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节 漫画中夸张的运用
夸张是漫画的特色,可以使艺术形象变形,而且夸张幅度越大,体现的艺术美感才越容易打动人。夸张是卡通漫画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法,把事物扩大是夸张,把事物缩小是夸张,把事物变形也是夸张,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形象更鲜明、更特别、更突出画面,产生更强的形式感和幽默感。进行漫画创作,在画面人物刻画上,这种手法和艺术构思一样,离不开夸张。夸张就会变形,人物如何变形,全凭画家的生活经历和文学艺术修养,没有现成的模样,还需画得神似。所以想画好,难度是不小的。漫画大多是针对各种丑事和不合理的现象来讽刺的,是谐趣艺术通常表现出的特色。幽默、讽刺之中都有滑稽因素。作艺术夸张,尤其是大幅度夸张会产生奇特巧妙的效果,所以夸张便成为在艺术上造成滑稽的通用手法。这在日常用语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这么夸张地说:“力气大如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钱能使鬼推磨"、“泪如雨下"如此等等。这些话虽然说得很夸张,但人只要听了就能理解,这就是夸张带来的艺术效果。
漫画要达到幽默的效果,自然要运用夸张手法。而且夸张幅度越大又不失真,越容易生效,越显异常。漫画创作在艺术方法上的总则是“奇巧",这和其他幽默讽刺艺术一样,运用夸张是作为出奇的一种手段。奇而又被人理解的情理即是奇中有巧。
所以漫画创作构思和画法要求奇特巧妙,漫画中运用的比喻,也多是夸张的。夸张的漫画会使人体会到极度的不协调,让人感到滑稽,因为它出奇。奇得巧妙,奇得不同一般,还尽可能使一般见闻与之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又有合乎情理的因素,才容易使人意想不到而为之动容。通俗点说,就是要来得俏皮。在讽刺语言中,还要显出鄙夷之情。如用比喻,也要选带贬义的事物来比。讥讽人,叫“衣食不愁想当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贪得无厌"、“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官仓里的大老鼠——肥吃肥喝"。这是说,讽刺性的大幅度夸张,不仅要出奇,还要出奇得不寻常,又带贬义。平淡也就是无奇,无奇难以出人意表,达不到滑稽的程度。夫妻二人,丈夫高大,和矮小瘦弱的妻子站在一起、很不协调,看来可笑。在漫画上为强调这种不协调,便画成妻子胖大,丈夫精瘦,造成更加强烈的滑稽感。而且常画成胖大的更胖大,瘦小的更瘦小,把两者的差距加大,造成更鲜明的矛盾,以求突出更强效果。也可用把人物画成抽象的手法,有效抓住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在不失形体的原则上尽量夸张,画出来的幽默效果会比写实或者抽象的要好。有些形体特征虽然有夸张,虽有形但无神。这就要善于捕捉人物幽默有趣的表情动作,出奇见巧才有滑稽之效。
漫画中借用夸张和比喻,总是设法使被讽刺者干的是傻事、蠢事、丑事,而且蠢得出奇,丑得可笑;所比喻的也选不光彩的东西或行动,都求其异乎常情常态而又卑劣,才会有滑稽感。一般不协调的事物就会给人以滑稽之感,在漫画上再加以强调,滑稽更加突出。漫画的作用,也就是突出世间的矛盾,评论谁是谁非。想要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必须将其原有的矛盾加以夸大;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是非的分明,常采用大幅夸张法。这在语言中是常用的,因为夸张和大幅度夸张并非都会造成滑稽效果,未必都能起幽默讽刺作用。按一般扩大法来夸张,是不易出奇的。
表现夫妻间的矛盾,画丈夫追打妻子,很难画得逗人笑,但反过来,画妻子追打丈夫,便有滑稽感,夸张则更易突出滑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常情是夫强妻弱,夫打妻近乎常情,妻打夫便觉反常,反常出奇,能逗笑。再则弱者被虐会引起同情,引不起笑,而强者被弱者欺负,使人感到强者失壮气,不同情,而觉反常可笑了。其中又带有嘲讽之意,显出幽默感和艺术性,更觉可笑。
总之运用夸张使人觉奇巧才显滑稽和幽默感。漫画之所以要用夸张的艺术方法,为的是两个目的:一为强烈地突出主题,也就是使矛盾格外明显;二为造成不协调的滑稽感,以此表达幽默和讥讽之情,两者兼顾,才现奇巧。
夸张幅度越大,越离奇,奇而又合理才显得巧。比喻越是不伦不类而又有相类之处,越容易出奇巧。漫画就应该是天马行空的,但只是把五官拉得很大,脸拉得变形,大头小身子等方法还只是点皮毛而已,对人物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的挖掘才应该是漫画的目的。有的夸张和比喻看来无奇,但有其他不协调因素配合,也会有滑稽感,同样会出好效果。总的来说,要想使人们在漫画中体会到幽默滑稽感,一定要采用大幅度的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这样才会表现出最佳艺术魅力。
第二节 漫画中比喻的运用
