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维新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关键在教育。在薪世纪、新经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大量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是教育界的重要职责,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要不断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

第一节 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改进传统工作方法的同时,要坚持一切从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个性发展出发,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理念。

一、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经济运行方式,且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并从更根本、更广阔的意义上促进了人的生成与发展。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根本标志,在这一过程当中,人的经济活动方式与经济交往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使得其他一切活动及其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深刻改变,社会整体结构在变化中发生一系列现代改铸,而身处一定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中的人,其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内在品格更是发生了深刻的现代重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观念层面滞后因素的重重阻滞而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1978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说法的提出;到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原则的确立;到1987年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新体制的建构;再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目标的正式明确,一直到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仍然在摸索中逐步行进和完善。我国有漫长的封建时期,我国社会及人的发展模式主要以小农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为基础而建构,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为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设置了种种禁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完善无疑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广泛的现代性发展元素,为人的发展的根本性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在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市场经济体制是人们之间相互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计划经济的经济形式所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其特殊的运作过程中推动了个体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生成和巩固,因而市场经济以独立的个体为活动的主体和利益的本体,是个体独立自主活动的社会交往形式。推动个人走向独立,促使个体形成独立的人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的自主性发展,这是人学视野中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意义。所谓独立的个体,“他应当是具有自立(能力)、自主(意志)、自律(素质)和自由(状态)性质的个人,即普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孕育出的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最初表现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及经济活动的领域,并由实践活动领域向主观意识领域进一步强化,促使人的深层次的主体自我意识、平等竞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的发展。观念意识层面的这种深层次的变化又将推动着人的独立、自主的实践、选择活动由经济领域延伸至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并超越经济活动主体的范围而使更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发展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从意识内化到行为外化两个层面真正促使普遍意义上的独立个体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生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各项制度、规则的日益完善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营造出公平竞争、自主抉择、自担责任的责权利分明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最广泛的层面上促进了独立个人在我国的生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在市场行为当中,在一切社会活动当中,独立的个人都有以主体的身份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尊重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予人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与更全面的自主选择机会,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要求,满足市场经济独立主体自主、公平参与竞争的发展需要,教育要逐步走向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包办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发展模式,从专业发展方向,到教育内容、方式的选择;从生活、学习方面的自主管理,到就业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取向,自主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主体,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自由权。

(二)文化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需要

文化是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的体现。人是文明与文化的最终目的,文化则是人与文明的丰富内容与存在方式,人及其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整体性,都是以文化的方式形成和存在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发展过程当中开放程度与广度的拓宽,市场化改革的全方位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都表明我国的发展逐步步入国际化、全球化的轨道,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动摇了西方霸权文化的中心地位、绝对的话语权地位,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为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开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文化、社会和人本身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必然对主导文化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纷争实质上体现了代表不同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对立,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种离心力,起到削弱主导文化、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时代更加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强化主导文化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多样化发展与文化一元化主导的辩证统一。

文化的发展凝结着人的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真正的文化代表着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内核,它们通过器物形态、制度形态尤其是观念形态一代一代地传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文化日益强盛,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相互交流的机会日渐增多,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冲突、融合已然成势,蔚为壮观。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并正越来越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赋予了人更自主的文化取向权,让人的生存状态更自由、更完善,生活空间更广阔,但是这些正向效应的取得必须要以坚持主导文化的指导地位为前提和基础,以个体相当程度的理性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发展为条件;多元文化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为主导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为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文明的历史积淀,都有其合理性的价值内核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乃至反社会的错误性。只有在个体理性地洞察多元文化的内在本质,做出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才能够积极地参与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融合多元文化之精髓及合理内核,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政治民主化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

政治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经济领域的独立人格必将向政治领域衍化。在市场体制下,每个人都是利益主体,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必然要求打破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的高度集权的政治运行模式,建立民主化、法制化,参与渠道通畅、有序的政治发展形式。

民主的精髓表现为权利的保障、权力的制约和秩序的和谐,这个方面的实现都必须以法治为前提。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必然内涵着法治化的过程,民主与法治的有效结合是促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尊严的必要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实践当中,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得到重视和有效的推进。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结晶,它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对人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民主化的发展既从制度层面确认与保障了人的正当、合理的政治参与,同时又从意识层面极大地提升了人的自主参与意识,而广泛的、自主的参与是促使人的主体性提升、素质发展完善的有效途径。其次,民主化的发展既从制度层面确认与保障了人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同时又从意识层面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权利意识,而人的权利乃人的发展之要义,人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追求、占有、实现权利的过程。

