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保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鲜活的材料、直接的体验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化解理论的艰涩、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拨动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感之弦、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始终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既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顺应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形势要求,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解决高等教育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一些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基本的职业训练不够,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吃苦奉献意志还需锤炼”等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出发,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追求“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则认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任务,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预言:“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上,以实践为依托,提高改造这两个世界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知道理论本身、掌握几个教条;而是为了让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提升创新能力,最终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观摩、辩论、讨论、观察、调查、访问、宣传等形式,通过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等实践途径,循序渐进,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最终完成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升华的教学活动。不同于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被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中,有固定学时和学分,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内蕴着党和国家对21世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判断,标志着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新变革。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和重要补充,而且其自身也有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使同学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身实践,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亲身践行美好良善的品德,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实践证明,这些实践活动是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所必需的。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中的作用,为传统的“师讲——生听——应试”式的教学所难以替代。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既化解课堂理论讲述的抽象生涩、枯燥乏味,又深化理论对于实践指导作用的理解;既拉近学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感情距离,又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既亲身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所取得的的丰硕成果,又充分认识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其中,实践是基础。不参与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也不会有创新精神。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民,何谈为国家奋斗,何谈为人民服务。实践包括实习、实验,也包括调研、参观、考察和志愿服务等。”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周恩来1950年6月8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也不应该陷入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错误中去,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少走弯路,少碰钉子。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也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认为:“区分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能力,履行认识事实真理的科学责任以及坚持我们自己的理想的实践责任,构成了我们希望更坚定地坚持的纲领。”韦伯表达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近的意思,就是科学研究与社会理想的实现,均必须借助实践才能完成。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角度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强化、导向和感染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卓著成效的单位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对比的基础上,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单纯的理论教学灌输模式,以生动的社会实践把社会生活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化解理论的艰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培养更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需要。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色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国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均向我们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有力理论武器。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苏东剧变后甚嚣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浪潮冲击下却反复强调:“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不去阅读且反复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当教条的机器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机构(国家、政党、党支部、工会和作为理论产物的其他方面)全都处在消失的过程中时,我们便不再有任何理由,其实只是一种借口,可以为逃脱这种责任辩解。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未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德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哈贝马斯则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社会经济政治顾问,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也指出:“也许不再时髦,但我仍然看重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它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英国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思想家伊格尔顿指出,“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使我们正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从上述西方当代著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确信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均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大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

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那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学习、领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依靠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凭借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上所体现出的巨大威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并一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受益。

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刘少奇同志1939年的讲话,放在今天,仍然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则重申:“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中国梦”使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且唯有实干,才能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此,他特别寄语青年人:“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既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也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最新要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力度,一是可以让大学生直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中,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期社会发展的不同速度与规模中,感受中国道路对我国国情的良好适应性,以及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显现的巨大活力与优势;三是可以从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领域内国家治理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日益均衡,统筹兼顾日益得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空间日益扩大,社会主义本质越来越得到体现等一系列事实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四是可以让大学生在对社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直接观察中,认识到社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对以“三个自信”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抱有信心,又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学好知识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