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而繁多的汉代漆器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生产地域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制作规模日趋增大。
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由此可见当时的规模。
在汉代宫廷,达官显贵和地方豪富大贾的生活中,精美的漆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生活享受的需要,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漆器。
西汉前期的漆器在安徽、山东有大量生产,而地处偏远的广西也开始大量生产漆器,这都说明当时各地的髹饰工艺正在交流融汇。
西汉时期的漆器已没有战国时的地域风格,各地风格趋于一致,数量增多,尤其到了西汉晚期,漆器生产已遍布全国各地,除了赏赐和流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漆器产地的增多,从而使漆工艺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势力的削弱,官办手工业相应减少,再加之瓷器的兴起,漆器制造业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证明,东汉后期的漆器较前期减少。
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壶、钫、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
另外漆器还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
西汉墓中随葬漆器颇为盛行,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铜礼器。汉代墓葬中发现的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案、漆耳杯等,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
中型墓随葬的漆器,制作精、品种繁、数量多,一般为几十件至100多件,小型墓随葬的漆器,一般只有几件,多的近30件。丧葬用具中未见镇墓兽等专为丧葬制作的明器。
汉代漆器有木胎、夹纻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牙骨胎和皮胎等。其中占主要的是木胎和夹纻胎,其余都很少见。制作方法有刮削、剜凿和卷制三种。
汉代漆器的装饰工艺主要有漆绘、油彩、针刻、金银箔贴和堆漆装饰法等五种。
漆绘就是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描绘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在有花纹的漆器中,漆绘占绝大多数。
一般是在黑漆地上描绘红、赭、灰绿色漆,也用少量在红漆地上描绘黑色漆的,色泽光亮,不易脱落。鼎、盒、钟、钫、盆、盘、案、耳环等漆器上的花纹大多是漆绘。
油彩是用朱砂或石绿等颜料调油,油可能是桐油,绘描于已涂漆的器物上,见于奁,几、屏风等器物。在一些精致的漆器上则系髹黑褐色漆为地,再在漆地上贴金箔,有时加适量银粉,称清金箔,然后油彩描绘。
色有红、黄、白、金、灰绿等色。金色颜料似为黄铜,已部分锈化为孔雀蓝。这种油彩,因其中的油脂年久老化,所以极易脱落。
针刻就是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金银箔贴是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现了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点是细致而流利。
堆漆装饰法比如长沙发现的西汉大墓漆棺上的花纹,都是用浓稠的厚颜料堆起,四壁上的涡纹和花纹上的边线,都是用特制的工具将厚颜料挤出作为钩边线和涡纹,高出一层显出浮雕效果,“识纹隐起”系属堆漆技法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在两千年前就创造出这种堆漆的表现技法,说明汉代的漆艺已极精妙。除此之外,还有金箔片贴花、镶嵌、彩绘结合金银钿和玳瑁装饰等几种较为突出的装饰技法:
在长沙、内蒙古等处都发现有用金箔片贴花制成的各种装饰花纹的汉漆器残片。其中人物类有驾车的、骑马的、骑龟的、负弩的,奏乐的、舞蹈的、表演杂技的、及人形怪兽等。动物类有虎、兔、牛、马、猪、羊、飞禽及狮负猴等。
团花纹类有长条形、三角形、圆形等,并在其上可压精细菱格纹及涡卷纹,线条优美,技法精妙。黑地金花,更显华丽。
镶嵌法是用银铜薄片,在钿饰之处刻成四叶蒂形纹,镶嵌在器盖的中心化为装饰,有的还有四叶纹中镶上玻璃珠和金铜帽钉的,并有苍玉镶嵌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法,更见华丽,这类高贵的装饰法,为唐代平脱和明代百宝嵌创造了范例。
彩绘与金银钿相结合的装饰法,就是在彩绘漆器的边缘或器型中配合金银色的钿器,互相衬托对比。如朱盒彩绘,使色彩更加灿烂辉映。
古乐浪发现的漆盒,有利用斑纹美丽质地光滑的玳瑁片作为漆器装饰。这种善于利用自然界美丽物质来丰富漆器的装饰,可以看出工匠们的聪明智慧。
西汉中期以后,流行在盘、樽、盒、奁等器物的口沿上镶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杯的双耳上镶镀金的铜壳,这便是所谓“银口黄耳”或“扣器”。有些漆器如樽、奁和盒的盖上常附有镀金的铜饰,有时还镶嵌水晶或玻璃珠。
