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粤绣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粤绣中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天才与智慧,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都充满了岭南特色。

明清时期,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明清时期,粤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广州和潮汕,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从婚嫁、祭祀、戏装,至枕巾、荷包,粤人用针线织造出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深藏于心的情感。

粤绣历史悠久,始于1000余年前的唐代。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于粤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唐代苏鄂在《杜阳杂记》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纤巧无比,能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7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画分明。

她又绣制了五彩丝缕结成的3米多长的伞盖“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神仙、玉女、童子不下千人。唐顺宗李诵曾嘉奖其工,并把卢媚娘称为“神姑”。

这个故事说明粤绣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

粤绣按刺绣技艺分,有丝线绣、金银线绣、双面绣、垫绣等品种;按欣赏品分则有条屏、座屏、屏风等。

按日用品分其品种很多,主要有服装、鞋、帽、头巾、被面、枕套、靠垫、披巾、门帘、台布、床罩等。此外还有用于宗教的绣品,大多为袍、服及寺庙内的装饰品。

粤绣具有独特的工艺,它构针法多样、善于变化,图案工整、富于夸张,题材广泛、繁而不乱。

粤绣用线多样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做线,或用马尾缠绒做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

粤绣主要针法有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大类28种。另有金银线绣针法,如平绣、织锦、编绣、绕绣、凸绣、贴花绣等6类12种。

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钉金绣是粤绣的传统技法,又称“金银线绣”,针法复杂、繁多。是颇具特色的粤绣工艺。

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毫米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

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有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百鸟朝凤、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佛手瓜果等民间喜爱的题材,构图繁密,色彩浓重。鸟、龙、凤、古器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明代正德年间,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成为朝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

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据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的《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古器等8幅,被称为“博古围屏”。

上面绣制古鼎、玉器等95件,件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中规中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勾勒轮廓,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

清代初期的对外贸易,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清朝朝廷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高峰的一年出口价值曾经达到50两白银。

清代粤绣主要出口商品为衣料、被面、枕套、挂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裢、团扇、鞋帽、荷包等。

为了鼓励对外贸易,清朝朝廷于1793年在广州成立了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清乾隆年间,广东潮州也成为粤绣的主要产地,有绣庄20多家,绣品通过汕头出口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

清光绪年间,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

自清代中期,粤绣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4种类型,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钉金绣以潮州最有名,绒绣以广州最有名。

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在其他绣种中标新立异。

潮州钉金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做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做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

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9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两三厘米,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钉金绣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广州绒绣被称为“广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代中后期形成特色。

广绣的特色是: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搂作为线,或用马尾缠绒作为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为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广州绒绣的品种十分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自清代以来,粤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

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女子至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而潮汕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旁注]

苏鹗 唐玄宗时宰相苏的同族。由于居住在武功杜阳川,书名题作《杜阳杂编》,此书共3卷,杂记唐代宗至唐懿宗十朝事,尤多关于海外珍奇宝物的叙述,事颇荒诞。它的语言特色和对后世文人创作有一定影响。

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代皇帝,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虽然唐顺宗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但在位期间,实施“永贞革新”,能够勇于面对政治现实,这是他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质感 多指某物品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觉。一般指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是人的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

立体感 给人以视觉的立体真实感,称之为立体感。在造型艺术作品中,立体感的好坏标志艺术水平的高低。比如浮雕艺术,其主要技术是要求在限定的高度内,表现出图案的立体感。

[阅读链接]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代绣女卢媚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和绣成“飞仙盖”后,被唐顺宗皇帝欣赏,留于宫中。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赐她金凤环戴于腕上。卢媚娘不愿在宫中受到束缚,于是自度为道士,皇帝只好放她归南海,并赐号“逍遥”。

传说卢媚娘去世时,满堂都是香气。她的弟子准备给她安葬,在抬棺时竟然觉得没有了重量,弟子赶忙撤其棺盖,只看到卢媚娘曾经穿过的一双旧履。

据说后来有人见卢媚娘常常乘紫云游于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