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首, G 大调,作品号 BWV 1048

这首协奏曲有人估计可能创作于 1718 年,时间是巴赫在科滕宫廷的早期。因为这首乐曲风格上比较保守,所谓保守是指它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的乐队协奏曲,乐队各声部之间互相追逐,像回声似的,时而突出这一声部,时而突出彼一声部。用 3 把小提琴、3 把中提琴、3 把大提琴、1 架羽管键琴和一把低音提琴。如果这首乐曲曾在科滕宫廷中演奏过的话,那么巴赫一定是演奏第一中提琴(中提琴是他心爱的乐器),科滕亲王可能演奏大提琴。在巴赫时代,协奏曲的通常形式应为快、慢、快三个乐章,而巴赫在这

首协奏曲中省去了慢乐章,第一乐章结束时,用弗里吉亚终止的两个和弦连接,可能巴赫意图此处也可插入一个即兴的华彩乐段,然后进入第二乐章。

Ⅰ.有节制的快板,G 大调,2/2 拍。乐章开始时的主题:

在后面的进行中,这个主题不断出现,有时是整个乐句,有时是一部分, 但是最经常出现的是它的 3 个音符组成的最小的节奏单元:

各声部有时全奏,有时“问答”,互相穿插。

进入展开部时,小提琴声部奏出以分解和弦的 16 分音符进行的音乐:

它与呈示部节奏性强烈的动机形成对比,互相交替反复,向结尾部进行。然后用两小节柔板的和弦向第二乐章过渡(上面说过,此处可能插入即兴的华彩乐段后再进入第二乐章)。

Ⅱ.快板,G 大调,12/8 拍。这是一首吉格舞曲,在巴罗克时期作曲家们往往喜欢将它来结束一首器乐作品。吉格舞曲往往用对位方式处理。用第一小提琴开始的音符以不断的 16 分音符组成一股湍流,过渡到第二小提琴、第三小提琴一泻千里,波澜壮阔。之后又以中提琴、大提琴和数字低音乐器转

入 D 大调呈示。似乎又以 8 分音符为其骨架,互相呼应,不断反复。这种带有舞曲风格的 16 分音符快速不断进行的方式,又有些像是无穷动,极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