战国时期和秦代的木胎漆器上所采用的雕刻方法,至西汉时期已极罕见,而凡是圆形或圆筒状的漆器,一般采用旋制的新工艺,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产品更加规整美观。
西汉时期仿动物形象的器皿造型比秦代更为简洁,仍以凤形勺为例,不仅没有双翅与双足,连尾部也简化了。江陵凤凰山发现的龟盾,只作龟的腹甲状,而不是作整龟之形,但它运用涂漆与不涂漆及用细篾编织等手法,充分地表现出龟的腹甲特征。还有双虎头形盾,也只雕出头与前肢,而后肢与尾部也都被省略。
西汉时期,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数量相当多,漆樽和圆盒等的造型,与秦代相同,漆壶、匜等的造型,基本上是仿制铜器的器皿造型,但它们又比同类铜器显得更加轻巧,各种彩绘花纹也比铜器纹饰更为光彩迷离。
当然,也有些同类的漆器,虽然都是仿制于同一种铜器的器皿造型,但它们也并非完全雷同,例如漆盘既有长方盘与圆盘之分,又有平底盘、圆底盘与矩形足盘之别。
西汉时期漆器的器皿造型,由于较普遍地采用旋制与卷制技术,许多漆器的器皿造型更为规整;而且圆形、椭圆形等容积较大、省工省料较为实用的漆器,更为常见。
这个时期漆器的器皿造型,对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制作法则与规律的掌握,已经日趋成熟;在器表用各种色彩描绘优美的花纹,也比战国时期和秦代的漆器更为普遍。
如湖北省江陵凤凰山一座西汉墓发现的一件漆耳杯盒,整个盒的内外均近椭圆形,平底,盖顶隆起,造型别致;盒里空间恰好竖置10件对扣的漆耳杯,比秦代耳杯盒平置耳杯更可充分利用盒里的空间;盒外有繁丽的彩绘花纹。它的构思巧妙,更注重实用,造型也显得美观大方。
汉代漆器的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变形蟠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辟邪为主,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绘,强烈大方。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虎、豹、狸、獐、兔、飞凤、鹤、鸟、鱼、飞豹、奔龙、云兽、怪兽、变形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
这些纹样,除极少数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也是在器皿上描绘的,还有少数是针刻纹图案,这个时期的动物纹样,题材广泛。
有不少象征祥瑞的动物纹样,与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和宿命论有一定关系,而且各种动物纹样的线条勾勒交错,连续索回,变化多样,非常瑰丽。它也是绝大多数漆器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常以几何纹等加以烘托。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也是以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的变形构成,主要有树、柿蒂纹和蔓草等。这些纹样在当时漆器中所占的数量很少,只有少数是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大多数是作为衬托神话传说或动物纹样等的辅助装饰纹样。
西汉时期漆器上装饰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山峰、云气纹、卷云纹和波折纹等。这些纹样,线条流畅不滞,装饰艺术效果更佳。它在当时的漆器纹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多数是与其他纹样构成图案,并非是主要的装饰纹样。
西汉漆器中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纹样,只在江陵凤凰山的一件龟盾与襄阳擂鼓台发现的一件漆圆奁上见到。龟盾正面的上部绘一神人,其下绘一神兽,是有关古代传说中的水神禺疆与夏禹的形象。
背面在盾把两侧各绘一人拱手相向而立,似为宾主相见的场面。漆圆奁的盖内与内底均绘有人物、怪兽和树等,显然与历史及神话传说有关,画面均据器皿造型而巧妙设置花纹,装饰艺术水平较高。
西汉时期漆器装饰纹样的组合形式,基本上与秦代相似,对形式原理的运用更加成熟。如江陵凤凰山一座西汉墓的一件大扁壶,正背两面各绘有姿态各异的3只豹,也是运用三足鼎立的构图法,使不对称的三豹组合成平衡式的优美的独立装饰纹样。
还有这座墓的三凤鸟纹漆圆盒,盖顶部中心的3只凤鸟,以旋转方式构图,周围又以卷云纹烘托,使三凤犹如在空中盘旋追逐,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汉漆器的人物画多为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这都是当时的题材,有的描绘神仙或飞廉,并配以鸟兽在流云中奔驰之状。线条流动,有如行云驾雾遨游太空。
这类题材与汉代墓室、享堂的画像石、壁画、画像砖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
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并非按客观事物的原貌进行描绘,而是对其主要的和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使其特征更加强烈、集中,以加强装饰纹样的艺术效果。
