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而牢固的五代漆器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经历了分裂割据的半个世纪,但是江南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手工业得到继续发展。特别是吴越、后蜀等小国在漆器制造方面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漆器制作中心转移到了南方,江苏、浙江等地成为漆器的主要生产地。

五代时期的漆器基本继承了唐代晚期的风格,却又有所发展,素面漆器多数是外壁黑漆内壁朱漆,用朱不艳,色较沉,用漆较厚。

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五代漆器中的碗、盘、盒等与同时期的瓷器形制基本相同。盘、碗多花瓣形器口或大敞口,弧腹下平底一圈足较宽大,漆托子的盏口与喇叭圈足也比较宽广,这就是有别于宋代漆碗多用小圈足之特征。

五代漆器的制胎、灰腻、髹漆诸法继承唐代工艺,碗、盏托等胎骨都用细木片圈叠。口沿部分有的用上银扣,不仅精美,而且更加牢固。

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尽管不长,但仍创造出了一些光彩夺目的髹饰佳品。在前蜀王建墓发现极为豪华的金银平脱器朱漆册匣等,嵌孔雀、狮、凤、武士等花纹,较之唐代制品毫无逊色,说明五代工匠还能熟练制造平脱器。

最能代表五代漆器发展水平的是,浙江省湖州飞英塔发现的五代时期嵌螺钿木胎黑漆经函和江苏苏州瑞光塔发现的,五代嵌螺钿花卉纹经箱等。螺钿花纹密布,刻制精细,犹似繁星闪烁,堪称我国古代螺钿漆器中的珍品。

湖州飞英塔由内外二塔组成。内塔石质,仿木构楼阁式,始建于唐,重建于1154年。就在飞英塔塔壁中,发现了一件残损的螺钿黑漆经函,函外布满镶嵌的装饰,嵌物以蚌片为主,还有水晶珠和绿玻璃片。

据题记,它是五代末期吴越国王太后施舍的“宝装经函”。函外底的朱书题记为:

吴越国顺德王太后吴氏谨拾(施)宝装经函肆只入天台山广福金文院转轮经藏永充供养时辛亥广顺元年十月日题纪。

从底部题记可知主人是五代末期吴越王钱弘淑的母亲顺德王太后吴汉月,经函和经卷虽已严重残损,但仍保留了较高的价值。这件五代嵌螺钿经函内,原藏《妙法莲华经》一部。

苏州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载,在241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

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瑞光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937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

在塔的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了一石函,内放漆器和嵌螺钿藏经箱,上面写有“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箱内放有已经硬化作黑色的磁青纸经卷七卷,各卷外面用绢质经袱包裹一块至四块不等,以及锦包竹廉一块、长方形象牙牌一块和破残经帙。

这件五代嵌螺钿藏经箱,长35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木胎,用合题法镶榫制作。长方形,箱盖盝顶,台座略宽与箱身连接。表面黑漆,经箱上的花纹图案都是用螺钿装饰。

藏经箱的盖面图案为三朵并连的围花纹,每朵围花由20多片大小不同贝片组成,中央有镶嵌孔,嵌孔以原砂填地,再敷泥金,其上嵌半球形水晶珠。箱身立墙嵌石榴、花卉图案。

经箱的台座用须弥座形式,设壶门,壶门内贴嫩芽形图案的木片,上面贴金箔,间以花瓣形贝片图案。盖、身、台座缘镶嵌由花苞形、四瓣花形、鸡心形组成带条,这些装饰既显示镶嵌制作的细谨,又衬托出整体图案的绚丽多姿。

经箱使用的贝片厚度,一般为1毫米左右,不论切割较大组成主体图案的贝片,或嵌在边缘的细小贝片,上面都施毛雕。

此经箱的制作基本上承袭唐代发达的螺钿工艺,它的发现是研究唐代以来中国螺钿工艺的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江苏省常州五代墓发现的漆镜盒,通体髹黑漆,盖面覆一整体镂雕花卉图案的银片,略高出漆地,花纹秀丽,花卉叶脉施毛雕,盖内侧朱书两行,一行仅存“魏”字左半旁,另一行作“并底盖柒两”。盒内底团花左侧朱书两行“魏真上牢”,“并满盖柒两”。此漆盒反映出隋唐、五代以来漆器私营和商品化的趋势。

五代漆器大量发现于四川省成都抚琴台前蜀开国皇帝高祖王建墓。此墓虽经几次盗掘,但仍发现了一些珍贵的五代漆器,其中有门、棺、椁、册匣、宝盝、镜盒等6种。

朱漆册匣上嵌孔雀、狮、凤、武士等花纹,装饰繁缛精美,为五代工匠制造的极为豪华的金银平脱漆器。

尤其是大量金银平脱的漆器,其设计、雕镂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其中的银铅胎漆碟,为所发现的此类器物中之最早者;镜匣亦为平脱器中之最精美者,镜匣与铜镜位于棺内靠东北隅地方,镜置于匣上,银质花纹饰片保存良好,其下尚带有朱漆纹及朽木痕。

银平脱宝相花纹漆背镜,直径19厘米,边厚0.8厘米,镜为六出葵花形,圆钮,重瓣六瓣花形钮座,高平缘。镜背纹饰由圆形银片经镂雕錾刻成为三层宝相花纹,嵌于涂满漆地的镜背上,然后加工打磨,使嵌物与漆地平整光滑。此镜纹饰华美,工艺精致。

王建墓中这些五代时期的漆器品种丰富、造型精美、色调沉着,以严谨的构思,流动的云气纹、神兽纹相参差、协调、洗练而闻名于世,堪称漆器艺术珍品。

江苏省扬州邗江县杨庙乡的一座五代墓中也发现了一些漆器。

[旁注]

金银平脱 其作法,采用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用胶漆粘贴,然后髹漆数重,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金银平脱有两种,一是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纹高出漆底。

镂雕 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錾刻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阅读链接]

漆工艺虽然经过了6000年左右的发展,却未曾有过关于漆工艺专著的出现,直到五代,才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见于著录的漆工专著《漆经》。此书由朱遵度编著,但原文已失,仅有名称见于《宋史·艺文志》。

史书所载的朱遵度《漆经》问世,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隋唐五代,对髹漆工艺技术系统不懈努力推广的理念和探索精神。从史书典籍的记载,也可窥见处于当时世界高峰的唐代文明,在髹漆工艺发展上所闪烁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