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协奏曲(Christmas Concerto) G 小调,作品第 6 号第 8 首

阿尔坎杰洛·科雷利于 1653 年生于米兰近郊富西尼亚诺;1713 年卒于罗马。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中有诗人、律师、医生等,人才辈出。后来他之所以受到主教们的青睐,除了本人杰出的音乐才能外,其门第出身亦是因素之一。他最初的音乐教育是师从邻近城市番扎的一位神父,13 岁时去波洛尼亚学习,当时这里是一个著名的音乐中心,培养出不少音乐家,包括像维塔利和托雷利等。

科雷利大约在 1675 年到罗马,起初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现,参加乐队工作。在罗马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长的岁月,建立了光辉的音乐业迹。他迷人的、有力的、富有新意的音乐使人倾倒,他的名声传遍西欧,直至英国。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器乐作曲家,像是一个音乐巨人,矗立在巴罗克音乐的顶峰。因为在科雷利以前,纯器乐作品是难以与有着光辉传统的声乐作品抗衡的。

科雷利的保护人之一是奥托博尼。科雷利是罗马最年轻的红衣主教奥托博尼的乐长和首席提琴,奥托博尼宫廷里的星期一音乐会声闻遐迩,极一时之盛。终其一生,科雷利写的作品并不多,不像当时其他作曲家,为了生活, 必须为他们的雇主大量创作。奥托博尼红衣主教是教皇亚历山大八世的侄儿,极为富有,科雷利有丰厚的待遇,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一生只写了 48 首三重奏鸣曲、12 首小提琴奏鸣曲和 12 首协奏曲。

科雷利虽然是以创作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誉, 但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在协奏曲。有人认为他是巴罗克时代盛极一时的大协奏曲的创始人,虽然我们在前言里提到过在声乐和器乐曲中有利用对比的原则,但是以三重奏鸣曲为基础,增加乐队作为协奏部,创作出形式恒定,经久不衰,并给后人以巨大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体裁而能与当时其他体裁的音乐形式并驾齐驱的是科雷利,因此说他是大协奏曲这一体裁的鼻祖并不过份。当时偏远地区如英国伦敦,从 1776 至 1792 年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一个

音乐团体将科雷利的协奏曲上演达 97 次。德国作曲家穆法特(1653—1704

年)记载了他在罗马听科雷利 150 人的大乐队为克里斯蒂娜女皇演奏他的协奏曲,在当时科雷利还主持一个庞大的乐队为奥托博尼主教或其他宗教节日在教堂演奏。

科雷利的 12 首协奏曲前 8 首为“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 即快乐章用赋格手法,较为庄重;4 首“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用舞曲节奏的乐章,风格较为轻快。但两者实际上差别不大。这 12 首协奏曲

出版于 1714 年,那时他已去世,这些乐曲究竟创作于哪一年已不可考,但穆

法特在罗马听科雷利演奏他的协奏曲是在 1632 年,因此估计在 80 年代科雷利就不断创作协奏曲了。

在 12 首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圣诞协奏曲》,现在音乐会中还能听到这首乐曲。它正式的名称应是“圣诞夜协奏曲”(fatto per la notte d : Nafaleer,这是原作上意大利语的副标题),作于哪一年已不知道,但大约是从 1682 年(此时科雷利开始为奥托博尼红衣主教演奏自己创作的协奏曲)

到 1711 年间(此时有记载他正在为出版这 12 首协奏曲而对这些乐曲作最后

的润色)。

这些协奏曲的编制分为两个演奏群体:主奏部一般为 2 把小提琴,1 把大提琴,1 架羽管键琴;协奏部为分成 2 个声部的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协奏部有自己的低音声部,在演奏场地许可和有人员的情况下,有可能加用另一架羽管键琴或小型管风琴、竖琴、低音琉特琴甚至大管,也可自由组合,以加强协奏部的低音。

《 圣 诞 协 奏 曲 》 分 成 6 个 乐 章 : Ⅰ、活板;庄板。活板为六小节的引子 3/4 拍,12 个和弦具有典礼性的

巴罗克风格,由整个乐队演奏;这是其旋律线:

接下去是 4/2 拍的庄板,旋律线用对位的织体交织,颇具庄严肃穆的气氛,描绘圣诞节:

在这里科雷利特别注明要演奏得宽广流畅和“如实演奏”(come sta), 意指按谱演奏,不要擅自加装饰音。这说明在那时演奏者随便加装饰音是一种风气,特别是在像这样长音值音符的慢乐章中。科雷利这样要求,是为了使音乐保持深沉平静的圣诞节气氛。

Ⅱ、快板。在这个乐章里有主奏部与协奏部的对比进行。在主奏部里两把独奏小提琴像是在二重奏,它们的旋律互相交织,时而这一声部在上面, 时而反过来;同时,大提琴和羽管键琴在下面衬以活泼的 8 分音符进行:

在主奏部的进行中,时时有协奏部(乐队部分)的插入。 Ⅲ、柔板;快板;柔板。这是 6 个乐章中唯一进入降 E 大调的乐章。开

始时在协奏部的背景上,两把主奏小提琴以琶音方式进行,可以想象这是护卫的天使在马槽上面翱翔。在快板乐段,主奏部与协奏部一起演奏,第一提琴的琶音进行与第二提琴弹跳般的音型交织在一起,较为欢快。后来,翱翔般的柔板重又进入,用 4 小节尾声平静地结束。

Ⅳ、活板。这是一个活泼的、舞曲风格的乐章,其风格使人联想起法国路易十四宫廷里吕利所创作的小步舞曲,下面是开始时主奏部奏出的主题:

■ Ⅴ、快板。在这个乐章中,主奏部与协奏部的对比很明显,它们有时交

替,有时联合。形式为二段体,开始时的主题在第二段内再现后,再以过渡乐句直接进入下面的乐章。开始时的主题为:

■ Ⅵ、牧歌,广板。这个乐章标以牧歌并非用以描绘田园的自然景色,而

是形容牧人们聚集在耶稣诞生的马槽周围。几百年来的习惯,意大利的牧人们带着他们的笛子,于圣诞节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城里来(特别是罗马)在教堂或其他公共场合绘有马槽的景象前吹奏他们的笛子。逐渐地一个柔和而又欢快的曲调形成了,有着类似西西里牧人曲调(有时就被称为“西西里舞曲”) 的三连音节拍的旋律,成为使用于这种场合的传统,也出现于作曲家们描绘这种场合的艺术作品中。科雷利可能就是将这种音乐使用于乐队中的第一 位。牧歌的开始模仿牧人们用笛子吹奏的古老曲调:

就是在这一乐章科雷利使之从原来的 G 小调进入清澈明朗的 G 大调,背景则是长的持续音,意味着农民们在伴奏。

科雷利并不仅仅对牧人曲调模仿,他还进行了饶有兴味的处理,以三度进行的二重奏分别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时而在主奏部,时而在协奏部,时而又反复,互相追逐,加以力度的变化,结尾时音乐逐渐消失,好像牧羊人一面吹奏着一面回家。

虽然这是科雷利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但却注有“ad libitum”(随意处理),意味着这一乐章可以省略,如果不是在圣诞节的场合演奏。也有人认为这一乐章是与第五乐章连着演奏,不可分割,而且由于它在这首协奏曲中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省略。ad libitum 大概是指可以加装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