西汉时期,如江陵凤凰山的一件三鱼纹漆耳杯,内底绘象征水草的四叶纹,三鱼环游于周围,又绘似鱼吐出气泡的圆圈纹和点纹,仿佛三鱼摇头摆尾于水底,构思巧妙,生趣盎然;口沿内外还以变形鸟纹和几何纹样,加以烘托,鱼形具象、逼真。
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少数漆器的花纹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日益细密,生产组织严谨。官营漆器作坊承继秦制,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督造,生产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据《汉书·贡禹传》记载,仅广汉郡一地,为金银饰漆器生产就设立了三工官,每年费用五千万钱。漆器制作督造严格,分工明确,漆器上还标明出产地名、年号及工匠名。
汉代漆器上的“素”,“包”,“上”,“造”及“饱”,“草”等烙印文字,是素工、包工、上工和造工在制作时所烙上的戳印,反映了西汉前期漆器的制作也有多道工序与“物勒工名”的产品责任制。
在一些汉代漆器上还发现了“成市”,“郑亭”,“市府”,“中乡”,“北市”等烙印文字,这是四川省成都与河南省新郑等地市府生产的漆器产品的标志。
还有许多针刻文字与符号,其中作坊的标志有“宦里大女子”,“千金里”,“口里口”,“门里”等;物勒工名的标志有“章”,“东”,“朱”,“李”,“杜”,“任”等。
许多汉代漆器遗存,铭文记载十分详细,如贵州省清镇平坝西汉墓发现的漆器铭文记录了汉代官营漆器工场的分工与督造情况,督造官吏大致有工长、丞长、护工卒史等。
一件漆器需经素工、髹工、上工、铜钿黄涂工、画工、渭工、清工、造工、供工、漆工等工序,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漆器工场生产规模之庞大、分工之细、工艺之精、管理之严。
西汉官营漆器业所设置的这种系统而严密的组织和生产机构,保证了当时的髹饰工艺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向纵深持续发展,我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促使西汉漆器攀登上了我国古代漆艺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
对于漆树的栽培管理模式,汉承秦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石索》卷五载有“漆园司马”和“常山司马”两颗汉印,说明该司马已是由政府设立的一种专门管理漆园的官职。
在春秋中叶以前,漆器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一种“工商食官”制度,由官府控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要。到了汉代私营漆器手工业迅速崛起。
汉代漆器先后在众多地点都有发现,例如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浙江、山东等省。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大坟头一座汉墓发现随葬漆器81件。器物有圆盒、盂、盘、壶、耳杯盒、耳杯、凤形勺、匕、圆奁等。
如睡虎地47号墓彩绘变形鸟纹双耳长盒盖,通长26.5厘米,高6.2厘米,木胎,挖制辅以雕制。两端短把雕出猪头形象的轮廓,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褐漆彩绘花纹:两短把与盖面加饰猪头部的眼、眉、鼻等,盖面中部绘变形鸟纹、鸟头纹、圆卷纹,两长边绘波折纹、点纹、圆卷纹。
湖北省江陵县的楚故都纪南城内有九座西汉早期的土坑木椁墓,墓葬中有漆器260余件。器物有漆盾、耳杯、壶、奁、圆盒、盂、卮、盘、案、几等。
湖北省江陵凤凰山汉墓发现漆器200多件。这些漆器造型品种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漆奁,和大小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马蹄形等漆盒,还有耳杯、漆盘以及带有铜环把的漆碗。漆器胎骨大件的是木胎,小漆盒系夹纻胎。
这些漆器的器身都髹黑漆,用朱漆描绘花纹,大部分都较完整,花纹以卷云纹、花草为主。中绘有凤、鹿等动物,构成精美的画面。但纹样较为松散,不像战国时繁缛。从描绘笔法可以看出其继承关系。大长方漆盒盖内均用朱漆书有“程长卿”3字,字体系西汉隶书。
凤凰山一座墓中有一件罕见的彩绘神人纹龟盾,长32厘米,宽20.1厘米,木胎,斫制。整器作龟腹甲状,背面有盾把手。
龟盾正面上部绘一神人:人首,人身,鸟足,身穿豹斑纹的衣裤,作奔走状,头部前后还各有一蛇形物。其下绘一神兽:鸟首,兽身,三个鸟形足,头上有一角,尾巴回卷,亦作奔走状,前足间绘有云雷纹。
据考证,神人即禺疆;神兽是鲧的神像,即神话传说中鲧于羽山之渊所化的黄龙。背面盾把两侧各绘一人,拱手相向而立,身穿宽袖上衣和长裤,腰束带,足穿翘头鞋,头戴冠,腰间佩长剑。
此画据人物的服饰看,似为武官。有人推测是墓主生前的写照,也有人认为是描写的宾主相见的场面。
湖北省沙市肖家草场一座墓中发现一件彩绘木俑,高32.8厘米,木胎,雕制。直立,宽额尖颊,长颈斜肩,双臂曲肘向前,两腿分立,无脚。
面部仅雕出鼻子,并以粉红色为地,墨绘眉目和头发,脑后长发挽髻,颈部绘出双层交领,里层为白色,表层为朱色衣裳上压以黑色衣领及边带,下裳呈裙态,束腰上系两道白带。
湖南省长沙汤家岭西汉墓发现有漆器数十件,大部分已腐朽而不能复原,其质地多夹纻胎。这批漆器多镶嵌鎏金铜边或金银箔片,表面装饰繁复。
