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降 E 大调,作品号 73

这首协奏曲贝多芬完成于 1809 年,这一年奥地利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失败,拿破仑的军队包围并最终攻陷维也纳。贝多芬当时耳朵已经失聪,但仅存的一点听力也受不了法军攻城的炮声,躲到他兄弟家的地窖里写作。他对法军攻陷维也纳十分气愤,据说贝多芬在一家咖啡馆里遇到一个法国军官, 他用拳头敲击该军官的背部说:“如果我是一个将军,对战术也像我现在的对位法那样熟悉,我会给你们颜色瞧瞧。”大概由于战事,这首协奏曲写完了之后等了两年才首演。

贝多芬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前 4 首协奏曲的首演都是贝多芬自己演奏钢琴,这个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却不是自己演奏,可能是由于他耳聋日甚,不能公开演奏了。首演是在 1811 年的 9 月 28 日莱比锡布业会堂,弗里德里希·施奈德演奏钢琴,舒尔茨指挥。演出极为成功。3 个月以后,在维也纳演出,贝多芬委托自己的高足卡尔·车尔尼演奏钢琴,但这次演出并不成功。

关于这首协奏曲的标题《皇帝》的由来,据说有一位法国军官,是该协奏曲在维也纳首演的听众,他为这首协奏曲所迷醉,称它为“协奏曲中的一位皇帝”。当然,也可能是某一位钢琴家或出版商所撰。到底这个《皇帝》的标题从何而来,将永远是个谜。但至少可以肯定不是贝多芬自己定下的, 更不是指那一个特定的皇帝。这首协奏曲题献给鲁道夫大公。

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 E 大调,4/4 拍,协奏奏鸣曲式。乐章一开始乐队以“ff”奏出主和弦,接着,主奏钢琴奏出华丽的华彩乐段。这是一种一反常规的手法,华彩乐段照例应在乐章结束时才出现。以后又有一个下属和弦和一个属七和弦,分别随以狂想曲风格的华彩段。这种华彩段是作曲家写出来的,包括每一个具体细节,不是由演奏家处理的。在这样的不寻常的雄伟序奏后,第一主题才由第一小提琴呈现:

后由单簧管反复,继之以乐队全奏并予以发展

第二主题开始由弦乐弱奏拨弦,在主音小调上,但即由两支圆号接过, 回到大调上来。

两个主题都是由乐队先呈示,再由主奏钢琴进入。展开部主要是主奏钢琴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进行。再现部略有变化。在大家期待华彩乐段的地方, 贝多芬写下了“不要有华彩乐段,迳直演奏下去”字样。接着的乐句是贝多芬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短小的华彩。紧接着是以第一主题为基础的

长大的尾声;在高潮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稍快的柔板,B 大调,4/4 拍,较自由的变奏曲。这是一个如歌的、夜曲般的优美乐章。由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奏出纯净恬美的主题:

接之以主奏钢琴的反复及华丽的变奏。在主题移入木管时,钢琴仍伴以连续 16 分音符的华丽乐句。当变奏的最后和弦消逝时,大管奏出一个轻柔而持续的主音 B,然后,毫无过渡,整个乐队似乎突然沉下去半个音,降到降 B, 在这个柔和而持续的音上,我们听到了下面一个乐章的旋律。然后便直接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降 E 大调,6/8 拍,回旋曲式。乐章开始在前一乐章结尾时已经预示过的有力的、向上进行的和切分的主部主题在主奏钢琴上喷薄而出,气势雄伟:

随即由乐队予以反复。

第一插段的主题由主奏钢琴奏出:

这个插段的主题较为优美,与主部的旋律形成对比。这个气势恢宏的第三乐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贝多芬对曲式的熟练掌握和创造性的运用写成的。曲式分析在这里似乎没有用武之地。总之,这是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一种新的和创造性的结合。第一插段好像是呈示部的一部分,而第二插部则又像是一个小的展开部。这是冲破了曲式桎梏的自然流露。下面这是第二插段主题,也是由主奏钢琴奏出:

以后,主题在主奏钢琴与乐队上反复出现并予以展开。最后强有力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