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之源——上古时期漆器
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在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处留着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这使我国成为最早使用漆的国家。
另外,在江苏省吴江梅堰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发现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年至3600年。
夏商时期,漆器被广泛应用,当时的漆工艺已经成为了一项专门的手工业。
新石器时期的萌芽状态漆器
在远古时期,人类会用天然材料对破损、残缺、断裂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进行黏结、修复利用。在先民们了解了漆的物性后,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漆来加固破损、断裂的生产生活用品,或用其来调和经过碾磨的颜料,用于涂布、标记、描画。
人们先是简单地在地面、岩洞、石头、树皮等上面描摹出一幅幅朴实的图画,标记一个个符号,进而发展到漆与天然矿物颜料调和,“配制”成原始的髹涂性物质,用其髹饰器具、物品,因此,漆器的装饰艺术随着漆的利用而发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各种烹饪器、饮水器、食物存储器,从而逐渐制作出了竹木质、骨角质及至陶质的容器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生漆的特性并能将之调成各种颜色,用作器物表面装饰、作美化之用的国家。我国历代漆器,胎质有木、麻布、陶、铜、铁、角、皮、竹等多种,其中尤以木胎为大宗。
远古时期,木头容易采集、便于塑造,因此比石头的应用范围更广。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遗址中,发现有髹漆的器物主要有木碗、陶罐、陶壶、陶觚及高足杯等,多是生活器皿。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漆碗和一件缠藤篾朱漆木筒。这两件东西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木胎漆器。
其中,漆碗器壁较厚,敛口,圈足外撇呈瓜棱形。碗口直径9.2至10.6厘米,高5.7厘米,底部直径7.2至7.6厘米。壁外面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
经分析鉴定,可以确认涂料的基质是我国生漆。从用朱漆来髹涂木碗的实物形态、制作工艺上判定,当时的人们已经利用了生漆的流动性和髹涂性,且已掌握了漆的调和功能和兑色技术,而在器物表面之所以髹朱红,只是纯粹为了装饰功用,表达其审美情趣。
该碗平整光滑的漆膜表明所用的漆已经经过过滤,颜料经过粗略碾磨,颗粒均匀,杂质较少,反映出当时的漆工匠在制漆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髹漆工艺经过长时期的进化,业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高级的漆器营造工艺。
同时发现的缠藤篾朱漆木筒,长32.6厘米,直径9.4厘米,壁厚0.7厘米,是用整段木料加工成形后髹漆而成的。它的内外壁厚薄均匀,磨错得光亮洁净,横断面略呈椭圆形。在外壁上下两端缠有几道藤篾,起装饰和加固作用。
漆木筒的外壁涂有朱漆,虽因久埋地下有所脱落,但残存的漆皮依稀可见,并有光泽。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漆品是我国漆器艺术滥觞时期的标志性器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由此揭开了我国漆器制造史第一页。它们在我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漆树起源于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树种。在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村庄南面的四明山中就曾有大片的漆树生长,这表明,在河姆渡文化的时期,人们就已经具备了用漆的基本条件。
同时,河姆渡遗址附近气候温暖潮湿,漆器干燥较快,不易出现裂纹,且光泽、硬度较好,这也为河姆渡居民制作漆器带来了良好的外在条件。正是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河姆渡遗址中才发现了木筒、木碗等漆器实物。
河姆渡文化为新石器时期漆器之发轫,而良渚文化晚期的漆器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被喻为“世界东方文明璀璨明珠”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个镇地域内。其分布区域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太湖地区是分布中心。此外,长江北岸的江苏海安县青墩上层也含有某些良渚文化的因素。
经过对良渚文化分期成果的整合,将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磨合期,中期是高峰期,晚期是动荡期,晚期并非一个衰落的时期,而是一段伴随着战争与动荡的历史记忆。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卞家山遗址等都是晚期良渚文化的代表。
以犁耕为代表的农业技术革新为良渚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较为充盈的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这使得农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分离越发彻底,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相比,也越发迅速。
在良渚晚期,一大批劳动力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大幅度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由于社会分工而导致的社会分化,这恰是文明社会产生的必要前提。
良渚文化中,许多手工业门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玉器、黑陶器、丝织品、漆木器等,每一门类都可说是举世无双。这些作品是拥有者非凡身份的标签,也可能承载着通天礼神的重要功能,它们共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工艺高度。
良渚文化可以看作我国新石器时期髹漆工艺的巅峰代表,漆器是良渚文化为我国物质文化作出的一大贡献。在多处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包括陶胎与木胎两种不同材质的漆器,木胎漆器较诸陶胎漆器更为发达。
如庙前、绰墩、卞家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的木胎漆器,在庙前遗址有一件木胎漆盘,绰墩遗址中则出现了木胎漆杯,而这几者之中,要数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漆器最为繁多精美。
不过,漆器虽然也是公认的良渚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成就,但因材质不易保存,虽然经常会在墓葬中见到鲜红的朱漆痕迹,却总是无法提取出成形的漆器。即使是在规模极大的反山、瑶山遗址,鲜艳而华丽的嵌玉漆器也只能依稀看见朱漆大体的形状,漆所附着的胎体早已无迹可寻。
而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漆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是十分罕见的。有桨、插、锤、觚、筒形器、豆、盘、勺、屐、球、器盖、柄、陀螺等许多类别,其中,漆觚数量最多,经过比对拼接,确认至少有8件,造型风格与商周时的青铜觚十分相似。
