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苏绣

苏州刺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明清时期,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明代的江苏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与此同时,绘画艺术方面的发展也推动了苏绣的发展。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

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

《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

苏绣用于装饰室内,馈赠亲友,同时也是收藏精品和外贸工艺品。

苏绣在分类上主要有:人物肖像类、山水风景类、动物类、各种花卉类、油画静物及其他分类。

苏绣在品质上主要分为:精品刺绣,包括人物肖像及高档风景刺绣;中档刺绣,主要是以乱针绣为主的精品人物类和风景类;还有普通刺绣及低档刺绣。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其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明代,苏州的丝织业日趋发达,苏州城东成为苏州丝织业的中心。与此同时,刺绣也随之兴起,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的小姐做女红,以此消磨时光,陶冶性情。这时的苏绣便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说明,经过2000多年历史的发展,苏绣的技艺至明代便进入了成熟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精细雅致的苏绣深得人们的喜爱。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复建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始派京官来苏州督造,设制造府,总管苏绣宫货的采办。有设制造馆,集中若干机户、绣工进行专业生产。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

明代苏绣在吸取韩希孟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可以说,明代刺绣中最著名的是顾绣。

清代宫廷内室的帘、垫、罩、衣之类,无不用绣。

据清代贵族德龄郡主所写的《回忆录》说,慈禧太后用大量的刺绣品来装饰和打扮自己。皇宫中专门有一处地方供刺绣宫女居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丝绣工场。宫女们从养蚕缫丝开始,到染线、设计绘作,一应俱全。

年龄大而有经验的宫女才专门设计、绘画,几乎每天都能设计出一两套,交绣作的宫女绣制。完成后就送到慈禧太后以备使用。数量之多,使太后来不及穿用。

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苏绣在清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

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苏州地区还出现了双面绣,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

在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

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明清两代苏绣工艺发达,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层楼。

[旁注]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还有《楚辞》、《别录》、《列女传》、《战国策》。

孙权(182年~252年),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

韩希孟 生活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嘉靖进士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顾寿潜妻。善画花卉,工刺绣,多用朱绣名款,传世作品较多,为世所珍,也称“韩媛绣”。因其为顾寿潜之妻,而且顾家有露香园,故又称其刺绣为露香园绣,简称“顾绣”。

德龄(约1886年~1944年),汉军正白旗人,德龄的祖先本汉人姓徐,入旗后称名而不称姓,自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

沈寿(1874年~1921年),江苏省苏州人,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其绣作享有国际声誉。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八仙上寿图》、《雪宧绣谱》等。

[阅读链接]

清代光绪年间,苏州绣坛的沈云芝,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曾在慈禧70岁寿辰时绣了佛像等8幅作品祝寿,慈禧倍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赐之。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沈寿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

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