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大调,作品号 6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1770 年生于波恩,1827 年卒于维也纳。他的家族原为弗兰德裔,自祖父一辈移居波恩,父亲为当地的宫廷歌唱演员。贝多芬从童年时即学习音乐,10 多岁时开始工作,在宫廷中任副管风琴师以及中提琴演奏员。后来到维也纳,曾随海顿、萨列里等人学习作曲。他的 3 首钢琴三重奏于 1795 年出版,获得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巨人,他的名字在世界上的文明地区,几乎是无人不知。在音乐的许多领域里,他都留下了不朽的名篇。是他,将过去主要是纯娱乐性的或宗教性的音乐,提高到了人文主义的高度,与人类的历史、命运联结起来,在音乐中“上下求索”。例如他的一些交响曲、钢琴曲等。

贝多芬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文献中的珍品,被人们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他是专为 1806 年 12 月 23 日的一个音乐会所写。在他心目

中,演奏这首协奏曲的小提琴家是时年 26 岁的奥地利人弗朗茨·克莱门蒂, 当时任职于著名的维也纳歌剧院,为首席兼指挥。这首协奏曲就是在这个音乐会上由克莱门蒂首演的。

这首协奏曲首演后,并未立即被人们所赏识,被演出的次数极为有限, 一直等到 30 多年后的 1844 年 5 月 27 日,由时年 13 岁的约阿希姆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演出后,才逐渐被人们了解它的价值。

这曲协奏曲是题献给贝多芬在波恩时期的好友斯特凡·布罗伊宁的。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过份的快板,D 大调,4/4 拍,奏鸣曲式。定音鼓一开始在D 音上敲奏出一个律动,这个律动像是一根线,贯穿在整个乐章中,把一粒粒光彩照人的珍珠(乐句)串连起来。在这个律动的引导下,木管乐器奏出第一主题:

旋律明净清澈。这时定音鼓的节奏由弦乐器奏出。单簧管与大管继续主题并予以发展,以后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也是首先由木管声部奏出:

这个旋律妩媚动人。然后由弦乐器接过并予以反复。在乐队呈示部的尾声中主奏小提琴以八度倚音开始进入,奏出即兴式的简短华彩段,并以此引入第一主题,但是比之乐队的呈示,主奏小提琴加上了一些装饰音,更显得委婉。弦乐继续奏出乐章开始时的节奏,单簧管和大管则接过主题并予以发展。

在主奏小提琴颤音的背景上,第二主题开始时仍先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再由主奏小提琴接过。后来由弦乐器重复第二主题,主奏小提琴则进行华丽的装饰。

展开部开始时由乐队奏出,出现第一主题,然后主奏小提琴进入,主奏小提琴进入时和在呈示部的进入类似,先以倚音八度即兴式和三度上行导出第一主题,然后展开。

再现部先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性地再现。在第二主题再现后,进入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并非由作曲家自己写出,现在常被演奏家采用的是约阿希姆或克莱斯勒所配的。华彩段之后,主奏小提琴又奏出甜美的第二主题。后来在主奏小提琴演奏由弱渐强的跑动乐句中,以强劲的和弦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小广板,G 大调,4/4 拍,变奏曲形式。乐章开始时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奏出主题:

恬静淡雅而又深情。

第一变奏其主题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第二变奏则在大管上,此时主奏小提琴似乎在进行装饰性的呼应,其实这个装饰的部分却是更显得重要。它有一点随想性,旋律优美婉约,令听者起无穷遐思。第三变奏中主奏小提琴略事休息,有一小段翱翔即兴式乐句引出另一个如歌的新的旋律,音域较低, 在 G 弦和 D 弦上奏出:

以后是主要由主奏小提琴将前面的主题和这个新的旋律加以展开。进入华彩乐段。华彩乐段结束后立即进入终乐章的回旋曲。

第三乐章,快板,D 大调,6/8 拍,回旋曲式。开始时主奏小提琴立刻奏出这个回旋曲的主部主题:

这个主题活泼有力,颇具舞曲风格,极为吸引人。接着在高一个八度上反复这个主题,之后由乐队接过这个主题。

第一个插段的主题由主奏小提琴奏出:

在经过一段华丽的发展后,主奏小提琴重又奏出主部主题,并在高八度上反复。在乐队演奏主题后,引出主奏小提琴奏出的第二插段的主题:

后来主题转到大管,主奏小提琴则华丽地展开。

在第二插段后,主部主题又在主奏小提琴上重现。在乐队演奏这个主题后,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一插段的主题,在华丽地展开后,进入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后,以主部主题发展,最后形成高潮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