卞家山遗址所有漆器均以整木挖凿,外表涂饰着朱漆。有些漆器有黑漆作底,用红线勾勒出图案,依稀可以分辨出它承载着的遥远时期的记忆。
卞家山遗址发现的大量遗物中有不少是精美的人工制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色彩艳丽的木胎彩绘漆器。该漆器为椭圆形器盖残件,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鼓突面以黑底朱线描绘有两组抽象鸟纹,风格颇似商代夔纹。
晚期良渚文化中的漆器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工匠们的髹漆技艺十分高超,这从良渚文化中产生的丰富的器形就可以看得出来,有杯、盘、盆、豆、盖等容器,还有玉钺柄、圆形盾牌状嵌玉漆器等其他器具,可见工匠们对于生漆的性能已然有了充分的认识。
良渚文化的漆器虽已具备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等多种实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晚期时,漆器的装饰性与象征价值已大于了实用性,良渚晚期木胎漆器与良渚的代表玉镶嵌成精美的艺术品,富丽堂皇、典雅美观,因而也成了贵族的象征。
在江苏省吴江梅堰新石器时期末期良渚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两件彩陶,一件在烧制的黑陶器上用金黄、棕红两色绘出两道弦间丝绞纹,另一件纯用棕红色,仅一道花纹。彩陶上用的彩绘原料经分析为漆。
漆绘黑衣陶罐表面先施一层稀薄棕色漆,然后在上面用厚漆加绘金黄、棕红色双钩网纹,网纹交接处断开,表示层叠关系,绘制技术已趋成熟,这是漆工艺史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彩绘漆器。
在浙江省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祭坛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朱红色的漆皮痕迹以及200余颗镶嵌漆器的小玉粒,可见原有不少杯、碗等漆器随葬,其中9号墓有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
虽然漆杯胎体已朽,但漆膜仍保持原状,并显露光泽,这说明良渚人已经利用了生漆的黏结力,将品质纯正、色彩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红色的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
这件朱漆杯不但是我国发现的最早运用镶玉的漆器,而且开后世青铜器镶嵌之先河,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良渚人在漆器制作工艺方面不懈探索的结晶,代表了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良渚漆器的高超水平,这也说明了我国漆器制作工艺在原始社会末期亦趋成熟。
另外,在江苏省常州发现的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有一件喇叭形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有光泽,此外还有一些涂有漆的陶罐,是最早的以陶器为胎骨髹涂生漆的实物。
在陶器上髹涂生漆,不仅增强了陶器的防水渗漏功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陶器的装饰性,显露了远古时期的人类对美感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体验。
对于原始时期的人们来说,物体的美善与否大多取决于它的实用性。早期的漆器实际上就是髹漆的木器,是由木器工艺分化出来的手工门类,也是当时的人们因追求美而创造出来的器物。
经过髹漆的器物具有较强的耐酸、抗腐蚀性能,因而变得更加坚固耐用;经过推光和打磨,漆面还能产生动人的光泽,外表十分美观;加之木头本身的特点,良渚文化漆器体质也是很轻的。这些都是漆器本身就具有的很大的实用性优点。
根据上述的发现推测,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髹漆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的发展阶段。
黄河与长江自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河两岸自古以来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爱着黄河,也与黄河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由生产、生活中孕育了深厚广博的中华古文明,因此,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十分突出和重要的。
黄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等,成为从新石器时期至文明时期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陶寺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崇山西麓的坡地上。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主要遗存特征明显,从而为中原龙山文化确立了一个新的类型。据测定,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2000年。
陶寺遗址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发现了距今3800年至4000年的彩绘木器,对于揭示我国古代北方漆器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表明当时漆器的用色和造型已经极为丰富。
陶寺龙山文化墓地的这批彩绘木器,胎骨虽已腐朽,尚可辨认出为鼓、案、俎、几、匣、碗、斗、豆等多种器形。它们大都施有彩绘纹,纹样有条带纹、几何纹、云纹、回纹等。
其中木鼓均成对,鼓腔作直筒形,高约100厘米,直径40至50厘米,系树干挖制而成。外施单色红彩,或以红彩为地,用黄、白、蓝、黑、绿等色绘出繁缛的花纹、图案。木豆彩皮剥落时呈卷状,与漆皮相似。
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北方漆器的祖源,表明陶寺龙山文化彩绘木器系商周漆器之先导。
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也发现有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年至3600年。
[旁注]
生漆 即天然漆,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休,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
夔纹 我国古代器具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
龙山文化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龙山文化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豆 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
[阅读链接]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无法确证世界上第一件漆器产品发明制作的具体年代,只能根据极其有限的考古证据、典籍记载做出非常受限制的推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漆器的产生必然经历了一个极其缓慢的演变过程。
如古文献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工之六材,亦不可缺,皆取其坚牢于质,于其广彩于文也。……呼呼,漆之为用也其大哉!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