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号 BWV 1042

巴赫的作品在其生前很少出版,在他的身后沉寂了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到门德尔松的热情宣扬后才被认识,认为是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但是这首协奏曲,是少数几首在其身后屡次被演奏过的作品之一。

乐曲大概创作于 1720 年左右。仍然受意大利协奏曲的影响,第一、第二乐章采用利都奈罗体的形式,但第三乐章却用了回旋曲式,开日后古典协奏曲终乐章用回旋曲的先河。

所用乐器为:主奏小提琴,弦乐队与羽管键琴。

第一乐章,快板,E 大调,2/2 拍。由构成大三和弦的 3 个音像槌击似地依次出现开始了这个乐章,这也是承袭了意大利协奏曲的手法。协奏部呈示开始时可分为 4 个动机 a、b、c、d:

这些动机构成了这个乐章的核心,特别是开始时的 3 个“槌击音”,整个乐章的音乐大多由这些动机变化而来。主奏小提琴的出现,基本上还是这些材料,未见新的主题。

乐章采用三段体形式,即当时流行的返始咏叹调形式。对比性的中段所用材料也是主部动机的展开所形成的。最后又回到主部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升 C 小调,3/4 拍。在低音固定音型的进行上,主奏小提琴奏出富于装饰风格的抒情曲调。这是低音弦乐的固定音型:

主奏小提琴开始时用长音,接着以优美的旋律与低音呈复调式进行。整个乐章婉转动听。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E 大调,3/8 拍。乐章开始呈示欢乐的主题,共有 16 小节,反复 5 次,不加变动,极易辨认:

此乐章用回旋曲式,插部进入 4 次,也是每次为 16 小节为展示小提琴华

丽风格的旋律。乐章结束时主部用了 32 小节,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