湖南省汉代漆器比较集中的就是马王堆汉墓,分为1号墓、2号墓、3号墓,墓主人是汉初的长沙丞相利苍与他的妻子、儿子。这三座墓一共发现了大概700多件漆器,其中一号墓有184件,三号墓有316件,大部分都完好如新,是数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一批汉代漆器。
如马王堆1号汉墓的彩绘漆食案,高5厘米,长78.5厘米,宽46.5厘米,斫木胎。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有高仅两厘米的矮足,案内髹红、黑漆地各二组,黑漆地上彩绘红色、灰绿色云气纹。内外壁黑漆地上绘红色云气纹。器底髹黑漆,红漆书“轪侯家”3字。
案上放着5个盛着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酒卮和一个酒杯。盘上放串肉的竹串一件,耳杯上放竹筷一双。漆案上的摆设,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
马王堆1号汉墓双层九子奁,高20.8厘米,口径35.2厘米,盖和壁为夹纻胎,底为斫木胎。器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器表髹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薄,金薄上施金、白、红三色油彩云气纹。
上层放手套三副,丝绵絮巾、组带、“长寿绣”绢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五厘米,凿出深三厘米的阳槽九个,槽内放置九个小奁。小奁均为夹纻胎,器表在黑褐漆地上用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龙纹。盒内装有各种化妆和梳妆用品。
特殊的是一套西汉博具,高17厘米,长45.5厘米,宽45.5厘米,这套博具包括博具盒、博局、黑白象牙棋子各6颗,20个直食棋,筭42根及象牙削和割刀各一件,是发现最完整的博具。博具就是赌博用的玩具,马王堆博具里有个骰子很有意思,有十好几面,形成一个球状。
该博具盒为木胎,正方形,由底和盖合成,里髹红漆,外髹黑漆,锥画飞鸟纹、云气纹,其中又用朱漆勾点纹。博局木胎,正方形,髹黑褐漆,上锥书云气、飞鸟、奔鹿等鸟兽纹,并用象牙条嵌成方框、12个曲道和4个飞鸟图案。
长沙马王堆汉墓里有大量成套的餐具,有漆碗、漆盘,也包括羽觞杯,即耳杯。这些餐具上都写着“君幸食”,“君幸酒”的字样,其中写着“君幸酒”的耳杯就占了全部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其使用的范围之大。
长沙市望城坡古坟垸汉墓中也发现有彩绘漆几,长93.4厘米,宽11.8厘米,高7厘米,木胎。几面扁平,下立两小曲蹄足。通体髹黑漆。
几面四缘用朱、灰两色绘鸟头纹,中央先用灰色绘出云气纹,再用朱色勾勒边缘,点缀加重,显得舒展流畅,富有层次。小曲足上也是朱绘线纹。
另外,江苏省的扬州七里甸汉墓发现有漆器22件;扬州砖瓦厂汉墓有漆器70余件;海州西汉侍其繇墓发现漆器38件;盱眙东阳汉墓中也发现了一批漆器。
此外在贵州、山东、安徽、四川等省发现的汉墓也均发现了漆器。
如西汉漆剑鞘和漆角质剑,长78.8厘米,剑为角质,明器。剑鞘髹黄褐色漆,尾端髹黑漆。剑柄髹黄褐漆和黑漆。
西汉银釦云气纹漆卮,高14厘米,口径12.2厘米,夹纻胎。盖有银扣和银柿蒂形钮座。器身有三道银扣。近口沿处有一涂金铜扣,底有三个涂金铜蹄形足。器表以黑漆为地,朱漆彩绘几何纹。
西汉锥划三角形漆壶,高14厘米,弧长10.5厘米,边长6.7厘米,锥画几何纹,外壁上下边饰针刻平行双线纹,内填直线纹。
[旁注]
鼎 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从此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钫 又称方壶,作为储酒器具主要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说文》一书写道:“钫方锺也,”锺是储酒器,钫亦为储酒器,钫的最大特征是钫上任何地方的横切面都呈方形。
辟邪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鹿而长尾,有两角,也叫做貔貅。有镇宅辟邪的灵性,相传此灵物物嘴大无肛,能够招财纳福,极具灵力。
禺疆 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玄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
飞廉 亦作蜚廉,是我国神话中的神兽,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古史箴记》中称:飞廉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曾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涿鹿之战中被擒杀。
司马 我国古代官名。殷商时期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鲧 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
云气纹 汉魏时期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神兽、四神等图像的地纹。也有单独出现的。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阅读链接]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
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
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