在汉代就已经誉满天下,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明清时期,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明清时期,蜀绣产品是朝廷的专业型产品,相对于其他绣种来说,蜀绣是“产业型”发展的,从业者也相应地就是产业型工人。

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

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蜀绣以四川省郫县安靖镇为发源地,成都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异形、异色、异针“双面三异绣”,堪称安靖蜀绣之绝活。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郫筒酒、安靖刺绣就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

至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技术上不断创新,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蜀绣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

这些传统技艺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蜀绣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

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明清时期,蜀绣着意宋元名画题材入绣,点染成文,无不精妙,几乎成为民间刺绣代表。

明代设内廷作坊专管各项工艺制作,这一官方机构除了督造朝廷朝廷所需,对刺绣行业的正规确立,对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工艺制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蜀绣也有了长足发展。

明代蜀绣的工艺,可以从明代官服上体现出来。事实上,明代官服上的宝瓶、莲花和如意蝴蝶等民间“八宝”,多为蜀绣工艺,足以代表当时蜀绣的工艺水平。

明代秦良玉的锦袍可谓蜀绣极品,堪称蜀锦和蜀绣完美结合的典范。一件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蟒纹,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件为黄缎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

秦良玉是今重庆市忠县人,是明代著名女将。她是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之妻,善骑射,富有胆识。夫亡后,秦良玉代领其军,号称“白杆军”。

她曾经两度率师北上勤王,抵御后金有功,封一品夫人,晋爵为忠贞侯。

崇祯帝曾亲自召见秦良玉,赐一品服,并赋诗4首褒奖。其一写道: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服饰之用黄色在隋唐为皇帝所兴,宋元代以后,赤黄、丹黄、浅黄更为朝廷专用。秦良玉因受赐“太子太保诰封一品夫人”,所以可穿黄缎蟒凤纹袍衫。

女将军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的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

清代初期,蜀绣艺人们吸取了顾绣的长处,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当时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颇受欢迎。

清初蜀绣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

清道光时期,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此时的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

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品种有绣被、绣枕、绣衣、绣鞋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

在当时,成都的刺绣手工作坊在九龙巷、科甲巷一带有八九十家。如三皇神会时的刺绣主分3类:穿货,包括生产礼服、霞披、挽袖及其他实用品;行头,主要是剧装;灯彩,包括红白喜事用的围屏、采帐等。

清道光时期,还成立了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时间是1830年。这是一个由铺主、领工和工人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

行会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生产、销售等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彩帐和条屏等。

清代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至1904年清朝朝廷在成都成立四川劝工局,对蜀绣行业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劝工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

在劝工局时期,蜀绣业更加兴盛,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

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并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又获得清王朝嘉奖,授予五品军功,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劝工局时的蜀绣题材除以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怪石丛条、郑板桥的竹石、陈老莲的人物等为粉本,又请当时名画家设计绣稿,并绣制流行图案,既有山水花鸟、博古、龙凤、瓦文、古钱一类,又有民间传说。

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吹箫引凤、麒麟送子等,也有隐喻喜庆吉祥荣华富贵的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金玉满堂、凤穿牡丹等,十分丰富。

四川博物馆藏有许多清代蜀绣作品,从中可以窥见清代蜀绣的工艺水平。

其中的《戏曲故事屏》,以蓝缎为地,由4幅立轴组成。内容为戏曲故事。

所用针法很多,由齐针、缠针、戗针、锁针、钉线绣、铺针、锦上织花针等多种组合针法。旗帜、桥梁、竹筏用网绣或锦上织花针,树叶用齐针,水波比较有特色,用缠针、戗针等。

另一件《盘金博古纹椅垫》,椅披垫为红缎地,用盘金、钉绣绣法将图案轮廓镶蓝色、紫色边。

椅披图案为博古、宝瓶、香炉、玉兰、荷花、葡萄、佛手、金瓜等寓意“福寿绵长”。椅垫图案为蝙蝠、石磬、芙蓉寓意“吉庆有福”。

宝瓶用网绣,石磬用盘金和钉线滚边,芙蓉用盘金加留水路。针法组合得十分自然。

此外,四川博物馆还藏有清代其他蜀绣作品,如白缎地《人物故事纹帐檐》、蜀绣绿地《人物故事纹帐檐》、红缎地《百鸟朝凤纹帐檐》、红缎地《仕女书画纹枕顶》、蜀绣白缎地《花卉纹枕顶》等。

这些作品,构图层次分明,色彩典雅,针法细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蜀绣典型的民间风格。

[旁注]

蚕丛 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常璩(约291年~361年),东晋时人。所著《华阳国志》,旨在赞誉巴蜀文化悠远,人才济济。因资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是研究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和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

南诏 唐代时西洱河地区,居住着乌蛮,共分6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为各部落中最强,家族姓蒙氏。

内廷 对外廷而言。明代内廷指由内臣,即太监组成的一个相对于文官外朝的完整对应机构,比如司礼监对应内阁。清代内廷指乾清门内,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军机处,南书房等重要机构均设于此。

秦良玉(1574年~1648年)。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四川劝工局 清代末年朝廷推行实业的省级机构。1904年设于成都旧皇城原宝川局旧址。试办进行各项近代工艺制作的企业及近代福利事业,并向全省推广。曾对当时蜀绣工艺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1907年设立通省劝业道,四川劝工局裁归道署管辖。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史上,正式被当朝皇帝册封为女将军的,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

1629年底,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

秦良玉闻讯,火速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收复永平、遵化等4座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为此,崇祯皇帝大加褒奖,许其穿特制的蓝缎平金绣蟒袍。

秦良玉蓝缎平金绣蟒袍现藏于重庆博物馆,此袍长1.71米,袖长0.96米。根据对秦良玉所遗留下来的衣物等遗物测定,其身高约1.86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