传说明朝解缙讥讽一个秀才的对联: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看来有趣,词雅而讽刺尖刻。这是文人用的比喻。
漫画里常用比喻,形成一种十分显著的特色。比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比方所要表明的事物道理,使所要表明的事物道理更明白、更鲜明、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实感性。漫画评论性的构思没有定式,它根据作者的学识、修养而各有不同。人们日常语言里,就有不少形象化的说法,其中多属比喻,把“打击报复"说成给什么人“穿小鞋",“文过饰非"可说成是“涂脂抹粉",“奉承"说成“拍马"、“抬轿",由此可见,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构思却能体现出不同的评论性技巧,作品产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构思一经形象化,抽象变为有形,便画得出。
形象化的说法浅显明了,要比讲抽象道理更容易懂,即使文化程度极低的人也能够听得懂,所以人们经常使用。比如在农村宣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怎样去讲道理,也不如说:“锅里有了,碗里就有"那么明白;讲家庭以及社会中上行下效的关系,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如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狼走遍天下吃肉"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而且便于记忆,印象要深得多,人们也很容易接受。在语言中已有不少现成的比喻,其中很多又是讽刺性的,讽刺的评论在漫画中用得着,而且自然方便。漫画表现手法运用灵活,如徐渭的《蟹图》题:“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这首题诗就使得普普通通的一幅蟹图有了讽刺的内涵。作者把像蟹一样横行的,不可一世的人物,比喻成东汉乱臣董卓来进行讽刺。这样的形式在明清时期的讽刺画中比比皆是。
漫画是以幽默方式作评论,方能尽其所能地发挥其艺术感染力。把许多的图像稍作加工,需注意的是,要把比喻用于其中,例如硬币圆形,可喻为车轮,可比作月亮,可穿成链条……使漫画表现技法更加运用自如。所用的比喻需使人感到其幽默和讽刺性。如方成的《吃烤鸭》则别具一格,用禁止公款吃喝的文件替代春饼卷着烤鸭吃。在这一点上,经验不足的画家往往不甚清楚,以为用比喻将问题交代明白就可以了,因此画出来常是平淡无奇,显得干干巴巴,缺乏艺术感染力。没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构思,运用比喻就会干巴,因为幽默的比喻是从幽默的构思来的。
比喻多属夸张,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方法。漫画用比喻,和运用夸张手法是大体一致的。
漫画以其艺术形象感人,所采用的比喻画法,都力求合乎艺术规范,使之雅俗共赏才好。
比如清朝的八大家就以禽鸟为题材的作画,讽刺和唾骂清朝廷与投降清统治者的贰臣。其《孔雀图》画两只形象丑恶,只有三根残破尾羽的孔雀立在上大下小的石头上。画中又题:“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其实,作者在讽刺那些头戴三眼花翎顶子,为清廷效劳的大官们。他们天还未亮,二更时分就在恭候主子迎奉皇帝。可是他们立足之石,上重下轻,很不安稳。这象征着清朝统治是不稳固的。而诗中的“三耳"是奴仆的意思,因为奴仆要听从主子的旨意,除了有形的两只耳朵外,还有一只无形的耳朵。用比喻作评论,也是讲理,以理服人才有效,这是漫画运用比喻的原则。
第三节 漫画中象征的运用
漫画家对于人生社会的某种事象,欲发表自己的感想,而这事无形可描,或不便于明言直说,乃另描一种性状相同的其他事象,拿来象征欲说的事象。这样隐藏的画法,叫做象征法。前文说过:比喻法与象征法大同而小异。所同者,二者都是不写本物而另写他物的。所异者,比喻法不写本物,而标本题;象征法则不写本物,亦不标本题。比喻法是用题目点明的,象征法则全不说破,任读者自己会悟。《文心雕龙》云“比显而兴隐"。比喻法相当于文学上的比,象征法相当于文学上的兴。象征法的漫画,用意最隐藏,意蕴最丰富,诗趣最多,艺术的价值最高。
欲举实例,某古人的一幅画。画着一株大树,树上筑着鸟巢,有许多鸟儿生息于其中。树下有许多人,拿着斧斤,想斩伐这株树。这画在古代当然不称为漫画,其实正是幅象征法的漫画。象征什么呢?世间类于此的事很多,不必说破,还是任读者自己自由想象为妙。广义地看来,中国古画中,有许多可称为象征漫画。例如画竹的“虚心坚节",画兰的“不以无人而不芳"等,都含有象征的意味。只是中国画家大多数墨守旧法,沿袭传统,老是写竹,写兰,不解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所以现在倘要把兰竹归入漫画,大家都不以为然。其实,最初取“虚心坚节"的意义而画的竹,最初取“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意义而画的兰,正是象征法的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