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当代社会民主权的发展高度契合,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强调理论认识的基础性,也注重实践养成的必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总的来说,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推动着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客观依据与现实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促使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性的提升,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政治的民主化赋予当代学生广泛的民主权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文化的多样化赋予当代大学生自主的文化选择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社会的信息化赋予当代学生自主的信息选择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

二、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的基础发展和理想发展的结合

第一,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仅强调其科学性,以真理的力量去开启学生的接受之门,而且要突出其价值性,对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大道理要讲通讲透,小道理要讲深讲细,使其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价值所在。

第二,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理想教育方面,不仅要传播理论观点、思想体系,进行理性教育,更要激发情感、提高热情,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并珍惜、信奉、神往、追求之。同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在面对现实和理想差距时,能坚定信念,执着追求。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德法兼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中,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承认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是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并维持、确证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性质、目标、特定对象和独特方法,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党的中心任务为宗旨,立足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认真抓好班级建设、社团建设、公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风、学风、作风建设为龙头,以大学生活动为载体,搭建大学生成长平台,促进大学生成才与实现其个人价值等等。

第二,从管理方式上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德法兼治的管理模式。高校应该坚持以规章制度为基础,大力弘扬道德的约束力,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坚持德育为首,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品德感化人;同时,还要能用德治创造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陶冶人。

第二节 改革创新理念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创新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所在,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将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求得实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归宿,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改革创新理念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在时代变革的条件下,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工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的生活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在人们的思想中、在人们的观念中,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评价、价值取向和实践行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出现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多种文化、思潮、多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如何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使命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的时代重大课题。

(二)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立身之本。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高涨,强调学生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全社会的呼声。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任何人才的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承担。人才的创新必须是对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新事物、新理论。也就是说,任何创新活动都绝不能偏离政治和道德的准则,否则,所谓的创新就只能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混乱和灾难。

二、改革创新理念要坚持的原则

原则是指导人们认识、思想、言论和行为的规定或准则,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抽象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中抽象得到的结果,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时必须遵循的规定和准则。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首先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地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提高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自觉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作为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己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始终牢记这一点。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运用这一原则,将其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政治与业务的统一,有利于红与专的统一。

德与才的统一,因而坚持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最后,贯彻方向性原则须讲究科学性。要很好地贯彻方向性原则,就必须将坚定的原则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要努力探寻方向性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方向原则统摄各种具体目标,使共产主义方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二)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能为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只有面向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和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作风,反对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求实原则的贯彻实施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错误的思想和潮流。因此,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按照实际的真实情况,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要求教育者要从现实出发,根据每个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去做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和内在机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和可操作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提高认识,锻炼能力。

第三,按照正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来办事。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求实原则,就必须按照及时发现问题、确实弄清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来办事。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就要做到善于调查研究,准确观察和分析问题,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发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贵在及时,这样就能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要做到确实弄清问题,是指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后,要善于分析、研究和核实,抓住问题的核心,不为假象所蒙蔽。要做到正确解决问题,是指在弄清实际问题后,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运用相关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综合处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思想问题往往是由实际问题产生的,而实际问题背后往往隐藏不同程度的实际问题。

(三)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原则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需做到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继承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的观点,明确提出在继承以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以及机制等方面都要锐意创新和改进,开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新思路,达到新高度。可以说,这是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

2.对原有的工作观念、思路、方法、程序、作风和内容要“扬弃”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也累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在许多方面已不同于以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对原有的工作观念、思路、方法、程序、作风和内容要认真进行一番甄别和比较,进行适当的“扬弃”。在当前,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紧密联系新情况、新特点,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去继承、运用并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观念、内容、机制、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有新的改进和创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三、改革创新理念要培养的三种意识

(一)培养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

高校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基地,也是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储备知识、积蓄能量的黄金阶段,也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显得更加错综复杂,致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推行“分化图谋”和“和平演变战略”,使高校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重点领域。这一切充分证明,在我国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头脑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要求我们:一是要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中“主流”与“支流”“一元”与“多元”、继承与创新、统一思想与“百家争鸣”、吸收借鉴与防止“渗透、西化”的关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导权;二是要旗帜鲜明、持之以恒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内核;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本领和能力,包括鉴别力、吸纳力、创造力和抵制力。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可以并存;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则要坚决抵制和斗争。

