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小提琴协奏曲

D 小调,作品号 BWV 1043

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虽然名为“双小提琴协奏曲”,实际上却是在 18 世纪时极为流行的、标准的一首优美动听的“大协奏曲”(concerto),在这种形式中,通常是一个三重奏鸣曲编制的乐器群(2 把独奏提琴、1 架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加上辅助的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称为主奏部

(concertino),以相对于一个称为协奏部(亦称为 concerto grosso)的

乐队。巴赫在这首协奏曲的手稿上写出:2 把小提琴(主奏部);大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也用相似的编制,只是它们每首的主奏乐器都有不同的变化。

这首协奏曲也是巴赫在科滕亲王宫廷任职时所写,时间在 1717 至 1723 年间。

乐曲采用快、慢、快三乐章形式。

第一乐章,活板,D 小调,2/2 板。乐章开始时利都奈罗段的主题由主奏部的第二小提琴与协奏部的第二小提琴奏出:

第一小提琴和主奏小提琴一起在第 5 小节处高五度进行模仿,这是用对位手法处理的。音乐搏动有力,以后反复出现(有时是一部分,有时全部反复)。在反复的利都奈罗段之间,主奏部的两把小提琴奏出对比性的插部, 有十度跳进的顿音,较为轻盈,由第一主奏小提琴开始:

之后由第二主奏小提琴以赋格手法同度模仿。

以后是利都奈罗段与插部交错反复进行。最后用开始时的利都奈罗段结束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不过分慢的广板,F 大调,12/8 拍。这个乐章在许多音乐爱好者心目中认为是全曲的精华。舒缓优美的旋律线条发挥了小提琴的长处。开始时由第二主奏小提琴奏出:

两小节后第一主奏小提琴在五度上模仿。然后两把主奏小提琴相互呼应、展开,犹若一对情侣,情意绵绵。协奏部只是以固定低音的方式进行, 以烘托主奏小提琴。后面又出现新的动机:

有时还转入小调,在抒情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转换气氛,使得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第三乐章,快板,D 小调,3/4 拍。这个乐章与第一乐章一样,也是用利都奈罗体写成的,但更为自由,在这个乐章里主奏部与协奏部之间的对比并不太强烈,更多的是主题的变化与微妙的过渡,两者巧妙地协调。

乐章开始时由第一主奏提琴奏出:

这个主题的进入在节拍上是弱起的,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后半拍上第二主奏小提琴立刻跟进模仿。在第 5 小节上又出现了新的动机:

此时第二主奏小提琴也是立刻跟进交织在一起。到第 73 小节时,在第一

主奏提琴的 16 分音符组成的急速流动的乐句上,第二主奏提琴又奏出新的主题:

五小节后第一主奏小提琴移低二度模仿。这个乐章中两把主奏小提琴以对位手法展开,瑰丽多彩。最后在全奏声中极有气势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