(二)树立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

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的,是指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了解和情感,是人们世界观的一种体现,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社会团体在看待本国与他国的交往、本国与他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及其了解的深度。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不仅是一种思想认识,而且是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能否用开放的心态,平等,公正、宽容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积极、平和、理性地参与国际活动,是否具有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这些要素是构成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的重要内容。

培养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主题。培养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有助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完善培养目标,及时变革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对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步伐,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是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重要保证。

培养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一是要培养执着关注全球问题的精神;二是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时的国际视野,既要立足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三是要培养解决问题时的宏观思维,既要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又不能崇洋媚外;四是要培养遵守国际通行的基本规则的习惯。

(三)强化现代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闪电一旦贯穿人们的头脑,就会激发出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世界新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低碳经济、知识经济正在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世界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的思想意识必须紧跟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现代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何为现代意识,学界目前尚无一致看法。我们认为现代意识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涵:第一,体现时代性。现代意识是动态的,是变化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是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第二,具有进步性。现代意识是与传统意识相对应的,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反映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如效能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金融意识等。强化现代意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坚持全面发展的思想,处理好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科学文化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协调好环境与育人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成德与智统一、教与育统一、校内外统一、传统与时代统一的思想教育新格局。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全面管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第三节 全面发展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一切工作的中心问题,这个方面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理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内容在第二章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积极的政治态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具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习惯,具有广泛的兴趣、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人都有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需要和追求。高尚的思想或精神可以把人引向健康、进步的方向,没落的思想或精神可以把人引到错误的人生之路。所以,问题不在于人要不要追求全面发展,而是人如何沿着正确的道路来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想保障,以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保障作用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思想一致性。思想一致性是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思想动机、思想方法上取得统一的程度。二是政治共识性。政治共识就是要结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发展的目标取向和根本利益,通过教育、讨论,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的认同,达成共识,消除政治上的分歧与偏向。三是行动统一性。就是在政治共识、思想统一的基础上,明确行为规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文化在相互激荡与冲突,新旧体制和观念在碰撞,人们利益关系在调整,社会各阶层之间、各团体之间、各种类型的人群之间,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相对复杂和突出。合理调解、调整、调节好经济关系、利益关系,是协调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平衡人们思想认识的主要内容,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协调功能,保证社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加上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在工作、生活上的个体性、独立性也在增强,但现代社会发展又向人们提出社会化的更高要求。为了有效解决自主性与社会化的矛盾,避免个人中心主义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各类人群之间、在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疏通,进行工作和行为的配合,使之相互沟通和理解,加强联系与合作,这就需要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了人的全面发展

任何社会群体在他们的自身发展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进步过程当中,都需要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精神动力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可见,精神动力对国家、民族、个人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个人的成长不可或缺。

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使人们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形式上讲,就是通过思想引导来做人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从一般目的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和价值引导,使人们普遍选择当前主流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取向;从最终目标上讲,就是为促进现实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精神动力。

二、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密切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大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积极营造他们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成长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必然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也决定了人的发展是逐步走向自由全面的永恒追求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

(一)注重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优良品格的个体的一种育人模式。素质教育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主体基础、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细致地开展素质教育,着重加强大学生做人的教育、做学问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真正地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当前条件下,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学科交叉日渐明朗,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据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按照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来指导自己,前瞻性地提升自我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的素质。

(二)注重通识教育,实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科学建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凸显。从国际背景来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多样化、价值冲突、伦理道德标准的不一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网络信息大量涌入。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归结到一点,就是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精神空虚、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道理: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意义世界的建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

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独特的生存方式,关注入的内在精神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现实社会的呼唤,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强大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思潮与通识教育实践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学生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意义世界的关注。通识教育强调基本知识、基本价值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通过打好人生持续发展的根基,借助于唤醒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来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创新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精神。高校要通过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帮助、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

(三)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须臾不可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求善求美。从价值论上看,人文精神和理论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思想、理论的指导和航向;从本体论上讲,科学精神和技术为人文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现实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这两方面要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其一,人文精神是首要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探究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来帮助其应对心理问题。同时,要用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导引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主要生命活动,贯穿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同时,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必要的。其二,科学精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积极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